中国的道路自信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tyyu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的抉择摸索,中国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令人刮目相看,并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底蕴深厚的中国道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客观审视总结这条道路的起始脉络与利弊得失,汲取历史经验,增强理论自觉,加强横纵两个方向的对比分析,并使之不断修正和完善,是学界、政界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
  道路,是一个政党和国家发展实践最形象、最有力的概括和说明。在发展成绩基础上提炼的道路自信,是进一步巩固扩大发展成果的需要,是凝聚共识、上升为理论指引的客观需求,更是不断提升自身合法性、正当性的应有之义。道路并无高低之分,既是主观设计与规划的结果,也离不开自然地理条件、生产方式水平、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民族构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和人民融合外来先进经验和传统中的智慧,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然而,道路自信在今天却没有内化为普遍的主体自觉,鸦片战争后一百七十余年来国民的历史阴影和弱势心态仍未烟消云散,理论失语、信心卑弱、选择性沉默和观望的心理仍有市场。今天,在知识界、理论界,对中国道路的质疑和否定不绝于耳,对西方历史传统和发展路径的认同与膜拜相当普遍,这与我们时代的伟大成就严重不符。
  世界是复杂、多样而包容的。每一种道路都并非完美,必然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过去先进的道路,现在未必先进;现在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未来也很可能会“拥堵不堪”。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历史与传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道路的权利,也都将根据发展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变革。事实上,即使是先发优势十足的西方,如今面临困境时,也同样在研究和借鉴中国的发展道路。回到我们自身,则更应在深入研究历史、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发展路径进行客观辨别和敏锐洞察。
  中国道路,一个抽象的、并不能让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却实实在在地引导着这个国家13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政治意象,却承载着这个国家未来百年发展的希望。在关于道路自信的探讨中,我们不回避曾经的挫折与茫然,不回避可能的风险与挑战。这种自信,能够见于客观冷静的学术分析和理论思辨,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汲取更加充盈的生命力。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编辑部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多元时代,是一个个体要求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能力与个性的时代。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想政
<正>5月29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的《推进珠江水运绿色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
南京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自然条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实力雄厚。但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与人口的快速增加,也不得不面对环境容量瓶颈,同时偏重的工业结构与高污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仅符合中国自身发展需要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也符合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理念。历史证明,搞扩张,搞霸权,迟早要吃亏,要垮台。中国的崛起面临的是一场战略
许多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而缺乏树木,例如地中海周围的许多国家。因此,植树造林常常是这些国家许多林业部门的首要目标。在以色列,人们用"savanization"一词来描述
中国的政治宪法学是新兴的理论现象,尽管它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但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当代中国的政治宪法学话语值得研究,它提出一种与居于主流地位的规范宪法学不同的思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