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重在欣赏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音乐大纲和新课改都强调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对学生音乐兴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诸方面素质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对音乐知识概念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如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还是像过去一样为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侧重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就背离了新课改的主旨。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欣赏课教学模式愈来愈不适应当今的学生。因为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训练技能,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在师生交流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现在有的教师在欣赏课上还是停留在单一的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展示、你观赏的层面上。在这样的欣赏课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学中学生成了“接收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了解只停留在教师所讲上,学生不易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更不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独立欣赏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认为:音乐欣赏课应抓住音乐欣赏的灵魂,直接将音响作用于学生的耳朵,让学生自己欣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感知、去发现音乐美。
  我认为音乐欣赏课教学首先应让学生在倾听中去直接感悟音乐作品,形成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见解、评价。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层次、个性特点,一味直接地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或直接把教师自己对音乐作品最完美的理解“填”给学生,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的认识、评价就带上了“教师倾向”,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的观念,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我认为在欣赏课教学中把握好直接倾听、主观感受、教师引评这三个步骤,欣赏课就会收到好的效果。下面以《流水》一课为例作一介绍。
  一、直接倾听
  组织教学后,只作简单导入——今天我们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曲子。相传战国时,余伯牙鼓琴,钟子期知音,所奏即为曲。这首曲子也曾在1977年8月22日被美国发射的“航天号”宇宙飞船带入太空,之后开始第一次欣赏。为了增加学生直接倾听的效果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这种不带任何条件的欣赏,会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在没有知识要求的情况下,直接接受音乐音响刺激,这样学生会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巩固已有音乐知识,为下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有的教师可能认为学生会听不懂,浪费时间,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音乐被称为世界语言,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第一信号系统,更何况学生已有多年的音乐欣赏积累。听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如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还听过用这种乐器演奏的其他作品吗?它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然后,教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先去直观欣赏、感受、思考。教师组织学生间讨论、交流上边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产生自己对音乐作品《流水》的认知。
  二、主观感受
  教师告知学生音乐作品的名称、作者情况、产生背景等,再让学生聆听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作品的特点、情绪等,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来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旋律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之后学生间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也许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他们所讲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自己认真思考所得到的,是他们的切身体会,真实、具体。当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体会、看法,会有一种成就感。我们的教学就有了一个不小的收获,因为他们已对音乐有了兴趣。在第二步教学中,我们既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又将知识、概念等理性的东西融入了感性的教学过程之中,这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三、教师引评
  教师引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形成正确认识、评价,强调重点。这一步很关键,需要教师迅速做到将学生的零散感性认知升华为集中的理性知识。教学即将结束时,再让学生听一遍,目的是让学生在最后倾听中巩固对欣赏作品的认知。这样的课,课堂气氛活泼热烈,在愉悦的享受中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生喜欢,而教师也不会被过多讲解所累,会感到轻松自如。课后我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达到了教学要求。我认为那些篇幅短小,音乐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大体多适合这种方法。有些较长篇幅作品,其中的某一樂段亦可采用这种方法。如《梁山泊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段,听后让学生说说彼此感受,谈谈随音乐而产生的联想。不少学生说出:“乐曲以优美悦耳的小提琴声来象征祝英台,以低沉浑厚的大提琴来象征梁山伯,并且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给人一种仿佛两个人对话的感觉,形象地再现梁祝十八相送时的缠绵与无奈。”可见,只要我们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认识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
  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是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评价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课上的“主角”,就会把音乐欣赏课上好,把学生带到美丽、动听的音乐世界。
其他文献
为了有效地实现对人脸的识别,先用线性判断分析(LDA)方法将原始的人脸数据降维,利用降维后的数据选取点的k近邻,进而提出度量优化的保持邻域嵌入算法(MONPE)。MONPE算法:一方面,通过LDA降低原始数据的维数,使得欧氏度量的应用成为合理。另一方面,通过LDA拉近了类内点的距离,拉大了类间点的距离,使得某个采样的近邻点属于同一类的概率更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但是大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找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学语文的作文
阐述了PID参数对热处理炉温度控制的影响及生产中如何获得合适的PID参数,通过FP-21调节器在真空炉中的应用,证明合适的PID参数能够对热处理设备进行高精度的温度控制。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阐述了语文教
关于主体反映清末社会、孙宝瑄所著的《忘山庐日记》,目前学界存在问题有二:一是对其利用多是借助以引证其他问题,就其本身的探究较为乏见;二是文本解读往往是着意于其文字表
在布置作业时.我们注意在开拓思路、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上下工夫。如教完写人记事单元后.根据小学教学特点.设计比较儿童和成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不同写法的比较表.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