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中学习表达技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ao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黄羊》一文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愫,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素材。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篇课文的特点,促进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笔者选取教学时的两个片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聚焦对话形式,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表达效果
  语文能力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用的综合能力,其中“读”作为输入性学习活动,是学生感知语言、体悟写法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落实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从而在朗读中感悟言语的表达效果。
  课文中晋悼公的话以问句居多,笔者紧扣反问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进行感悟——
  (出示晋悼公说的话)
  师:读着晋悼公说的话,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晋悼公说的话中居然有5个问号,全是问句。
  师:自由朗读这5个问句,深入思考一下,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2、第4、第5句都是反问句,第1、第3句是真正的疑问句。
  师: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因为在第2、第4、第5句中,晋悼公已经知道情况,心中早已知道答案,用反问的语气来提醒祁黄羊;而第1句是晉悼公询问祁黄羊,第2句是晋悼公感到意外,内心有困惑,所以都是疑问句。
  师:你真善于发现。那运用反问句有什么效果呢?请同学们假设自己就是晋悼公,好好地朗读,细细地品味。
  (生用心品味,并在改成肯定句之后与原句进行对比,真切感受到反问句更能加强语气,使得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反问句经常会用到,你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反问句?
  生:妈妈催我做作业时,我有时就会说:“我作业已经写完了,你难道想让我再写一遍?”
  以晋悼公的问句为载体,笔者引导学生在反复品析中感受反问与疑问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深入细读中感悟反问句所表达出的强烈意味,学生真正领悟了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 紧扣前后联系,在整合对比中揣摩精妙语言
  阅读教学应重视语言的运用。在对比中,才能真正体悟出语言的魅力所在。本文中祁黄羊两次举荐非同寻常之人,无论是举荐的方式,还是晋悼公的反应都完全不同,为教师采用整合对比的策略提供了资源。
  师:祁黄羊先后两次举荐不同的人,对比这两个自然段,晋悼公有着怎样的反应?请同学们对比阅读,仔细圈画。
  生:第一次举荐解狐,晋悼公是“深感意外”,而第二次举荐祁午时,晋悼公则是“十分惊讶”。
  师:你们觉得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顺序吗?(生思考后陷入沉默)
  师:“意外”就是完全想不到,他究竟没有想到什么呢?
  生:祁黄羊居然推荐与自己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这是晋悼公怎么都想不到的。
  师:那给“惊讶”找个近义词——“吃惊”,晋悼公吃惊的是什么呢?
  生:很多人为了避嫌,自己的亲友都要回避,更何况是自己的儿子呢?这让晋悼公吃惊。
  师:联系前后语境,细细对比,你觉得可以互换吗?
  生:不能。推荐杀父仇人令人不敢相信,用“意外”非常合适;而举荐儿子会令大家感到奇怪惊讶,但并不能算是“意外”。如果对调,用词就不够准确了。
  生:我也认为不能。两个词语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意外”本身就比“惊讶”程度更深一点。如果推荐儿子还在情理之中的话,而推荐杀父仇人就显得不可思议了。调换的话,与人物的行为就不协调了。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对词语的大意和所承载的意蕴进行了深入辨析,学生在感受两者细微差异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了作者运用词语的精妙。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案例中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彻底转型成功”的诸多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根本没有意识到有这些问题存在的职业院校不在少数,而知其存在故意逃避的也有很多。归纳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是学校急功近利,只关注显性指标,只看结果;二是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把握不到位,办学方向有偏差。这就涉及职校办学决策的问题。   诸多职业院校可能行政架构有所不同,工作流程有所区别,但决策都应该足够慎重。对于学校中长期规划
秋天来了,孩子们在每日的户外活动中,惊奇地发现路边的树叶随风飘落。仔细一看,真奇怪,怎么树叶宝宝们都不一样呀?有的绿,有的黄,还有的红;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小船,还有的像小鱼的尾巴,真奇妙!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他们敏感、活泼,总是带着清澈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恰逢我们正在开展“秋日童话”主题活动,艺术活动“树叶贴画——大树妈妈”就是为了满足幼儿探索树叶探索大自然这一强烈的愿望而生成的
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亮丽的丰碑,将古代叙事文学推向了全新的高峰。很多经典名著早已成为了教材的“座上宾”,只因其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文本。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中的这一类文本,開掘其丰富而独有的价值,探寻古典白话文小说教学的基本策略,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  一、把握核心要素,洞察情节  1.揣摩联想,感受一波三折  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式,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感的方法之一。朗读能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起到习得语言、内化语言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重视朗读,也意识到朗读指导的重要,但如何结合新课标的理念
毒蘋果
期刊
在教研活动中,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文时,我感触颇多。本课讲述了王冕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仍勤奋读书学画,最后学有所成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以下是这位教师的两个教学片段,以及笔者的思考。  【片段一】  师: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找找王冕不寻常的地方,并想想原因。(生默读后交流)  生:“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白天牛吃饱了,王冕
小團子的小小愿望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简短的一首儿歌,道出了学习的真正奥秘——实践与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不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留心他们的综合表现。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在上音乐、美术、科学等课时,兴趣浓厚,参与性强,课堂氛围活跃?经过持续的观察我得出了结论:这些课堂上,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陪伴学生体验过程、
《少年王冕》一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少年时代的王冕虽然家境贫寒,但不忘读书,刻苦学画,最后成为一名画家的故事,也赞扬了王冕勤奋刻苦好学的精神和孝敬母亲的传统美德。对于本文来说,感悟人物形象是教学重点。教学时笔者重点借助动作、语言等描写,让学生在感悟中走进人物,品析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看看王冕辍学放牛这件事情,你们现在读一读第2自然段,记住要边读边批注。  (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有效课堂”“高效教学”这样的热词,经常出现在我写的文章中,一是因为自己认同这样的提法,二是因为时髦,自我感觉紧跟了时代的步伐,三是若去投稿,更可能吸引编辑眼球,为自己增加一丝发表的机会。  显然,有这样想法的我已被当下“流行”的浮躁和功利所迷惑,这不是我的初心,也不是我要追寻的方向。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用什么来涤清灵魂,丰盈生命,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回到它本来该坚守的地方?无疑是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