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家庭作业;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55—01
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语文作业设计应科学合理。
一、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查一查。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
2.画一画。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例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3.摘一摘。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师表》等文章时,可鼓励学生阅读与其相关的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并把其中的重要段落摘录下来。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层作业,尊重学生差异性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1.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但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
2.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
三、关注生活,显示作业的实践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
1.“口语表达型”作业。
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后,教师应让学生回去给家长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2.“观察积累型”作业。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教授《看云识天气》一文后,布置学生观察云彩变化,辨别天气情况。当然,这类作业教师需要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观察要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同时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日记。
3.“搜集整理型”作业。
这类作业的布置可因人而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引导他们搜集邮票、图片等,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贴在作业本上,并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作品简介,还可以让学生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如“迷人风光”、“古老建筑”、“伟人风采”等。
总之,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55—01
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语文作业设计应科学合理。
一、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查一查。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
2.画一画。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例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3.摘一摘。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师表》等文章时,可鼓励学生阅读与其相关的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并把其中的重要段落摘录下来。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层作业,尊重学生差异性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1.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但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
2.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
三、关注生活,显示作业的实践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
1.“口语表达型”作业。
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后,教师应让学生回去给家长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2.“观察积累型”作业。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教授《看云识天气》一文后,布置学生观察云彩变化,辨别天气情况。当然,这类作业教师需要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观察要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同时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日记。
3.“搜集整理型”作业。
这类作业的布置可因人而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引导他们搜集邮票、图片等,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贴在作业本上,并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作品简介,还可以让学生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如“迷人风光”、“古老建筑”、“伟人风采”等。
总之,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