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也逐渐走向系统化、专业化,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越来越多,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着重探讨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普通高校 声乐教学 改革 创新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声乐教育主要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艺术表演为主要目标,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手段落后,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因此,普通高校的声乐教育怎样才能够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弊端,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合理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是声乐教师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定位不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主要还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对于音乐的审美性以及声乐演唱中所蕴含的艺术情感重视程度不够,还是片面追求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情感等特征,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音乐理论意识淡薄,重小课轻大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阻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发展,还不利于培养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声乐专业人才。另外,课程设置,对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主要开设了声乐技能课,视唱练耳、钢琴、和声、乐理等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少了声乐实践等课程。另外,一些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不注重声乐理论讲解,只是一味的唱歌模仿,声乐课变成了唱歌模仿课,这样盲目的模仿演唱教学模式,类似于我国传统的“口口传授”,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多年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教学模式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而且在演唱方法和声乐教材方面,还存在着“贪大求洋”的思想,很多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给学生布置外国歌曲,并且让学生在演唱和训练时用原文发音,这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很难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技巧,更不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表达。
  (二)办学定位模糊,评价方式不科学
  多年来,许多普通高校声乐教学都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缺乏特色是一个普遍现象,首先,声乐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许多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还是没有摆脱专业院校“一对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现状,也不利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发展。另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未来就业时面临一个瓶颈,无论是专业表演能力,还是综合素质都很难和专业音乐学院相比。另外,评价方式不科学,也是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个弊端,目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评价比较单一,评价方式主要是参照期中、期末声乐考试结果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是演唱一到两首歌曲,教师怎么考试,学生怎么学;这种评价方式,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学生培养目标不符合,不利于学生演唱能力和声乐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的艺术,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体现美的一切要素。声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声乐技巧训练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够片面地理解声乐教学,更不能够将声乐教学变成声音技巧训练课,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在声乐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要开展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为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于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笔者认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服务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音乐文化服务理念,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我能力,以便于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小课、小组课、大课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多年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声乐人才,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上课,同时,还可以听取其他声乐教师课程。另外,社会艺术实践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要培养的是复合型“一专多能”人才,因此,我们要结合声乐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舞台表演和舞台实践经验,在训练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声乐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歌唱实践能力,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在声乐教学以外,多创造一些艺术实践的机会,应该组织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声乐比赛,开展声乐实践活动,开展周末音乐会,培养学生组织演出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社会艺术实践,获得美好的歌唱体验,同时,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自身特点设定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校级教改课题,项目名称: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多种演唱风格的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南利华.浅谈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2]王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声乐教学”探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3]肖剑.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03).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进一步达到并完善钢琴演奏和声乐演唱的艺术性要求,因此对其两者的共通点进行探讨与研究能帮助钢琴演奏者或是声乐演唱者演绎出切合音乐内涵的作品,使演奏者或是演唱者本身的艺术技能与素养得到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演唱与钢琴演奏的相融合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研究钢琴演奏所需的技巧、艺术处理,和声乐演唱时需注意的技艺、演唱情感以及作品内涵的表达等多方面,寻找两者的共通以及相异之处
摘要:对“辽宁省民间器乐曲音乐形态”的研究,我们需要对遼宁民间的器乐曲进行系统化的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辽宁省民间器乐曲的音乐形态的概念,为今后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对辽宁省民间器乐曲、音乐形态、音乐形态学的概念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辽宁 民间器乐曲 音乐形态  一、背景资料  辽宁省是位于东北三省最南端的一个省份,东北与吉林省相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相毗
摘要:对于二胡演奏者来说,当有一定的演奏技术,乐感就需要提高。没有乐感,音乐的表达就会差强人意。要想演奏出一首成功的作品,乐感与技术在演奏的过程中必不可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关键词:乐感培养 音准感 节奏感 人物形象感 地域感  一、乐感的培养  乐感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意义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错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它是建立在人们对音乐感
伴随着时代环境的转变,现代古筝定弦在延续传统定弦技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与变革,由此呈现出独特的定弦技巧与应用特征。基于此,文章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六声、七声
近年来藏传佛教器乐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某些乐器的研究成果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分别从多个层面和角度为研究藏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审美价值取向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还要在与时俱进的社会潮流中不断革新,与广大学生产生共鸣之音。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好的方面,同时也要集百家之长,不断发展音乐教育
摘要:本文将从忠诚于党,道德公正;敬业教学,科学施教;加强观念,廉洁奉公几方面,论述当代声乐专业教师全面修养,特别是声乐教师思想品质方面的修养,一名教师具备良好思想品质修养,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  关键词:声乐教师 品质 修养  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不断地得到健全和完善,这种健全和完善便是教师修养的一种结晶。所谓教师修养是指教师在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知识、能力等身心各方
《音乐欣赏》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当代大学生修养的新情况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者结合
摘要:本文从革新教育的内在、大学音乐授课中创新性教学的重要性、大学音乐授课现状等多方面系统的分析了如何实现大学音乐授课中的创新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音乐授课方面革新,在音乐授课方式上创新,在声乐授课环境上创新,授课老师自身也应该注意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和培育创新认知。  关键词:大学音乐 革新 教学  在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下,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大学音乐教学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