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宣城市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的基本情况,及其农村环境污染面污染源,同时剖析了清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清洁工程;农村环境;面污染源;资源循环利用; 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8-05933-02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农村清洁工程是改善当前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宣城市宣州区政府对农村清洁工程高度重视,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宣州区33项民生工程之中,以期将全区农村建成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自农村清洁工程实施以来,部分试点村或靠近村部的村庄环境有较大的改观,但就全区的总体情况来说还不尽如人意,这项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基本情况
1.1目标任务按照“四有”(有垃圾处理设施、有环卫保洁队伍、有稳定经费保障、有长效管理机制)、“两无”(房前屋后、村庄内外、道路沿线无垃圾,沟塘河渠及水库无漂浮物)标准,继续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2运行机制农村清洁工程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年36元的标准保障农村清洁工程实施。设立环卫生产运行机制,通过垃圾分类减量化、环卫作业市场化、环卫管理常态化确保全区农村垃圾无缝隙、全覆盖无害化处理。
1.3考核机制建立农村清洁工程“月评、季考、年总评”的督查考核机制,设立保证金管理制度,各乡镇向区城乡环卫局缴纳5万元保证金,每季度考核和年终总评排名倒数第一的乡镇分别在保证金中按2万、3万标准倒扣。保证金扣除后,被扣乡镇要在下季度考核前补齐保证金。
2 宣州区农村环境面污染源分析
2.1化肥、农药、农膜污染2011~2013年全区使用化肥折纯分别是44 097、44 646、44 173 t、使用农药折纯分别是1 051、1 117、1 054 t。通常化肥的利用率为25%,农药约10%能被植物吸收利用[1],其余则通过农田排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富养化,进而渗入地下,严重污染地下水质。2011~2013年全区使用农膜分别为537、592、593 t。据宣州区植保站统计,地膜残留率约208%。地膜属高分子化合物,极难降解,一般在土壤中降解需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土壤中随残留地膜的逐年增加,已造成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
2.2秸秆焚烧污染 宣州区全年秸秆生产总量约100.55万t,据宣州区农业环保站2011~2013年3年调查显示,全区大约1/3的秸秆在田间或作为生活能源焚烧掉(表1)。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CO2和浓烟,严重污染空气和水体,破坏土壤有机质,导致土壤板结。
2.4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污染宣州区农村总户数222 153户,总人口748 855人,其中,每户每天生活污水排放约0.012 t,全区农村每年生活污水约97万t;每人日产生活固态垃圾0.001 5 t,全区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固态垃圾约50万t,但这其中约80%为可降解的菜叶、剩饭等有机物废物,村级垃圾场不能处理的年垃圾量仅10万t左右。
3 清洁工程问题剖析
3.1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村民的相关污染防治技能培养、清洁文明习惯养成 全区18个乡镇167个行政村3 024个自然村累计投入资金4 700余万元,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7座,购置大型垃圾转运车19辆,小型垃圾收集车204辆,建设垃圾池3 430座,购置垃圾桶23 000余只,构建完备覆盖村组的环卫设施装备体系。但由于多年来沿袭的陋习,农村一些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部分村民文明卫生观念淡薄,对生产、生活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足[2]。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垃圾随意倾倒,塑料、化纤等无机化学制品简单焚烧处理现象极为普遍,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3.2重视觉污染防治,轻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污染治理,把清洁工程误作清扫垃圾的“面子”工程来实施,重生活环境整治,轻农业生产环境治理 目前,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主要清理村庄外围、道路沿线垃圾,沟塘河渠及水库漂浮物。近年来,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秸秆焚烧、畜禽粪便的不科学处理等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据宣州区环保站不完全统计宣州区年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量约72万t。生活垃圾只是农村环境污染非常小一部分。所以,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如果不能处理好农药、化肥、农膜污染,不能处理好畜禽养殖业污染,不能妥善处理好植物秸秆利用问题,乡镇农村环境不可能有较大的改观。
3.3重农村生活方面中道路庭院硬化与垃圾处理,轻环境绿化和清洁能源与节能灶具推广现在农村房前屋后留有许多空地和渠沟,这些空地和渠沟长期不利用就会杂草丛生,要么就是臭水长流、垃圾横飞。如果这些空闲地栽上风景树或水生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使垃圾无栖身之地。另外,一些村民在收割农作物后,把秸秆运到房前屋后堆放作生活能源,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部分秸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
3.4“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 垃圾处理模式有待细化完善
3.4.1 “村收集”难启动。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只要正确处理就是很好的农家肥,不需要把村级能处理的垃圾收集到乡镇。有统计数据,宣州区每年农村生活固态垃圾约50万t,其中80%能作农家肥,就地消化。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村收集”的提法不应过于宽泛,而应出台更详细的方案。
3.4.2 “乡镇转运”进度慢。调查发现,由于经费问题,无力解决这一民生工程的正常运转,如环卫人员工资、压缩设备运行电费、车辆维修和燃料费用、垃圾处理费等。
3.4.3 “县处理”能力弱。第一,具备接收大量垃圾并能及时处理的垃圾处理厂没有,且城镇居民垃圾处理任务繁重,无力接收农村垃圾进行处理。第二,乡镇运到市垃圾处理厂需支付较高费用。
“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阻力重重,该模式有待细化完善。
3.5重垃圾设施建设,轻技术过程控制,轻垃圾处理方式,长效无害化处理滞后农村清洁工程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推广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植物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变废为宝,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所以必须规范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坚持分类减量处理,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户分类收集。对于菜下脚、剩余饭菜等厨余垃圾倒入沤肥池或沼气池;树叶、秸秆等垃圾堆肥还土,就地消化;对于金属、纸类可回收利用废旧物资集中回收,实现资源再利用;对回收难度较大的“白色垃圾”和有害有毒垃圾打包送县填埋场集中焚烧或其他技术处理。
关键词清洁工程;农村环境;面污染源;资源循环利用; 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8-05933-02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农村清洁工程是改善当前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宣城市宣州区政府对农村清洁工程高度重视,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宣州区33项民生工程之中,以期将全区农村建成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自农村清洁工程实施以来,部分试点村或靠近村部的村庄环境有较大的改观,但就全区的总体情况来说还不尽如人意,这项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基本情况
1.1目标任务按照“四有”(有垃圾处理设施、有环卫保洁队伍、有稳定经费保障、有长效管理机制)、“两无”(房前屋后、村庄内外、道路沿线无垃圾,沟塘河渠及水库无漂浮物)标准,继续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2运行机制农村清洁工程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年36元的标准保障农村清洁工程实施。设立环卫生产运行机制,通过垃圾分类减量化、环卫作业市场化、环卫管理常态化确保全区农村垃圾无缝隙、全覆盖无害化处理。
1.3考核机制建立农村清洁工程“月评、季考、年总评”的督查考核机制,设立保证金管理制度,各乡镇向区城乡环卫局缴纳5万元保证金,每季度考核和年终总评排名倒数第一的乡镇分别在保证金中按2万、3万标准倒扣。保证金扣除后,被扣乡镇要在下季度考核前补齐保证金。
2 宣州区农村环境面污染源分析
2.1化肥、农药、农膜污染2011~2013年全区使用化肥折纯分别是44 097、44 646、44 173 t、使用农药折纯分别是1 051、1 117、1 054 t。通常化肥的利用率为25%,农药约10%能被植物吸收利用[1],其余则通过农田排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富养化,进而渗入地下,严重污染地下水质。2011~2013年全区使用农膜分别为537、592、593 t。据宣州区植保站统计,地膜残留率约208%。地膜属高分子化合物,极难降解,一般在土壤中降解需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土壤中随残留地膜的逐年增加,已造成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
2.2秸秆焚烧污染 宣州区全年秸秆生产总量约100.55万t,据宣州区农业环保站2011~2013年3年调查显示,全区大约1/3的秸秆在田间或作为生活能源焚烧掉(表1)。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CO2和浓烟,严重污染空气和水体,破坏土壤有机质,导致土壤板结。
2.4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污染宣州区农村总户数222 153户,总人口748 855人,其中,每户每天生活污水排放约0.012 t,全区农村每年生活污水约97万t;每人日产生活固态垃圾0.001 5 t,全区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固态垃圾约50万t,但这其中约80%为可降解的菜叶、剩饭等有机物废物,村级垃圾场不能处理的年垃圾量仅10万t左右。
3 清洁工程问题剖析
3.1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村民的相关污染防治技能培养、清洁文明习惯养成 全区18个乡镇167个行政村3 024个自然村累计投入资金4 700余万元,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7座,购置大型垃圾转运车19辆,小型垃圾收集车204辆,建设垃圾池3 430座,购置垃圾桶23 000余只,构建完备覆盖村组的环卫设施装备体系。但由于多年来沿袭的陋习,农村一些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部分村民文明卫生观念淡薄,对生产、生活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足[2]。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垃圾随意倾倒,塑料、化纤等无机化学制品简单焚烧处理现象极为普遍,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3.2重视觉污染防治,轻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污染治理,把清洁工程误作清扫垃圾的“面子”工程来实施,重生活环境整治,轻农业生产环境治理 目前,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主要清理村庄外围、道路沿线垃圾,沟塘河渠及水库漂浮物。近年来,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秸秆焚烧、畜禽粪便的不科学处理等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据宣州区环保站不完全统计宣州区年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量约72万t。生活垃圾只是农村环境污染非常小一部分。所以,宣州区农村清洁工程如果不能处理好农药、化肥、农膜污染,不能处理好畜禽养殖业污染,不能妥善处理好植物秸秆利用问题,乡镇农村环境不可能有较大的改观。
3.3重农村生活方面中道路庭院硬化与垃圾处理,轻环境绿化和清洁能源与节能灶具推广现在农村房前屋后留有许多空地和渠沟,这些空地和渠沟长期不利用就会杂草丛生,要么就是臭水长流、垃圾横飞。如果这些空闲地栽上风景树或水生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使垃圾无栖身之地。另外,一些村民在收割农作物后,把秸秆运到房前屋后堆放作生活能源,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部分秸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
3.4“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 垃圾处理模式有待细化完善
3.4.1 “村收集”难启动。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只要正确处理就是很好的农家肥,不需要把村级能处理的垃圾收集到乡镇。有统计数据,宣州区每年农村生活固态垃圾约50万t,其中80%能作农家肥,就地消化。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村收集”的提法不应过于宽泛,而应出台更详细的方案。
3.4.2 “乡镇转运”进度慢。调查发现,由于经费问题,无力解决这一民生工程的正常运转,如环卫人员工资、压缩设备运行电费、车辆维修和燃料费用、垃圾处理费等。
3.4.3 “县处理”能力弱。第一,具备接收大量垃圾并能及时处理的垃圾处理厂没有,且城镇居民垃圾处理任务繁重,无力接收农村垃圾进行处理。第二,乡镇运到市垃圾处理厂需支付较高费用。
“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阻力重重,该模式有待细化完善。
3.5重垃圾设施建设,轻技术过程控制,轻垃圾处理方式,长效无害化处理滞后农村清洁工程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推广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植物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变废为宝,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所以必须规范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坚持分类减量处理,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户分类收集。对于菜下脚、剩余饭菜等厨余垃圾倒入沤肥池或沼气池;树叶、秸秆等垃圾堆肥还土,就地消化;对于金属、纸类可回收利用废旧物资集中回收,实现资源再利用;对回收难度较大的“白色垃圾”和有害有毒垃圾打包送县填埋场集中焚烧或其他技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