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解题中被广泛应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就是构造法。它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和创造性,也是对数学归纳、猜想、类比、特殊化等思想的体现。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可以通过构造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造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解题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构造法;高中数学;解题教学
将题干中的已知条件中作为“螺帽”,挖掘题干中数学关系作为“螺丝”,再依据题设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将二者进行结合,构造出一种新的数学解题模型或者命题,使得这种新模型或命题,能够打破常规思维的局限,能够更加快捷、简便、巧妙的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创新精神。下面举例说明。
一、 构造图形
【例1】 已知a,b是两个非零向量,且a=b=a b,求向量b与a-b的夹角。
分析:显然a与b不相等,观察等式的特点,可联想到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a、b、a b分别对应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和对角线,如下图:
∵a=b=a b,b=OB,a=OA,
∴平行四边形为菱形,且△OAC,△OBC为等边三角形,
∴∠AOB=120°,∠ABO=∠BAO=30°,
∴向量b与a-b的夹角为150°。
二、 构造组合数
【例2】 求证:1×2×3 2×3×4 … n×(n 1)×(n 2)=14n(n 1)(n 2)(n 3)。
分析:依据n(n 1)(n 2)=6C3n 2,可将求证式子的左边化为:
6C33 6C34 … 6C3n 2=6(C33 C34 … C3n 2)=6C4n 3=6×(n 3)(n 2)(n 1)n4!=14n(n 1)(n 2)(n 3)。
三、 构造函数
【例3】 求使不等式sin2x acosx a2≥1 cosx对一切x∈R恒成立的负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原不等式可化为:1-cos2x acosx a2≥1 cosx,
即cos2x (1-a)cosx≤a2(a<0),
若令t=cosx,则对一切t∈[-1,1],t2 (1-a)t≤a2恒成立。
观察不等式的左边联想构造二次函数f(t)=t2 (1-a)t,t∈[-1,1]。
问题转化为“求使f(t)≤a2( t∈[-1,1])恒成立的负数a的取值范围”。
首先求二次函数f(t)=t2 (1-a)t,在[-1,1]的最大值,
∵抛物线的对称轴t=-1-a2=a-12<-12(a<0),
∴当t=1时,f(t)max=2-a,
∵f(t)max≤a2,∴2-a≤a2,
a2 a-2≥0(a 2)(a-1)≥0,
又a<0,故a≤-2。
【例4】 已知实数a,b,c,d,e满足a b c d e=8,a2 b2 c2 d2 e2=16,求e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题设条件得a b c d=8-e,a2 b2 c2 d2=16-e2,若能联系起a b c d与a2 b2 c2 d2的关系,那么想要求出e的取值范围,就可水到渠成了。
于是构造二次函数这个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y=(x a)2 (x b)2 (x c)2 (x d)2展开,得
y=4x2 2(a b c d)x a2 b2 c2 d2,
因为所构造的二次函数y≥0,所以Δ≤0,
即4(a b c d)2-16(a2 b2 c2 d2)≤0,
即(8-e)2-4(16-e2)≤0,
解得0≤e≤165。
四、 构造等差数列
【例5】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为A、B、C且满足A C=2B,1cosA 1cosC=-2cosB,求cosA-C2的值。
分析:由A C=2B,知B=60°,A C=120°
∴1cosA 1cosC=-22。
又∵cosA cosC=2cosA C2cosA-C2=2cos60°cosA-C2=cosA-C2,
∴cosA-cosC=-2sinA C2sinA-C2=-3sinA-C2。
由1cosA 1cosC=-22,联想到构造等差数列1cosA,-2,1cosC,设公差为d,
则1cosA=-2-d,1cosC=-2 d,
∴cosA=-12 d ①
cosC=-12-d ②
① ②得:cosA-C2=22d2-2,
①-②得:sinA-C2=2d3(d2-2),
∵sin2A-C2 cos2A-C2=1,
∴解得d2=6,因而cosA-C2=22d2-2=226-2=22。
五、 构造递推关系
【例6】 证明方程x2-2y2=1有无穷多组正整数解。
分析:容易得出方程的一组正整数解为(3,2)。
解:设x1=3,y1=2,若(xn,yn)是方程的一组正整数解,则x2n-2y2n=1,
即(x2n-2y2n)2=1,即(x2n 2y2n)2-2×4x2ny2n=1,
也即(x2n 2y2n)2-2×(2xnyn)2=1.令xn 1=x2n 2y2n,yn 1=2xnyn。
上式說明方程的一组正整数解为(xn 1,yn 1)。同理推导得,由x1=3,y1=2,易得数列{xn},{yn}都是正整数数列,且是递增的。从而方程的正整数解为无穷多组(xn,yn)(n=1,2,……)。且递推关系为xn 1=x2n 2y2n,yn 1=2xnyn。
作者简介:
陈浩,现就职于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词:构造法;高中数学;解题教学
将题干中的已知条件中作为“螺帽”,挖掘题干中数学关系作为“螺丝”,再依据题设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将二者进行结合,构造出一种新的数学解题模型或者命题,使得这种新模型或命题,能够打破常规思维的局限,能够更加快捷、简便、巧妙的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创新精神。下面举例说明。
一、 构造图形
【例1】 已知a,b是两个非零向量,且a=b=a b,求向量b与a-b的夹角。
分析:显然a与b不相等,观察等式的特点,可联想到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a、b、a b分别对应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和对角线,如下图:
∵a=b=a b,b=OB,a=OA,
∴平行四边形为菱形,且△OAC,△OBC为等边三角形,
∴∠AOB=120°,∠ABO=∠BAO=30°,
∴向量b与a-b的夹角为150°。
二、 构造组合数
【例2】 求证:1×2×3 2×3×4 … n×(n 1)×(n 2)=14n(n 1)(n 2)(n 3)。
分析:依据n(n 1)(n 2)=6C3n 2,可将求证式子的左边化为:
6C33 6C34 … 6C3n 2=6(C33 C34 … C3n 2)=6C4n 3=6×(n 3)(n 2)(n 1)n4!=14n(n 1)(n 2)(n 3)。
三、 构造函数
【例3】 求使不等式sin2x acosx a2≥1 cosx对一切x∈R恒成立的负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原不等式可化为:1-cos2x acosx a2≥1 cosx,
即cos2x (1-a)cosx≤a2(a<0),
若令t=cosx,则对一切t∈[-1,1],t2 (1-a)t≤a2恒成立。
观察不等式的左边联想构造二次函数f(t)=t2 (1-a)t,t∈[-1,1]。
问题转化为“求使f(t)≤a2( t∈[-1,1])恒成立的负数a的取值范围”。
首先求二次函数f(t)=t2 (1-a)t,在[-1,1]的最大值,
∵抛物线的对称轴t=-1-a2=a-12<-12(a<0),
∴当t=1时,f(t)max=2-a,
∵f(t)max≤a2,∴2-a≤a2,
a2 a-2≥0(a 2)(a-1)≥0,
又a<0,故a≤-2。
【例4】 已知实数a,b,c,d,e满足a b c d e=8,a2 b2 c2 d2 e2=16,求e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题设条件得a b c d=8-e,a2 b2 c2 d2=16-e2,若能联系起a b c d与a2 b2 c2 d2的关系,那么想要求出e的取值范围,就可水到渠成了。
于是构造二次函数这个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y=(x a)2 (x b)2 (x c)2 (x d)2展开,得
y=4x2 2(a b c d)x a2 b2 c2 d2,
因为所构造的二次函数y≥0,所以Δ≤0,
即4(a b c d)2-16(a2 b2 c2 d2)≤0,
即(8-e)2-4(16-e2)≤0,
解得0≤e≤165。
四、 构造等差数列
【例5】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为A、B、C且满足A C=2B,1cosA 1cosC=-2cosB,求cosA-C2的值。
分析:由A C=2B,知B=60°,A C=120°
∴1cosA 1cosC=-22。
又∵cosA cosC=2cosA C2cosA-C2=2cos60°cosA-C2=cosA-C2,
∴cosA-cosC=-2sinA C2sinA-C2=-3sinA-C2。
由1cosA 1cosC=-22,联想到构造等差数列1cosA,-2,1cosC,设公差为d,
则1cosA=-2-d,1cosC=-2 d,
∴cosA=-12 d ①
cosC=-12-d ②
① ②得:cosA-C2=22d2-2,
①-②得:sinA-C2=2d3(d2-2),
∵sin2A-C2 cos2A-C2=1,
∴解得d2=6,因而cosA-C2=22d2-2=226-2=22。
五、 构造递推关系
【例6】 证明方程x2-2y2=1有无穷多组正整数解。
分析:容易得出方程的一组正整数解为(3,2)。
解:设x1=3,y1=2,若(xn,yn)是方程的一组正整数解,则x2n-2y2n=1,
即(x2n-2y2n)2=1,即(x2n 2y2n)2-2×4x2ny2n=1,
也即(x2n 2y2n)2-2×(2xnyn)2=1.令xn 1=x2n 2y2n,yn 1=2xnyn。
上式說明方程的一组正整数解为(xn 1,yn 1)。同理推导得,由x1=3,y1=2,易得数列{xn},{yn}都是正整数数列,且是递增的。从而方程的正整数解为无穷多组(xn,yn)(n=1,2,……)。且递推关系为xn 1=x2n 2y2n,yn 1=2xnyn。
作者简介:
陈浩,现就职于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