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即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希腊的悲喜剧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印度的梵剧也中断失传了;这两种古老戏剧的演出情形,已经无人知晓,无法再现。惟有中国的戏曲,不但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美。从另一方面来看,京剧的生存之路也很曲折。在衰亡民族无力保护自己文化的时候,它以脸谱和戏装的形式抢救和保护了一切有价值的珍宝,让它们化作形式主义的腔词、台步、念白和锣鼓,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质朴无华地生长着、酝酿着,以避去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浓烟滚滚,等有朝一日,过眼的云烟散尽了,一切都完好无缺、尘埃不染,这才卷土重来。我觉得《赵氏孤儿》从某种角度来看很像是在描述京剧的从古到今。
京剧起源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等;小生徐小香等;武生俞菊笙等;旦角梅巧玲等等;净角穆凤山等;丑角刘赶三等。
京剧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在初期,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其次是形成期。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再次是成熟期。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等。最后是鼎盛期。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
京剧的艺术特色: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的传统剧目: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余出,例如《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从目前来看,京剧教育和培养了一代人,一代承上启下的复兴民族文化的文艺接班人;其次,在大的文化范畴内,它的确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却并不能完全体现在当代社会的普及中。与此同时,京剧并非当前社会主流文化,虽被誉为国粹但并没有相应的地位。因此,在校园中进行普及是有必要的,京剧作为历史的文化遗产,更应该深入发展,更应该让京剧艺术进小学音乐课堂,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让京剧艺术进校园、进教材。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让京剧这一艺术的生存发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表示"开设京剧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问题。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文化的东西需要传承。如果优秀的文化都没了都不能传承下去,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京剧自身包含了一种民族气节,他可以宣扬一种民族精神。京剧作为历史的文化遗产,他承载很多中国历史文化特征,有必要让小学生去学习,他可以振奋人心,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通过唱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唱词,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对学生也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主编;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夏欣编著;教育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发行
[3]徐城北著;中国京剧[M];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發行
[4]高新著;京剧欣赏[M];学林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
[5]记者吴菁;中国广播网
[6]编辑熊菁;中国宁波网
[7]徐希茅、傅利民等编著;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京剧起源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等;小生徐小香等;武生俞菊笙等;旦角梅巧玲等等;净角穆凤山等;丑角刘赶三等。
京剧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在初期,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其次是形成期。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再次是成熟期。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等。最后是鼎盛期。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
京剧的艺术特色: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的传统剧目: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余出,例如《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从目前来看,京剧教育和培养了一代人,一代承上启下的复兴民族文化的文艺接班人;其次,在大的文化范畴内,它的确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却并不能完全体现在当代社会的普及中。与此同时,京剧并非当前社会主流文化,虽被誉为国粹但并没有相应的地位。因此,在校园中进行普及是有必要的,京剧作为历史的文化遗产,更应该深入发展,更应该让京剧艺术进小学音乐课堂,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让京剧艺术进校园、进教材。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让京剧这一艺术的生存发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表示"开设京剧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问题。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文化的东西需要传承。如果优秀的文化都没了都不能传承下去,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京剧自身包含了一种民族气节,他可以宣扬一种民族精神。京剧作为历史的文化遗产,他承载很多中国历史文化特征,有必要让小学生去学习,他可以振奋人心,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通过唱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唱词,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对学生也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主编;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夏欣编著;教育中国[M];光明日报出版社发行
[3]徐城北著;中国京剧[M];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發行
[4]高新著;京剧欣赏[M];学林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
[5]记者吴菁;中国广播网
[6]编辑熊菁;中国宁波网
[7]徐希茅、傅利民等编著;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