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方便,但是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促进乡村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循环经济作为一种节约资源、可循环持续利用、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绿色生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运用到农业之中。循环农业经济是在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在农业种植和农业产业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目的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发展方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需要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另寻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以促进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也已经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探索相关的解决方法。其中,《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农业研究》一书即是关于此问题的重要成果著作之一。该书阐述了高效生态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论,介绍了相关区域内循环农业经济实践的经验,探索了循环农业经济理论指导下效益更大、资源消耗更少、环境污染更小、能促进更多劳动力就业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对于解决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探求新的发展路径有重要借鉴价值。
  该书共包含九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生态农业的理论等。第二章是现代化农业和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三章阐述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趋势与方向,作者运用以色列的例子介绍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变革、成效等,以及中国大陆循环农业的典型实践及成效。第四章阐述我国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重点介绍了在浙江的实践研究成果。第五章运用数据、模型、图表、实例等方式分析了高效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第六章分析了生态养殖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成效,作者以多元化的因素指标分析了浙江的畜牧业和生态养殖业发展状况。第七章是高效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第八章是高效生态农业政府扶持体系与组织制度创新,阐述了相关政策和组织制度。第九章是结论与展望,对全书进行结论总结,并具有前瞻性地指出循环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中国循环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的问题。农药是为了防治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而使用的化学药剂。化肥是通过一定的工业方法制成的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所需营养的肥料,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的碳肥、钾肥、磷肥、尿素、复合肥等都是化肥。21世纪以来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化肥工业总体产值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农药和化肥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满足了土壤所需的营养,预防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目前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却存在着化肥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种化肥的过量使用使土壤中本身的肥力下降,易造成土壤酸化,土壤板结,土质盐碱失衡,土壤中自身富含的各种矿物质减少,这些土壤污染问题使化肥利用效率变低,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长势变差,而农民可能会继续增施化肥,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下去对土壤的危害极大。除了化肥过度使用以外,农药的过度使用也是困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预防病虫害,现在许多的农产品在种植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播种时使用农药,开花阶段使用农药,结果时也喷洒农药,农药的使用让农作物品相好,产量高,但是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造成农药在农产品上残留,最终危害人体健康。据统计,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面积达到1.5亿亩、点位超标率高达19.45%。由于化肥、农药等的过量使用,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安全与生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总之,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破坏土壤结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资金支持。我国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仍然较低。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亦是如此,一方面,农民本身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自身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其中;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政府很注重乡村的振兴和发展,但是在循环农业经济领域投入的资金还是相对有限,政府直接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分发给农民的资金,由于一些农民缺乏相应的远见卓识,这部分资金也难以用于循环农业经济中。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长久的实践,目前我国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在GDP之中占比还很少,投資利用率不高,投资政策不能落实到实处,资金匮乏,这些都是困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
  第三,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发展缺乏人才支撑。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农业生态发展模式,需要种植主体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相较于城市居民,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程度也相对不高。农民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主体,素质的高低必然会直接影响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循环农业领域相关的技术人员也相对较少,人才的培养机制也不太健全,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技能的更新迭代较慢,不能很好地满足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该书还探讨了未来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在科研水平提升与政府推动的基础上加强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循环农业经济是在农业种植和农业产业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但是如前文中所述,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循环农业经济并不十分了解,因此要通过积极宣传与相应的培训努力提升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好处。而要使农民真正认识与接受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有两个前提,首先是科研提升,这就要求农业专家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术研究与经验总结,让循环农业经济有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这是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能深入农村与农民的一大重要前提。其次是政府推动。政府要加强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对农民群众宣传循环农业经济,可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传媒、书刊、培训以及进村宣传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种类的宣传,使广大的农民群众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实际效益。同时村中的领导和党员等应带头在自家的田地之中种植循环农业产品,带头参与到循环农业经济的产业链之中,积极响应支持国家关于循环农业经济的政策。
其他文献
为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把西瓜产業作为推动地方脱贫致富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促进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项目顺利开展,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携手合肥丰乐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河南省西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于2019年5月27日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北岭镇召开“河南省西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西瓜新品种示范观摩会”。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商丘市科技局、夏邑县工信科技局承办。以上单
第一集  1.青山镇镇政府日外远山,镇政府的办公楼。  镜头划过青山镇镇政府的牌子,追随着一辆汽车开进镇政府大院,镇党委郭书记下车,两名工作人员迎上。  甲:书记,学习回来了?  郭书记:嗯,家里消停不?  乙:一切正常!  郭书记:新来的唐副书记咋样?跟大家见面了没?  甲和乙对视,凑近了郭书记。  乙压低声音:来七天了,前三天一直在办公室里看电脑,这几天天不亮就走,也不知道去的哪几个村……  
很多年前,在北京空军指挥学院参加刑侦专业培训时,听一位教授讲了一起案件。一个看仓库的五十多岁的男人,忽一日早上,被人发现暴毙在床上。他是被钝器猛击头部而死亡的。经侦查,此人为单身。但奇怪的是,虽然死去多时,但其下体依旧昂然。这在医学上是不成立的,但事实确实如此。也因此,我对这个案件的记忆穿越十多年时间,依旧清晰牢固。尽管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提到过这个案件,可是总觉得意犹未尽。我想到的是,除了作为同类
裴振江,77岁,沧州市肃宁县人。从小痴迷绘画,毕业于合肥市文化馆开办的业余美术训练班,而立之年创作的巨幅油画《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至今悬挂在安徽省博物馆。出于照顾家庭的需要,他调回肃宁,为维持家庭生计而承接了大量商业性绘画工程。表面上他与美术界“脱节”了,其实他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减少过一分。如今,受肃宁县委宣传部委托,他正在创作表现肃宁解放的大型油画作品《擂鼓克肃宁》,他的热情与才华,有了又一次
摘要:采用优质中大果型西瓜品种中科1号为接穗,常规一段嫁接用抗生王、超丰F1、西嫁强生、京欣砧3号、野生西瓜1号、野生西瓜2号为砧木,二段嫁接采用西嫁强生作基砧、超丰F1作中间砧,研究了常规一段嫁接法与二段嫁接法对西瓜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段嫁接的西瓜植株生长势、抗枯萎病能力、单果质量、小区产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瓜瓤果胶含量在所有嫁接组合中表现最佳,果实脆度与对照差异不显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不知道曾出现在多少人的梦里。布达拉宫,日喀则,珠穆朗玛;哈达,格桑花,青稞酒,酥油茶——这些名词在每个人的感官里都是那么神圣又浪漫。世界那么大,西藏那么远,谁不想去看看?但是钱呢?时间呢?情怀呢?说走就走的决心呢?  2017年7月21日,肃宁小伙儿崔云河从家乡河北省肃宁县王佐村出发,开始了徒步西藏之行,他背着沉沉的背包,拄着登山杖,一路风雨兼程,从炎炎夏日走过萧瑟的秋
何香久,1955年生于沧州黄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理事。现任沧州市政协副主席,沧州市文联主席,王蒙文学院院长。自197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有大量作品刊发在《人民文学》《十月》《当代》《中国作家》《诗刊》等报刊。出版作品170余部,创作影视作品300余集,创作与治学成果1.2亿字。其中,影视代表作有《焦裕禄》《母性荒原》《梅花与蝴蝶》《第一忠诚》《风情回马
观李百洲先生创新的“蛹动书体”有三美:外形有方正之美;字意有象形之美;笔画有蛹动之美。以动为主导,似有雕刻,冲,顿,掰、挫的力量感觉;虫蛹之动的形态,横、竖、撇、捺犹如蚕蛹匍匐前行或立或卧;竖提、横折时而像婴儿坐起,时而如叶落水滴。  他赋予每个字灵动和内涵。“字能传神,书为心声。”动中寓静,以静改动,疏密结合,恰到好处。  只有心在山水间,才能挥毫书灵动;只有参透汉字之美,读懂妙在其中,才能融会
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各地区的土特产品资源丰富,如何按照现代化的市场经营管理模式与品牌运营模式,促进土特产品及相关产业资源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当下的重要议题。而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土特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杨猛、徐振华主编的《土特产品包装设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是对土特产品包装设计展开深入研究的专著。该书选编了近百个精选的土特产品的优秀案例,在介绍土
2008年,蔚县秧歌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有300多个地方剧种,一个小小的县,能单独创造、形成一种地方剧种,确实是不简单的事情。郭沫若先生1958年看了蔚县秧歌《花亭会》之后,大加赞赏,称之为“百花丛中一点红”。若论这一剧种的代表性艺人,王芝兰便是当代名家之一。  王芝兰,1944年生于蔚县下战乡西桥沟村,她在六姐妹中排行老三。为了能吃上饱饭,13岁(1957年)父亲送她到当时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