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在担负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担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品读文字、朗读、阅读和写作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在担负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语文课程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元素,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识字、阅读、作文、语文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在品读文字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文字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时,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时,把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等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体会作者在诗中流露出的忧愤情怀。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可以通过分析“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你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我是你十亿分之一”等等来体会“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情感。
二、在朗读中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一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方面会给学生以心灵熏陶。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懂得做人要心忧天下,心系国家兴亡,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为民族强大而奋斗。学习这篇古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会作者范仲淹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
再比如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因为编发抗战诗歌在香港被日军宪兵队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的情况下写的,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心,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诗人的爱国情在这首诗里得以充分展示。“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歌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道出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热切希望。这首诗的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能够充分的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学生在朗读文章中,心灵会自然而然的得到熏陶。
三、在阅读文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本通过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一个丰满的形象,不知不觉的给予学生以思想品德的熏陶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语文教师就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例如两弹一星邓稼先,为了新中国的强大,为了祖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随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他使中国人从此真正站起来了。孩子成长他没有陪伴,老母重病,他没有在床前尽孝,但他无怨无悔,心里想着中国,一心报效祖国。他是中国真正的男儿。学生在阅读时都惊叹不已,邓稼先的爱国精神、平易近人、淡泊谦虚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联系自身,有的学生面露羡慕神色,有的略显愧疚,课本的感召力量,无形中成了他们的指路明灯,为他们照亮了前行的路。
再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发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艾青以这首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联系时代背景阅读这首诗歌可以深深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滋养。
四、在写作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学生的习作也是学生直抒胸臆的主要渠道之一,教师可以在学完《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祖国》后,指导学生仿写爱国诗歌,还可以组织学生以“我与祖国同呼吸”、“我的家乡我的爱”“我的祖国我的魂”“二十年后的祖国”,“明天我为祖国做贡献”等为作为内容,让学生学会表达爱国之意,抒发爱国之情。
另外,在引导学生从积累的素材中汲取营养,如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历尽一切艰险千方百计回到中国的故事,孔雀舞皇后杨丽萍、千手观音邰丽华为国争光的故事,还有最美教师、最美妈妈等等感人的故事都可以给学生以心灵的滋养。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精神元素,它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等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语文教学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语文课程更为直接。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起枯燥地说教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在担负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语文课程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元素,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识字、阅读、作文、语文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在品读文字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文字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时,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时,把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等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体会作者在诗中流露出的忧愤情怀。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可以通过分析“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你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我是你十亿分之一”等等来体会“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情感。
二、在朗读中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一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方面会给学生以心灵熏陶。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懂得做人要心忧天下,心系国家兴亡,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为民族强大而奋斗。学习这篇古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会作者范仲淹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
再比如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因为编发抗战诗歌在香港被日军宪兵队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的情况下写的,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心,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诗人的爱国情在这首诗里得以充分展示。“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歌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道出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热切希望。这首诗的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能够充分的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学生在朗读文章中,心灵会自然而然的得到熏陶。
三、在阅读文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本通过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一个丰满的形象,不知不觉的给予学生以思想品德的熏陶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语文教师就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例如两弹一星邓稼先,为了新中国的强大,为了祖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随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他使中国人从此真正站起来了。孩子成长他没有陪伴,老母重病,他没有在床前尽孝,但他无怨无悔,心里想着中国,一心报效祖国。他是中国真正的男儿。学生在阅读时都惊叹不已,邓稼先的爱国精神、平易近人、淡泊谦虚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联系自身,有的学生面露羡慕神色,有的略显愧疚,课本的感召力量,无形中成了他们的指路明灯,为他们照亮了前行的路。
再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发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艾青以这首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联系时代背景阅读这首诗歌可以深深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滋养。
四、在写作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学生的习作也是学生直抒胸臆的主要渠道之一,教师可以在学完《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祖国》后,指导学生仿写爱国诗歌,还可以组织学生以“我与祖国同呼吸”、“我的家乡我的爱”“我的祖国我的魂”“二十年后的祖国”,“明天我为祖国做贡献”等为作为内容,让学生学会表达爱国之意,抒发爱国之情。
另外,在引导学生从积累的素材中汲取营养,如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历尽一切艰险千方百计回到中国的故事,孔雀舞皇后杨丽萍、千手观音邰丽华为国争光的故事,还有最美教师、最美妈妈等等感人的故事都可以给学生以心灵的滋养。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精神元素,它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等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语文教学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语文课程更为直接。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起枯燥地说教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