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层次性探析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分学段、分层次有序进行。当今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性不高,与教育缺乏层次性密切相关。本文从剖析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丰富内涵入手,探析教育层次性的主要表现,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提出各个学段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框架。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层次性
  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国家未来、民族希望,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也将影响到国强民富、中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实现。因此,要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尊重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与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讲求层次性。
  一、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丰富内涵
  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个复合概念,需要层层剖析。首先,责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也是人类的主体需求,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成员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义务。社会责任注重责任的社会性特征,是社会成员所要担当的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社会责任感则是社会成员基于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所形成的自觉为社会尽责任的情感,以及在这种情感驱动下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动机。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素养,其形成的过程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内在、静态的道德心理状态、自觉意识、情感体验或道德素养,更是一种基于道德心理过程的外在、动态的社会责任行动,其丰富的内涵包括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和社会责任行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次,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学生群体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和情感认同,也包含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及行为选择。青少年学生作为人类社会的责任主体,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层次性,可以划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三类群体。因而,处于不同的年龄及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感知、感受和感悟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认同及行为选择程度呈现明显差异性,这也是使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层次性的重要原因。
  最后,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学生将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自觉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及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的践行结合起来,逐渐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责任品质、塑造责任人格。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层次性,就是立足于青少年学生不同层次的身心特点及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力求使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学生都能够养成与自己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契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
  二、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层次性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有层次性是基于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及需求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社会责任感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有着共性的要求,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年龄、不同身心特点,教育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等都有所差异,体现出个性特点。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层次性的内容与要求,正是由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及发展需求、社会责任感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1.教育对象具有层次性
  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是决定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层次性的关键因素。青少年学生主要包括大学、中学、小学三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自身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同时,他们接触的环境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展需求也具有多样性,所以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发展需求,由浅入深,呈现层次性。小学生处于他律道德的启蒙教育阶段和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也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奠基时期。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及关系的把握处于简单直观的层面,他们所接触到的社会关系比较单纯,除了自我关系外,主要有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像学校、社区、国家等更高层次、更抽象的关系,小学生对其认识可能就比较模糊化和表面化。因此,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情感,提升其对社会责任感的感知,为履行社会责任感养成奠定基础。
  中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发展迅速,自主性、自觉性和理性开始显现,特别是开始关注他人和自我的内心世界,开始由他律向自律转变。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能够理解和把握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认识带有一定的理性高度。特别对他人、对集体、对自然等的关心逐渐从小学的认知层面提升到情感层面,责任行为选择能力明显比小学时期有所提高,言行趋于一致,开始将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情感养成转化为行动。所以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从感知出发,通过活动体验,增强其对社会责任感的感受,从而培养责任品质。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思维达到了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心理发展呈现出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成成熟的趋势,在心理特点上具有积极面和消极面,自我意识中存在明显矛盾。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振兴中华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因此,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更要上台阶,提升教育高度,从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角度进行认知和情感上的强化和深入,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感悟力,而且要引导其提高责任践行能力及责任人格的养成。
  2.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
  社会责任感教育层次性也与其本身的层次特点息息相关。社会责任在责任体系中处于宏观层面,需要中观的人际责任及微观的自我责任的支持,这是由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因此,社会责任离不开自我责任和人际责任的承诺和履行,即实质上,也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社会责任的履行义务。自我责任是社会责任的起点和基础,包括生命意识、学习观念、关心父母、尊敬师长等;人际责任,即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维度,包括感恩、包容、荣誉、友善等;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则是社会责任的升华,包括服务人民、国家建设等。社会责任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容体系,社会责任感教育必然也具有层次性要求。一般地说,自我责任和人际责任能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打下扎实的基础,而社会责任又能推动自我责任和人际责任更好地履行,三者之间没有高低之分,相互支持、相互影响。   3.教育方法具有层次性
  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除了课堂讲授外,还有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这是大中小学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普遍方法。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细化,用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真正发挥情感教育滋润人心的作用,引发青少年学生的认同感,从而外化于行。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以感性教育方法为主,同时注重实践,加强情感教育,提升对社会责任感的感知;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则应运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通过丰富的体验,增强对社会责任感的感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以理性教育为准,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感悟。同时,不能忽视实践养成,注重社会责任感教育从内而外,形成学生的责任行为,从而使社会责任感真正扎根于大学生内心。
  三、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框架设想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的展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关系亦不断发展。所以,基于社会角色的责任教育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在开展责任教育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在不同年龄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责任意识生成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实施,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既要做到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也要在不同学段中体现阶段性的要求和特点;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怀,又要与社会主义道德相结合,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汇聚推己及人的社会正能量。
  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从注重自我责任抓起,在教育途径上应通过情感教育提升其对社会责任感的感知。引导小学生对自己负责,敬畏生命、孝敬父母、关心同学、尊敬师长。在学习上,理解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性,懂得本领要靠自己学,初步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学习好习惯,快乐学习;在生活中,注重衣着整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不做有危险的游戏等等;在道德修养方面,引导小学生讲诚信、守纪律,注重文明礼仪,重视环境保护;在国家意识方面,要培养小学生爱国情感,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同时激发其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敬仰与热爱。
  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除了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外,更加侧重于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情感培养,通过责任体验提高责任感受,传承感恩、荣誉、包容、友善等责任意识。在个人责任层面,引导中学生勤奋学习、体贴父母、尊重老师、团结、爱护同学、乐于助人,热爱所在的集体,维护集体形象,在集体中有归属感,有集体荣誉感,能为集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责任层面,注重培养学生守信用、讲文明的良好道德修养,引导其遵纪守法、明辨是非、支持正义,同时关心社区,邻里有困难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关爱社会;国家责任层面,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情感外,引导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意识到将来理应担负起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责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则是在中小学基础上提高责任感悟,使社会责任感深化于学生内心,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习惯。教育内容侧重于志愿服务、家国同构、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富民安等方面的为人民、为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促进责任人格的养成。个人责任角度,大学生应善于学习、敢于担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责任,坚定政治信仰、确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注重道德修养、学术诚信;社会责任角度,大学生应关注社会民生、关心社会治理,理性表达观点意见、建设性、创造性地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知法守法护法,弘扬社会正能量;国家责任角度,应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家国同构爱国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及国富民安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教育目的就在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也具有层次性特点。从责任感内容的角度,责任感包含爱心、良心、自尊心、使命感、义务感、羞耻感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内容;从社会责任感形成过程的角度,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从提升责任认知到确立责任情感再升华至责任行为的动态过程;从责任关系的角度,青少年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也是不断扩展、不断深化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也是青少年学生由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到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再升华到对国家、对人民乃至对人类负责的过程。
  因此,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渐进性、层次性,应注重知、情、行的结合,体现自我责任、人际责任、社会责任的统一,才能使社会责任感教育真正深入青少年学生内心、外化于学生日常行为中,真正发挥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简介:
  史颖超(1988.1-),女,山东青岛人,助教,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3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课题《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2013XAE001)阶段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在网络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受网络带来的正面、负面的影响也最多,这些问题给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我们创新思想,结合网络,充分利用现代的技术设备为班级管理服务,传递班级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高职班级管理;正能量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2014年1月16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来自对新奇内容和新奇知识的追求,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感性事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更能在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智慧和乐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益?我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一、精彩导入  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起来的前奏。有人说:“万事开头难。”也有的人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找出错误、纠正错误也就成了英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对待英语错误的不同态度、订正策略和订正时机也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
【摘 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双师型教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本文自我学习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了分析,通过各类学习提升教师能力。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  学习活动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进入工作岗位前,教师接受的是专业知识的
以路桥公司为例,该公司长期从事基建项目投资和建设,必然存在着单次资金投入量大、资金周转速度慢等特点.为此,如何实现公司的“产出/投入”最优化效果,则难度明显增大.为此,
【摘 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如何优化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动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当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着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不健全、党建工作经费不足、政工队伍不够稳定等一些问题,需要从健全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增加党建工作经费保障、稳定政工人员队伍等方面大力解决。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优化
【摘 要】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但学生对写作却有着惧怕的心理。作者基于几年对作文教学的尝试,找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手段,解除学生的这个疙瘩,很好地完成作文教学的任务,让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作文教学;互动学习;收集素材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作为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的高校,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和对于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重大。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和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若能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注重情感的渗透、培养,必能促使学生个体在小学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