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对联——我的开学第一课

来源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qi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以往每接任一届高一新生,我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往往按如下方式推进:先请几位同学聊聊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语文后有哪些心得体会、还存在哪些疑惑。然后由我自己谈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诸多区别与不同要求。最后再强调高中语文学习应当养成的一些习惯等。
  这种开学第一课表面上没什么大问题,但静下心细想,它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因而也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在2016年下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下定决心要来点变化。
  二、回放
  语文第一课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从语文学科的魅力之处、经典之处引导他们。最终,我利用对联,以嵌名联为主线,策划了一堂别具一格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课堂环节之一:初识对联。以自己的一副嵌名联“智慧属天生,欲与斯人说今古;峰峦拔地起,每从是处觅仙源”导入,让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名字。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又于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众说纷纭之后,答案揭晓:智峰。
  课堂环节之二:议议对联。让同学们由老师的这副嵌名联展开自由讨论,并尝试归纳对联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老师作进一步引导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而且上下联的同一位置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不能称之为对联,而“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则可以。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词性相同。上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些特点使对联具有一种对称的美感。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调。尤其是对联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则为平声。平仄使对联显得音韵和谐,读起来铿锵有力、悦耳动听。我又进一步对古音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与现今的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行了解释和比较,但并没有在此处多加纠缠,因为这个知识点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难度过高。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在内容、情调、意境、色彩、风格等方面都要协调。为进一步说明对联的这些特点,我又列举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名联来加以介绍。
  课堂环节之三:补写对联。让学生补写一副简单的嵌名联的上联或下联,以进一步把握对联的特点。我板书了一副含有自己嵌名联的上联:“频步书山增睿智”。接下来由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展开小组讨论,尝试着对出下联。然后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板书展示各组对出的下联,由大家共同决定高下并说明理由。最后博采众长,对出下联:“躬身学海上高峰”。
  课堂环节之四:拟嵌名联。让学生尝试为自己拟一副嵌名联,并选代表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讨论,并发表改进意见。
  三、反思
  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指出:“母语的地位正在下降,母语学习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被忽视,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冲击。”
  如何重塑语文课堂的魅力?我们从这堂开学第一课中也许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1.语文课堂不应忽视传统文化的精粹
  要想把语文课上好,必须选择语文特有的教学内容。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于1932年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
  在今天新课改的背景下再来审视前辈这些意味深长的话,实乃真知灼见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中“对对子”“猜灯谜”甚至如“补歇后语”“成语接龙”等包含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趣味活动的开展,对开阔学生语文视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成效。
  2.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堂开学第一课的嵌名联实践给我一个启示,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比如对联、短信、广告词等),创造一定的语文学习情境,把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对接,努力使语文教学的内容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应是深入人心的一种理念。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要接通与社会、与生活的血脉。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3.语文课程活动务必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我们的母语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语文课程应该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自拟嵌名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正是抓住了“语文的缰绳”,成为一次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
  也许若干年以后,学生不再记得我这个语文老师,但我深信会有不少学生牢牢记得自己在步入高中生活的第一天曾上过这样一堂语文开学第一课,记得自己在青涩的高中时代曾为自己拟过一副嵌名联。
其他文献
没想到,在一座老宅里又会见到木格窗。蓝漆剥落,斑斑駁驳,浮尘在斜斜的光柱中起舞,时光从充满灵气的木格窗中悄然倒流。  小时候,我在乡下生活,家家户户都装有纵横交错的木格窗,古韵盎然的窗子给村子平添了几分悠闲的美好。  外婆家的木格窗前有一张小木桌,我常常坐在那儿写作业、看外婆绣花,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将木格窗轻轻推开,让秀丽清新的风景填满枯寂的眼睛。  小小的木格窗棱像是风景的一条条分割线,每个小格子
老爸见我对生物学特别感兴趣,给我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另一本是罗伯·赖特的《性·演化·达尔文》,我都非常喜欢,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多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在对基因的剖析中,有一个概念叫“群体选择”。“群体选择”的主旨是个体肯为群体作出自我牺牲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体中含有利他基因。达尔文在研究人类道德的来源时得出了这一理论。  他的理由如下:由于多数人会选择跟随道德规范的部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系的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特征为异常浆细胞增多,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并在骨髓内恶性增殖,引起骨折和骨髓功能衰竭
发明创造课程因其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而备受学生青睐。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发现问题、制作模型、完善整改、展示参赛四个环节,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一个视野更开放、思维更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