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形结合思想 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li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形结合;复习;教材;数学建
   模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74—01
  
  数形结合就是把代数式的精确刻划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有机结合,借助于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合理转化,从而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融为一体,其功能是化抽象为直观,化繁杂为简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的题目逐渐增多.因此,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着眼教材挖掘,引导学生再次感知和理解数形结合的意义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贯穿高中数学学习的始终.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教材中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一是在集合中.对于集合的各种运算,如果能借助韦思图,就能使一些问题变得直观、具体. 二是在函数中.顺利解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以及有关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问题等,最主要的解题策略就是利用函数的图形.三是在向量部分.很多向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几何问题,借助几何图形可快速得到答案.四是在数列中.等差、等比数列都可以看成关于n的函数,特别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前n项和Sn是关于n(缺常数项)的二次函数,在解决等差数列最值问题时可以利用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的图象解决问题.五是在解析几何中.这类问题先画图定位,然后结合图形探究,可迅速解决问题.
  
  二、着眼数学建模,增强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意识
  
  1.函数模型
  根据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及函数的性质,凡涉及函数、方程、不等式的问题,都可以联系函数图象及其性质建立函数模型,凭借函数图象的直观性与有关性质去解决.
  例 (2010年全国卷理工11题)已知函数f(x)=■,若a,b,c互不相等,且f(a)=f(b)=f(c),则a,b,c的取值范围是( )
  A.(1,10)B.(5,6)C.(10,12)D.(20,24)
  分析:作出函数的大致图象,结合f(a)=f(b)=f(c)就可以找到答案.
  2.曲线模型
  通过研究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内容.如果问题涉及关于x的二次根式或关于x、y的一次式或二次式时,都可以试图直接或间接构建曲线模型,从而利用曲线的性质解答问题.
  例 已知2x+y=1,求■的最小值.
  分析: 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联想把■整理成■,再构建曲线模型,把问题转化为求点(-1,2)到直线2x+y-1=0的距离的问题,易得所求式子的最小值.
  3.向量模型
  例(2007年浙江考题)若非零向量■ ,■ 满足■+■=■,则()
  A.2■>2■+■B.2■<2■+■
  C.2■>■+2■D.2■<■+2■
  分析:显然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因为■+■=■,即AC=AB, 所以四边形ABCD为菱形.如右图,因此OA■+2■,选C.
  总之,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虽然有规可循,但求解不一定容易,要仔细体会,其中作图要准确,尤其要注意特殊点的位置.
其他文献
《郭店楚简平议》对《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所列楚简《老子》、《儒书》、《语丛》凡18篇的字、词、句、篇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老子》甲、乙是表述道家原创
PspA同源物广泛存在于细菌和高等生物的组织中。在本研究中克隆了来源于地衣芽孢杆菌的PspA基因,并将其克隆于用于大肠-芽孢穿梭诱导表达载体pDG-StuI中构建重组质粒pDG—PspA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的神经性、烈性传染病,人和所有温血动物都易感,人感染狂犬病后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高达100%。据统计,我国98%以上的人狂犬病是由犬咬伤引
文章从对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入WTO后提高农民收入的若干途径.
本实验室以猪脑为原料,利用超滤,凝胶过滤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分离出一种小分子类神经肽抑制因子(Neuropeptide—like inhibitor,NPI),并进行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质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会学;思考;做人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50—01    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教师应当努力成为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可见,教师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