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评教要求实效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研活动,谁参与谁受益。听评课的重心,应当关注学生在一节课中进行了哪些活动,经历了哪些真实的学习过程,获得了哪些发展,形成哪些共同的学习经验。
  【关键词】观课评教;实效
  观课评教是学校教导主任的基本功,如何通过观课评教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果,促进学科教师成长,这是摆在每一个学校教学管理者面前的问题。参加了下面结合一次校本教研活动,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观课评教的误区
  受学校教导处委派,参加语文组校际交流课,篇目是《我的母亲》。按照惯例,听课结束,先是执教老师对教学过程反思小结,接下来听课者观课评教。我重点记录了前八位观课者的评课,“教态自然”、“方法得当”、“师生互动”、“效果明显”等词语反复出现;最后有两位教师为评课起了争执,一位教师认为执教老师的课教得虽好,但在人物形象发掘上不够深刻;另一位教师则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当在细节描写上。一番扰攘之后,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我。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的观课评教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在基层教研活动中我们见惯了这种评课现象,先对执教者一番夸赞之余,后是自我的题外之音:你(执教老师)的课教得很好,我个人的观点(建议)是,如果在人物形象(主题、修辞、手法……)再加强一些,就更圆满了!果真如此吗?课堂本来就是一种缺憾的艺术,谁也不能说自己的课就是世上最完美的课。试想,即便课堂上出了你的观点(建议)也未必是圆满的,可能会有另一听评课者又有他不同的“观点或建议”。如果仅凭个人感觉去评课的好与不好——评课教师感觉舒服,就说课好,感觉不舒服,就说课不好;或者只着眼于上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去评课——说某方法如何好、如何妙,而不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话,试想,如果教学内容不对——不是“语文”,或者跟“语文”的关联很少,甚至没有关联,那么教学方法再怎么巧妙,教态再自然,对学习“语文”而言,效果如何?将原本严谨说理的教研活动弄得几乎近似于发表自娱自乐式的个人主张,这样的活动价值何在?
  二、观课评教的内涵
  针对观课评教,单就一节课而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一,听评课听评的对象是谁?其二,听评课者拿什么要求或者建议执教老师体现他的思想?其三,“教什么”的文本解读、“怎么教”的问题设计,“学会”“学得如何”的学生发展、学情分析,是否成为研判一节课有效的客观依据?
  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利特,执教者不可能体现所有听评者的意愿,听评者往往“要求或建议”执教老师体现他原本就没有想过要教的东西,而忘记了该课堂的使命本来就应该是有效地体现执教老师原本想教的内容。普遍认为较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听评课标准,一要看执教老师是否完成了他的教学设计即教案,这是评价课堂效率的最低标准,完成了的,这节课至少是有效的;二要看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落实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即教学内容正确、方法处理得当、是学生实际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是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达成了的,就是高效课堂,这才是观教评课的核心与关键所在。教前的学情分析,“教什么”的文本解读、“怎么教”的问题设计,“学会”“学得如何”的学生发展,其实就是研判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具体抓手。
  三、观课评教的有效
  接下来,我从执教老师《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入手,和老师们一起解决评课问题。教学目标设置有三,一、积累词语,遣词造句夯实基础;二、寻找称谓,向母亲学如何教子和做人;三、咬文嚼字体察胡适对母情深。目标描述中,前面是学习方法,后面是学习内容,重心指向学生的学,内容取舍得当,简约却不简单。从教学活动来看,四环节教学设计,激起学生读书探究热情,一读文章,积累妙词佳句;二找称谓,向母学如何教子做人;三品细节,体察胡适忆母情深;四动脑筋,研标题“我的母亲”前三节文字,为何与“母亲”无关?注重学情,指向学的过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让学生在文字、文段的品读探究中,理解、感受,促发、交流,进而升华、丰富,经历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文章特有的魅力。结合以上分析,我重点强调,听评课的重心,应当关注学生在一节课中进行了哪些活动,经历了哪些真实的学习过程,获得了哪些发展,形成哪些共同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设计上,执教老师还有哪些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这才是评课环节需要重锤敲打的关键处。
  四、观课评教的拓展
  就观课评教问题,在最后总结中,我坦陈了自己的观点。尊重与接纳。尊重教师自我对教材理解与实践,这是观课评价的第一步。敢于站在讲台上,展示自我,无论结果如何,效果怎样这都得给以肯定与尊重。把想法变成行动,这是促进专业发展的第一步。理解施教者的设计,接纳教学的流程,评价课堂是否达成预设目标。
  批评与建议。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批评是为了重建,建议是为了完善”。这里的批评不仅仅是面对施教者课前已经呈现的预设——教案,还包括教学流程以及完成了的目标任务。把知识传授作为重点,忽略探究的过程、方法等真实的学习经历,这才是我们评课关注的重心;目标定位是否得当,课堂中的生成是不是课前的预设;只有合理利用课内外资源,统一指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合一的目标上来,才是评课者最适切的建议。
  问题与疑惑。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疑惑,这恰恰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所在;疑惑问题揭示教学设计、课堂流程的疏漏之处、矛盾之积,往往有意无意遮蔽了学生学习的现实。不回避、少夸饰、真面对,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疏通堵塞,排忧解难,才能在现实的基础上深入问题实质,提高教学效率。不回避,直面对,勇改正,这才是观课评价的境界。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比如教育体制弊端与高考指挥棒问题,这些即是教育界的课题,也是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能为教育出一把力,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疑惑,这是教育者的幸福所在。
  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成长在于内在自我的强烈愿望与自觉行动,而不是外在的强制供给。只要在课堂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展示课、研讨课、观摩课等活动,谁参与谁受益。从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人生形态,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实现自己的情感需求,有所启示,才会有所满足,有所发展。
  教师是听评课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则是在聆听中帮助他们“淘金”——分析在场问题,遴选真知灼见,撩拨创造的火花,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站在更高层面引领他们。如此,研究才会走向深处,才能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其他文献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的话更是不容怀疑和违背的,教材是专家和学者审定的,应该奉为“金科玉律”。而一些优秀学生,也往往在课堂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教师、教材和优秀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了权威的角色,学生对他们普遍怀有一种盲目崇拜、盲目迷信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只有淡化课堂
【摘 要】教师要想显著提升教育教学成果,就必需得在对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投入真挚的情感和报以真诚的期待中,用亮点引爆学生身上的潜能,使家访成为潜能持久充分燃烧的助燃剂,这样我们必然就能获取教育教学的大成功。  【关键词】显著提升;教学成果;大成功  作为教师,每一个人都想使自己的教学成果最大化,可无奈我们的学生总是千差万别,因此我们的教学成果似乎总得和那一届学生的好坏挂钩。其实不然,我们的成绩
【摘 要】对学生来说,“像……一样”指的是神似而非貌合。其“备课”的内容仅限于教材内容而已,而“授课”则强调有条件的边学边用。“像老师备课授课一样学习”的实质是,既要像老师备课一样认真而严谨地对待教材中的内容,也要像老师授课一样去应用所学,达到切合自身实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金字塔;备课;授课;学习方法  1946年,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了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在他看来
学校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办好一所学校就要以温情激励教师灵魂深处的责任与爱心,以守望助力教师平凡工作中的担当与使命,努力让教师不断超越自己。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惜,与学校心心相印。  一、以“厚德”师者丰盈学校精神内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一种修为。教师更需要这种修为,慢慢地,这种修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