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生产,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古老而沉重。“矿业生产,安全第一”。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简单而响亮。一起起矿难触目惊心,一次次警钟震撼天地。“矿难猛于虎,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清清小凌河源头上,到处堆积的锰矿石、矿渣正在污染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干燥季节扬起的粉尘沾满了树叶和庄稼,高高堆起的矿渣侵蚀着土地、威胁着村庄。可想而知,我们这些紧挨着矿区居住的村民生存环境有多么恶劣!”村民在举报信中这样写道。
据了解,瓦房子镇位于朝阳县最南端,是小凌河的发源地,境内锰矿资源十分丰富。8月底,记者一行来到瓦房子镇团山子村一探究竟。
记者现场看到,举报信中所提到的中兴锰矿位于团山子村的上方,一些居民房屋甚至距离矿区施工地段仅有百米之遥。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中兴锰矿的矿主是团山子村的村民赵国林,该村民自2004年开始在村旁的山上偷偷开采锰矿石谋利,到了2006年才办理了相关手续。
有村民告诉记者,赵国林一证多采,这几年在采矿段内围绕中兴锰矿四周开了不下7个小矿井,然后租赁给别人开采,靠收取租金或分成形式获利。新开的小井口不具备正常开采条件,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据知情人告诉记者,赵国林在自己的锰矿周边开出的小井口主要承包给了以下人员:1、租给了锦西一个外号叫做“酒棒子”的人,该人在挖矿一年后,又以700万元的价格转给了建昌人王忠浩,转让后仍占此井口的35%股份;2、以120万元的价格转给了朝阳市发改委的郭建辉、赵国胜,赵国林在该矿井生产的每吨锰矿石中还要抽取150元;3、以3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建昌人包玉芳、安凤志,赵国林在该矿井生产的每吨锰矿石中要抽取50元的分红;4、转给瓦房子人李景光、韩德会,每吨收取20元;5、转给堂兄赵国信,每吨收取150元……
当地群众还告诉记者,由于中兴锰矿和周边开出的小井口都是独眼井,没有两个独立的能上下直达地面的出口,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这样的井下工作,矿工们的生命安全没有任何保障,这是在拿矿工们的生命和鲜血赌运气。
村民告诉记者,中兴锰矿目前正在开采的一个工作面已经处于小凌河河床底部,井下盘面已经在漏水,处在极度危险之中。
安检调查 敷衍了事
记者采访中,村民们给记者拿出了2009年7月20日朝阳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向朝阳市安监局的一份查处情况汇报材料——《朝阳县中兴锰矿群众信访举报事件查处情况》,该情况汇报主要说明三个主要方面:
一、朝阳县瓦房子镇团山子村中兴锰矿证照齐全,具备采矿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在该采矿证范围内,有2个生产系统,都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分别为朝阳县瓦房子镇团山子中兴锰矿(辽)FM安许证字【2006】N121325和朝阳县瓦房子镇团山子中兴锰矿(北东段)(辽)FM安许证字【2006】N124110,按设计该矿合法存在五个洞口,其中中兴锰矿二个,分别是主井和副井,北东段有三个,分别是主井、副井和通风井。中兴锰矿主、副井六盘已经贯通,形成了完整的采掘系统及二个安全出口。中兴锰矿(北东段)主、副井及通风井全部贯通,形成了完整的采掘系统及两个以上安全出口,故中兴锰矿二个生产系统,不存在独眼井问题。
二、该矿副井口由李景光负责经营管理,这种情况属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形式,该矿井的法定代表人始终是赵国林,各种有效证照都是由赵国林取得的,该矿的安全生产责任人也是赵国林。
三、对举报信中所反映的中兴锰矿北段三、四盘已打到小凌河底部的问题,我们再次进行了查处,信中所反映的中兴锰矿北段的問题与现状不符,原因是北段生产系统距小凌河床较远,距小凌河床最近的工作面约有1000多米,井下巷道及采掘工作面涌税较小属于正常矿井。但中兴锰矿副井临近小凌河,为了查清楚该系统现有的工程与小凌河的关系,我们调阅了该矿现状图纸,由于现状图纸测绘不及时,不能反映井下现状,为此,我们对该矿下达了整改指令书,责令该矿在7日内,完成图纸的测绘工作。在此期间,我们于7月17日入井实地检查,通过现场检查及对照查看图纸,目前该生产采掘系统西一盘掘进工作面距小凌河床约80米,西三盘约40米、西四盘约25米,小凌河床标高330米,西一盘标高306米,西三盘标高284米,西四盘标高270米。另据检查发现西一盘工作面淋水较大,西三盘、西四盘靠近小凌河床采掘作业已结束,但原有的巷道有少量涌水,分析认为,这种情况与临近小凌河床有一定关系。为此我们对该矿下达了整改指令,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中兴锰矿实际只有一个主井,记者在转遍矿口周边区域时,也没发现副井的存在;该矿北东段也仅有主井和通风井,并没有能安全出入的副井。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该矿还有一个独眼井口拥有安全生产许可证,那就是韩德会负责的1号斜井,该证号为(辽)FM安许证字【2006】N124109,该矿三个安全许可证的有效日期均为2006年5月30日至2009年5月29日,矿主在申请延期时三个证件因故均没有获得批准。
据了解,在瓦房子镇内,不足10平方公里的锰矿区竟有28家持证企业采矿,涉及侵占国有锰矿的有12家,独眼矿井占92%,由于靠近小凌河,有水隐患的占25%,越界开采的占89%,矿界最小的采矿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
一位矿主告诉记者,大家为了用手中有限的资金尽快争抢有限的资源,好多矿相互之间越界开采现象十分普遍,不按图纸规划设置矿井的侥幸心态人皆有之,归根结底是为了钱。
建立矿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民众和专家对于矿难的关注,不仅在于希望对那些仅仅为了地方利益不顾百姓生计的地方官员在事发之后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希望更多渠道加大对矿业安全生产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其中主要意见包括:加大新闻监督权对矿业安全生产领域的监督力度,对在审批过程中出现的开后门、打招呼等腐败行径坚决予以暴光,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强大作用对其进行事前监督,以杜绝安全隐患发生。
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层层审查严把矿山矿井开发审批关,建立阳光政府。政府部门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政务公开制度,由政府专门部门对其进行审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形成社会监督与新闻监督的合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既打击黑心煤矿又搞活煤炭产业,既保障安全生产又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对矿业生产来说,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矿井开采工作就必须讲安全。“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处在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安全生产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必须认清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看到潜伏的危机和存在的差距,警示高悬、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言危思进,坚决防止和纠正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情绪,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觉。”这是时任国家安监局局长李毅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它更适应于我们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带来制约矿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安全问题。
安全生产是矿井开采人的美好愿望,是现代化矿井建设的基石。近年来频发的矿难不断呼唤人们,尤其是矿业管理者,树立新的安全管理理念,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生产长治久安。
“清清小凌河源头上,到处堆积的锰矿石、矿渣正在污染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干燥季节扬起的粉尘沾满了树叶和庄稼,高高堆起的矿渣侵蚀着土地、威胁着村庄。可想而知,我们这些紧挨着矿区居住的村民生存环境有多么恶劣!”村民在举报信中这样写道。
据了解,瓦房子镇位于朝阳县最南端,是小凌河的发源地,境内锰矿资源十分丰富。8月底,记者一行来到瓦房子镇团山子村一探究竟。
记者现场看到,举报信中所提到的中兴锰矿位于团山子村的上方,一些居民房屋甚至距离矿区施工地段仅有百米之遥。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中兴锰矿的矿主是团山子村的村民赵国林,该村民自2004年开始在村旁的山上偷偷开采锰矿石谋利,到了2006年才办理了相关手续。
有村民告诉记者,赵国林一证多采,这几年在采矿段内围绕中兴锰矿四周开了不下7个小矿井,然后租赁给别人开采,靠收取租金或分成形式获利。新开的小井口不具备正常开采条件,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据知情人告诉记者,赵国林在自己的锰矿周边开出的小井口主要承包给了以下人员:1、租给了锦西一个外号叫做“酒棒子”的人,该人在挖矿一年后,又以700万元的价格转给了建昌人王忠浩,转让后仍占此井口的35%股份;2、以120万元的价格转给了朝阳市发改委的郭建辉、赵国胜,赵国林在该矿井生产的每吨锰矿石中还要抽取150元;3、以3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建昌人包玉芳、安凤志,赵国林在该矿井生产的每吨锰矿石中要抽取50元的分红;4、转给瓦房子人李景光、韩德会,每吨收取20元;5、转给堂兄赵国信,每吨收取150元……
当地群众还告诉记者,由于中兴锰矿和周边开出的小井口都是独眼井,没有两个独立的能上下直达地面的出口,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这样的井下工作,矿工们的生命安全没有任何保障,这是在拿矿工们的生命和鲜血赌运气。
村民告诉记者,中兴锰矿目前正在开采的一个工作面已经处于小凌河河床底部,井下盘面已经在漏水,处在极度危险之中。
安检调查 敷衍了事
记者采访中,村民们给记者拿出了2009年7月20日朝阳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向朝阳市安监局的一份查处情况汇报材料——《朝阳县中兴锰矿群众信访举报事件查处情况》,该情况汇报主要说明三个主要方面:
一、朝阳县瓦房子镇团山子村中兴锰矿证照齐全,具备采矿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在该采矿证范围内,有2个生产系统,都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分别为朝阳县瓦房子镇团山子中兴锰矿(辽)FM安许证字【2006】N121325和朝阳县瓦房子镇团山子中兴锰矿(北东段)(辽)FM安许证字【2006】N124110,按设计该矿合法存在五个洞口,其中中兴锰矿二个,分别是主井和副井,北东段有三个,分别是主井、副井和通风井。中兴锰矿主、副井六盘已经贯通,形成了完整的采掘系统及二个安全出口。中兴锰矿(北东段)主、副井及通风井全部贯通,形成了完整的采掘系统及两个以上安全出口,故中兴锰矿二个生产系统,不存在独眼井问题。
二、该矿副井口由李景光负责经营管理,这种情况属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形式,该矿井的法定代表人始终是赵国林,各种有效证照都是由赵国林取得的,该矿的安全生产责任人也是赵国林。
三、对举报信中所反映的中兴锰矿北段三、四盘已打到小凌河底部的问题,我们再次进行了查处,信中所反映的中兴锰矿北段的問题与现状不符,原因是北段生产系统距小凌河床较远,距小凌河床最近的工作面约有1000多米,井下巷道及采掘工作面涌税较小属于正常矿井。但中兴锰矿副井临近小凌河,为了查清楚该系统现有的工程与小凌河的关系,我们调阅了该矿现状图纸,由于现状图纸测绘不及时,不能反映井下现状,为此,我们对该矿下达了整改指令书,责令该矿在7日内,完成图纸的测绘工作。在此期间,我们于7月17日入井实地检查,通过现场检查及对照查看图纸,目前该生产采掘系统西一盘掘进工作面距小凌河床约80米,西三盘约40米、西四盘约25米,小凌河床标高330米,西一盘标高306米,西三盘标高284米,西四盘标高270米。另据检查发现西一盘工作面淋水较大,西三盘、西四盘靠近小凌河床采掘作业已结束,但原有的巷道有少量涌水,分析认为,这种情况与临近小凌河床有一定关系。为此我们对该矿下达了整改指令,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中兴锰矿实际只有一个主井,记者在转遍矿口周边区域时,也没发现副井的存在;该矿北东段也仅有主井和通风井,并没有能安全出入的副井。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该矿还有一个独眼井口拥有安全生产许可证,那就是韩德会负责的1号斜井,该证号为(辽)FM安许证字【2006】N124109,该矿三个安全许可证的有效日期均为2006年5月30日至2009年5月29日,矿主在申请延期时三个证件因故均没有获得批准。
据了解,在瓦房子镇内,不足10平方公里的锰矿区竟有28家持证企业采矿,涉及侵占国有锰矿的有12家,独眼矿井占92%,由于靠近小凌河,有水隐患的占25%,越界开采的占89%,矿界最小的采矿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
一位矿主告诉记者,大家为了用手中有限的资金尽快争抢有限的资源,好多矿相互之间越界开采现象十分普遍,不按图纸规划设置矿井的侥幸心态人皆有之,归根结底是为了钱。
建立矿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民众和专家对于矿难的关注,不仅在于希望对那些仅仅为了地方利益不顾百姓生计的地方官员在事发之后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希望更多渠道加大对矿业安全生产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其中主要意见包括:加大新闻监督权对矿业安全生产领域的监督力度,对在审批过程中出现的开后门、打招呼等腐败行径坚决予以暴光,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强大作用对其进行事前监督,以杜绝安全隐患发生。
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层层审查严把矿山矿井开发审批关,建立阳光政府。政府部门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政务公开制度,由政府专门部门对其进行审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形成社会监督与新闻监督的合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既打击黑心煤矿又搞活煤炭产业,既保障安全生产又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对矿业生产来说,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矿井开采工作就必须讲安全。“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处在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安全生产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必须认清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看到潜伏的危机和存在的差距,警示高悬、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言危思进,坚决防止和纠正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情绪,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觉。”这是时任国家安监局局长李毅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它更适应于我们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带来制约矿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安全问题。
安全生产是矿井开采人的美好愿望,是现代化矿井建设的基石。近年来频发的矿难不断呼唤人们,尤其是矿业管理者,树立新的安全管理理念,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生产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