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历史变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衔接阶段,理应受到各国教育者的重视,我国也不例外。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一直以来是学者们常常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清末文理分科出现开始,有关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文理分科的实践时隐时现。自2009年,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再次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热烈讨论。高中是否实行文理分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历史问题”,因此对我国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回顾十分必要。
  关键词: 普通高中文理分科 历史变迁 钟摆式发展
  普通高中文理分科文题,从清末文理分科出现开始,有关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文理分科的实践时隐时现。自2009年,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再次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热烈讨论。高中是否实行文理分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还是一个“历史问题”,因此对我国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回顾十分必要。
  在转入正文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的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仅指中国内地的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
  一、建国前的普通高中文理分合
  (一)晚清时期普通高中文理分科的起源
  从历史上看,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其实是伴随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清末西方教育的引入而发端的。“文理分科”这一问题最早出现在德国,在20世纪初期,就有关于文理是否分科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只不过那时称为文实分科。
  清末,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成了我国近代学制的确立,明确确立了普通中学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随后,普通中学文实科像钟摆一样屡有分合。
  清政府于1902年、1904年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提出我国普通中学的课程主要是经义、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十二门,有统一的课程,不存在“文实分科”(今天我们所说的“理科”在20世纪初曾称为“实科”)。这一时期的“文实不分”,是在“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下产生的,它以融合中西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维护本土传统文化为根本目的。普通中学课程因为其“中学”和“西学”的关系,所以文理科不分,保持了统一性,此期,所谓文科,是指以经义和历史为核心的“中学”,理科则主要包括“西政”和“西艺”在内的所谓“西学”,在课程内容结构上,则是“中学”主导下的“中学”与“西学”互为补充,而非各执一端①。这一课程结构不仅维护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而且维护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五年后,即1909年5月《奏请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实分科折》颁布,此奏折建议普通中学要有文实两科,这是我国中学阶段开始文理分科的标志,其原因在于“以前的课程科目繁多,学生学习的东西虽多但不够专业,但是文实分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喜欢的科目,并且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意于从政的可以选择文科,意于谋生的实科比较确切”。但晚清政府的灭亡使得文实分科没有真正实施。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中学堂文实分科,是由于对前期“文实不分”的不满而产生的反动,科举制的废除,儒家核心的传统文化丧失了其制度保障,由此导致“中学”主体地位的丧失,晚清政府希望通过教育强国强民,就开始学习德国的“文实分科”。“文实分科”的实施遭遇了严重阻力。实际上,清末中学“文实分科”并未得到真正实施,但是关于分科的实践和争议仍在继续。1911年初,学部向朝廷提出《改订中学文实两科课程折》,此时的课程强调基础知识,文科实科比例比较平衡,但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次修订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二)民国时期普通高中文理分科的摇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应该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并“养成健全之人格”,他认为“中学分为文科和实科,不利于普通教育的发展,中学阶段应该人人都接受基础教育,而不仅仅是英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国民健康的发展”。同时他还在北京大学教育改革中提倡文理兼修。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文科实科不必分科,这种做法是基于自身教育哲学和当时对前期取法德制的反思。各省竞相设置文科中学,而实科中学甚少,其原因在于实科费用大,并且许多教习人员的能力不能胜任,所以实科中学,文、法、商等科学生虽多,但由于他们所学的科学知识太贫乏,不适于科学万能的新时代。随后1912年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要求取消文实分科,1915年又要求文实分科。1919年4月教育部向各地中学发出咨文,允许各地中学校根据自身需要,适量调整课程与课时,逐渐在我国中学兴起分科制(普通科与职业科)。普通科为升学做准备,职业科如农、工等科,以为未来生活做打算。在随后的“壬戌学制”中,高级中学的普通科分两组:一组重社会科学(相当于以前的文科),一组重自然科学(相当于以前的实科),文实分科更明确。这一时期的“文理分科”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强调人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张扬,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后来随着杜威访华“实用主义”思想的渗入,普通高中的文理分科,不仅增强了中学课程的多样性,而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但1933年在《确立教育目标改革制度案》中又明确规定高中不分文理科,1940年又要求文理分科,随之国民政府规定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时期,文理分科不断摇摆。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普通高中文理分合
  (一)1976年以前统一的普通高中课程
  前苏联在二战后采用分科教育,培养了恢复战后经济急需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跟前苏联一样,急需大量人才,因此我国效仿苏联模式,在实践中长期推行文理分科教育,培养各类人才,但是这一时期我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文实科的课程设置比较均衡与统一。1958年颁布《教育部关于制发1958-1959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将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知识纳入文科类,将物理、化学等归入理科类,但是此时的课程结构关注均衡性、基础性,文科类与理科类的课程比例相当②。“十年动乱期间”,“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期间我国的教育十分混乱,高中文理分科废止。   (二)1977年恢复高考后文理逐步分科
  “文革”后,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统一进行高考,考试分文理两类,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理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后来应试教育愈演愈急,文理分科不断强化,高一就开始进行文理分科,但是后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艺术类科目没有摆上应有的地位,文理科出现偏颇。198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提出:要克服重理轻文现象。后来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文理分科时间不断提前,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教委发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明确规定了普通中学分科时间不得提前,只能在高三年级进行。1999年教育部决定在高考中推行“3 X”科目设置方案,至2002年高中新课程改全面展开,进入21世纪从本质上将考生明确分成文理两类。2003年以来,逐步有不同的高考分科形式推出,包括:一3 文综∕理综模式:在此模式下,高中文理分科被强化。二3 文理综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所有学生都要考以上所有的高考科目,高中一般不进行文理分科或者淡化文理分科。三3 X(多种组合)模式:该模式学生选择的考试科目及其组合方式具有灵活性与自主性。
  纵观高中文理分科的历程,文理分合表现出极为明显的“摇摆不定”的现象。探讨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本身并不是主要目的,我们不能用分与不分二元思维看待这一问题,文理分科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工具性存在,判断文理分科要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讨论,始终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旨趣。
  三、新世纪对普通高中文理分科的再探索
  新课程改革把普通高中的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基本素养及健全人格,不仅把升学和就业作为普通高中的任务,这种超越了“双重任务”的价值观,还体现了学生的全面有个性发展的理念。高中新课程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世纪新课程改革提出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要适应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还应适应社会的需要,构建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认识到设置综合化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重要性,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一)新世纪国家高考考试方案改革与高中文理分科的联系
  2004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省区的2007年的高考考试方案为例,以山东和江苏为例,改革方案分别如下③:山东省的高考方案采取的是3 X 1的模式,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为所有考生必考,X指的是综合,对文科综合来说就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其中1指的是基本能力考试也是所有考生必考的。2008年年初,山东省教育厅规定从2008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高中在第二年级末以前不得安排学生分科,同年底,江苏省教育厅由以往的文理不分又重回文理分科之路。
  近年来,江苏省一直致力于推进高考改革,其先后在高二阶段末设立会考和学业水平测试,并将高二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理分科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江苏省的高考方案赋予了考生选择权,因此部分学生在高考学科组合的选择上会出现文理学科兼修兼考的情况,如物地、物政、史化、史生组合。
  (二)目前我国高中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依据以上阐述,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考试方案基本是在文科和理科两大框架内设置的,目前我国高中课程设置基本是按照传统的五大领域(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和社会)进行。在选修课程上,语文和数学领域开设了模块课程,并在社会和科学领域也开设了模块课程,但是很多学校在实践上的改革并不是那么完美。以目前推行的“模块课程”为例,很多学校为了高中教材实行模块化,为了增强教材的选择性,以往高中教材必讲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可以选择的内容,而又有一些学校为了教学方便,只是开设某些模块的选修课,使得选修变成实际意义的必修,另外一些模块的内容学生几乎接触不到,造成这些学生升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由于“两张课程表”的关系,“课程→教学→考试”三要素的正常关系就颠倒为“考试→教学→课程”的关系,凡高考方案没有涉及的内容,学校几乎不开设,因此新课程在事实上并没有摆脱“考什么学什么”的事实。因此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制度是不相符合的,高考仍然是以必修课程的考察为主流,只是在文科和理科之间做出划分,我国本该有多种多样多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但目前我们仍是必修课程占主流,由此高考招生制度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理念,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新世纪对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再探索
  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再次引发了教育界的大讨论。分,学生素质不全面;合,学生负担太沉重。其实“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份和出发点不同,对此问题的看法难免不一。问题公布的两天时间内,在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中,有390人留言发表了看法,笔者初步统计,有214人支持取消文理分科,156人表示反对,还有20名中间派认为文理分科取消与否需要从长计议,如果取消就要暂缓执行。
  教育部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成为一个社会性辩题。仅从大众的参与热情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是关乎民生、关乎教育、关乎国家未来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注释:
  ①高岑.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12-13.
  ②叶波.钟摆:我国普通中学文理分合百年[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22-25.
  ③刘红宇.我国普通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D].沈阳师范大学,2010:14-15.
  参考文献:
  [1]叶波,范蔚.近代中国普通中学文理科分合的文化探析[J].教育学报,2011(5):92-107.
  [2]高岑.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12-13.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2113-2114.
  [4]叶波.钟摆:我国普通中学文理分合百年[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22-25.
  [5]傅维利.我国高考改革的困境、出路及新方案设计[J].教育研究,2009(7):10.
  [6]刘红宇.我国普通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D].沈阳师范大学,2010:14-15.
  [7]顾明远.多样化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03(8):3-4.
  [8]陈明龙,傅敏.从高中学科地位的异化看文理分科的取消[J].教学与管理,2010(11):71-74.
  [9]杨明.应试与素质一中国中等教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6-96.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进行自由自觉、有意识的活动。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自由自觉的活动产生道德,道德是人生存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还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 道德 人的本质 存在方式 自我实现  道德,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马
摘 要: 本文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创新了从理论到实践递进的教学模式,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比较教学、实训实验教学、热点互动教学三个部分,并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训实验为手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改革 递进教学 国际金融  理论知识教学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依托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课堂上下相结合、与多形式培训相结合、与校内校外相结合、与教学日常工作相结合的“一平台五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富有主动创新意识、敢于社会担当、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 一平
摘 要: 近年来,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基本稳定的同时,就业质量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就业问题的重心从“好就业”转向“就好业”。因此,在新形势下,掌握其就业满意度现状,精准分析、妥善应对存在问题,对于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满意度 存在问题 分析  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预计达36.8万人,其中毕业的研究生1.57万人,
摘 要: 包拯在肇庆端州为官三年,对肇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本文对肇庆包公文化的分析研究着重在文化、经济等方面,以包拯在端州留下的文化精神对肇庆当代的影响为基点,围绕肇庆包公文化的挖掘及传承形式,如艺术形式、教育基地、旅游景点、民俗活动阐述包公文化的内涵及商业价值,并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考察找出文化开发利用中遇到的问题,拟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找到一条合适肇庆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肇庆包公文化
摘 要: 从杜十娘的有关传说可以分析杜十娘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爱情贞洁。作品反映的虽是古代青楼女子的情感生活,但折射的却是让后人铭记甚至敬佩的气节。  关键词: 杜十娘 爱情与人格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一、杜十娘的形象  “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这是《杜十娘》一文中杜十娘出场的场景,给读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等方法,对江阳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从规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等方面分析其可借鉴之处,并提出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残疾学生就业能力等改进职业教育现状的建议,以期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职业教育 经验启示 改进对策  1.问题提出  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
摘 要: 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新兴并发展迅速的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各个层次都有开设,本文针对该专业地方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情况展开调查,总结了毕业生就业的分布特点,就业质量,就业竞争力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和需求。分析了不同毕业年份和学习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竞争力、满意度和薪资的相关性,进而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就业 需求 建议  一、调查对象  南京晓
摘 要: 《海上花列传》作为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晚清吴语文学作品,在以苏白递接地域神韵的同时,突破了以往官话小说的叙事艺术,“穿插藏闪”的叙事结构中隐含着言外之意。本文基于前人传统笔法的研究,以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着重从文本叙事体现的陌生化语言形式,并以此为依托的人物塑造及时空变换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陌生化这一視角进行探究,旨在为读者透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并进一步挖掘、分析晚清吴
摘 要: 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详尽论述了其历史终结理论。该书的论证存在明显的本质上的缺陷。首先,在“历史终结”和“自由民主”这两个核心概念上,作者难以给出准确统一的定义。其次,作者在论证历史发展机制时,片面引用黑格尔的唯心史观,在理论上主观而薄弱,不能被历史发展所证实。最后,当理论与现实相违背时,他补充了新的解释,但这样又与总论点产生了矛盾。冷战后至今的历史进程对福山的理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