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一门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教育是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启迪心灵的艺术……它应具备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的时代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所现代化的农村学校——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中学,让笔者与您一起慢慢解读与品味“青中人”“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的豪迈气概和“办百姓满意教育,创建和谐新青中”的办学艺术!
抓合并契机 展学校风采
《易·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变革,才能生存。教育改制问题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探索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大兴区青云店中学在各级领导的悉心关怀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来到青云店中学,迎面看到的是一幢红色的楼,崭新中透露出朴实的品质。又有谁能想到,一年前,眼前这所花园般的学校,正面临着艰难的考验?听着马文祥校长讲述他和同事们的创业史,记者仿佛也感受到了当初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
原青云店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光绪二年(1876年)9月,启善堂义学建立,学址就在青云店镇文昌阁。1949年10月,当时名为大兴初级师范学校,1954年,改为大兴第二中学,1958年,改名为青云店中学,1989年,集资建成大兴县农村第一所中学教学楼。
历经岁月的洗练,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原青云店中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地老百姓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2005年,上级领导决定将青云店中学与孝义营中学合并,成立“新青中”,并建设一所现代化校园。这一好消息鼓舞了两校全体师生,但是,随之而来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正如坎伯兰所说:“极端的命运是对智慧的真正检验,谁最能经得起这种考验,谁就是大智大慧。” 面对困难,被任命为“新青中”的校长马文祥(原孝义营中学校长),带领他的同事们,迅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初三数学教师吴红月回忆说:“在搬迁期间,无论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是已经年过半百的老教师,都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一天甚至往来十多趟,磨破了鞋子,磨瘦了身子……这都是因为我们有个好校长,我们再苦再累也愿意。最终,通过学校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的不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随后,全体教职员工一齐努力,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了“青中”后进变先进的喜人成果,一举甩掉了落后的帽子,步入了大兴区教育教学的先进行列,使“青中”在本地区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站在青云店中学原址上建起的阶梯教室前,马校长对记者坦露心声:“对于一所合并后的学校,初期的衔接和磨合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抓住学校合并的机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也不断反思,总结并确立出新校办学的宗旨——‘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争创名校’,并将以‘办百姓满意教育,创建和谐新青中’为目标,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实践证明,我们经住了考验,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努力打造青云店中学美丽的天空。”
软件领航开和谐新篇
学校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仅靠外因是不够的,必须要寻找自己的内因。内因最重要的就是软件建设。从2005年以来,学校统一全体教职工思想,明确学校发展地位,在软环境上下足功夫,靠自己的努力来办好教育,这样才能不愧于领导,不愧于当地老百姓!
“新校园的建成只是青云店中学求得自己生存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建成一所为当地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如何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马文祥校长一直深深思索的问题,也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抓好干部自身建设和党员思想建设,创建学习环境,强化学习意识,丰富组织生活,规范组织发展,党员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党员队伍已成为坚强的先锋队,在学校的工作中发挥着“旗帜”作用。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力量。多年来,学校十分注重加强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在对新教师培养上,学校要求骨干教师与其结对指导帮助,精心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同时组织他们参加市进修学校组织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努力使新教师早日胜任教学工作。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校际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与此同时,学校要求广大教师勤于笔耕。目前,共有十几位教师的论文总结在大兴区举办的各学科的论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抓师德建设上,学校制定出了《青中师德建设实施细则》,要求教师从细节入手,处处为人师表,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上,无论是过去,还是两校合并后,学校一直是常抓不懈。学校以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继续坚持教务、教学、教研共抓并举,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学校狠抓常规教学管理,从备课、教案、作业检查等细处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成绩;同时,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
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群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使得两校合并之后教学成绩不仅没有倒退,反而呈上升趋势。“我们还要更好。”这是马校长的心愿。
构建校园文化老校焕新绿
校园文化能够无形地影响到每个人,校园环境建设囊括了丰富的内涵,不只单纯地停留在环境优雅整洁的层次,还应追求更高品位的教育环境和人文环境。
新校园的建成,无疑使新学校步入了新的发展轨迹。但是,如何利用好环境来育人,如何建设校园文化,也一直是马校长和领导班子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学校将近期目标定为:在现有现代化环境的基础上,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多维需求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
学校加强德育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学校以德育处、团总支为龙头,班主任为德育骨干,全体教师齐抓共管,学科渗透德育。在贯彻落实“双规”的基础上,学校推出校园文明“三要求” ,即“校园内秩序井然、楼道内漫步轻声、教室内安静整洁”,重点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记者深有体会的是,学生不光能做到见到教职工主动打招呼问好,就是在校园里见到陌生人,也能打招呼问好。
学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每周一规范升旗仪式,唱响国歌,并使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对学生具有教育性;发挥橱窗、板报的宣传教育的作用,橱窗定期更换,板报每月有一个主题,并每月定期检查评比颁发流动红旗,等等。学校还抓好特色教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成立了科技、音乐、美术、劳技、生物、跆拳道、国际象棋等兴趣小组,吸引许多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学校在区艺术节上荣获“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还被命名为首家“北京市大兴区民主法制示范校”。
采访出来,那所现代化农村学校再次映入眼帘,一时间令记者感慨万千,相信“新青中人”一定不会辜负领导的重托、家乡父老的期望,真正把“青中”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农村名校。”
编辑 朱桂英
抓合并契机 展学校风采
《易·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变革,才能生存。教育改制问题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探索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大兴区青云店中学在各级领导的悉心关怀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来到青云店中学,迎面看到的是一幢红色的楼,崭新中透露出朴实的品质。又有谁能想到,一年前,眼前这所花园般的学校,正面临着艰难的考验?听着马文祥校长讲述他和同事们的创业史,记者仿佛也感受到了当初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
原青云店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光绪二年(1876年)9月,启善堂义学建立,学址就在青云店镇文昌阁。1949年10月,当时名为大兴初级师范学校,1954年,改为大兴第二中学,1958年,改名为青云店中学,1989年,集资建成大兴县农村第一所中学教学楼。
历经岁月的洗练,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原青云店中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地老百姓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2005年,上级领导决定将青云店中学与孝义营中学合并,成立“新青中”,并建设一所现代化校园。这一好消息鼓舞了两校全体师生,但是,随之而来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正如坎伯兰所说:“极端的命运是对智慧的真正检验,谁最能经得起这种考验,谁就是大智大慧。” 面对困难,被任命为“新青中”的校长马文祥(原孝义营中学校长),带领他的同事们,迅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初三数学教师吴红月回忆说:“在搬迁期间,无论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是已经年过半百的老教师,都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一天甚至往来十多趟,磨破了鞋子,磨瘦了身子……这都是因为我们有个好校长,我们再苦再累也愿意。最终,通过学校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的不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随后,全体教职员工一齐努力,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了“青中”后进变先进的喜人成果,一举甩掉了落后的帽子,步入了大兴区教育教学的先进行列,使“青中”在本地区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站在青云店中学原址上建起的阶梯教室前,马校长对记者坦露心声:“对于一所合并后的学校,初期的衔接和磨合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抓住学校合并的机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也不断反思,总结并确立出新校办学的宗旨——‘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争创名校’,并将以‘办百姓满意教育,创建和谐新青中’为目标,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实践证明,我们经住了考验,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努力打造青云店中学美丽的天空。”
软件领航开和谐新篇
学校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仅靠外因是不够的,必须要寻找自己的内因。内因最重要的就是软件建设。从2005年以来,学校统一全体教职工思想,明确学校发展地位,在软环境上下足功夫,靠自己的努力来办好教育,这样才能不愧于领导,不愧于当地老百姓!
“新校园的建成只是青云店中学求得自己生存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建成一所为当地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如何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马文祥校长一直深深思索的问题,也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抓好干部自身建设和党员思想建设,创建学习环境,强化学习意识,丰富组织生活,规范组织发展,党员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党员队伍已成为坚强的先锋队,在学校的工作中发挥着“旗帜”作用。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力量。多年来,学校十分注重加强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在对新教师培养上,学校要求骨干教师与其结对指导帮助,精心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同时组织他们参加市进修学校组织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努力使新教师早日胜任教学工作。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校际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与此同时,学校要求广大教师勤于笔耕。目前,共有十几位教师的论文总结在大兴区举办的各学科的论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抓师德建设上,学校制定出了《青中师德建设实施细则》,要求教师从细节入手,处处为人师表,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上,无论是过去,还是两校合并后,学校一直是常抓不懈。学校以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继续坚持教务、教学、教研共抓并举,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学校狠抓常规教学管理,从备课、教案、作业检查等细处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成绩;同时,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
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群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使得两校合并之后教学成绩不仅没有倒退,反而呈上升趋势。“我们还要更好。”这是马校长的心愿。
构建校园文化老校焕新绿
校园文化能够无形地影响到每个人,校园环境建设囊括了丰富的内涵,不只单纯地停留在环境优雅整洁的层次,还应追求更高品位的教育环境和人文环境。
新校园的建成,无疑使新学校步入了新的发展轨迹。但是,如何利用好环境来育人,如何建设校园文化,也一直是马校长和领导班子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学校将近期目标定为:在现有现代化环境的基础上,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多维需求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
学校加强德育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学校以德育处、团总支为龙头,班主任为德育骨干,全体教师齐抓共管,学科渗透德育。在贯彻落实“双规”的基础上,学校推出校园文明“三要求” ,即“校园内秩序井然、楼道内漫步轻声、教室内安静整洁”,重点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记者深有体会的是,学生不光能做到见到教职工主动打招呼问好,就是在校园里见到陌生人,也能打招呼问好。
学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每周一规范升旗仪式,唱响国歌,并使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对学生具有教育性;发挥橱窗、板报的宣传教育的作用,橱窗定期更换,板报每月有一个主题,并每月定期检查评比颁发流动红旗,等等。学校还抓好特色教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成立了科技、音乐、美术、劳技、生物、跆拳道、国际象棋等兴趣小组,吸引许多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学校在区艺术节上荣获“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还被命名为首家“北京市大兴区民主法制示范校”。
采访出来,那所现代化农村学校再次映入眼帘,一时间令记者感慨万千,相信“新青中人”一定不会辜负领导的重托、家乡父老的期望,真正把“青中”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农村名校。”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