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实际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kh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立足生活需要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向学生回礼是幼稚可笑的毛头小子行径;也或许是寒来暑往听惯了这样的问好声,犹如听惯了上下课的铃声,故而置若罔闻了;还可能是想用挂满脸颊的严霜和冷漠,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经常哀叹,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到了大学,扬长而去者与满脸惊讶者甚至会产生角色调换。然而哀叹之余,我们是否想到,一个我们认为是教育细节上的疏漏----例如向学生友好的回礼----竟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道理产生怀疑,乃至导致多年教育成果的崩溃。同时,这个在我们认为是细节的问题,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采用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有趣味性、新鲜感,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课堂教学被称之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活动 讨论感悟 实践”的教学方法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上展开的。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练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显示其主观能动性,他有优点要展示,有想法要表述,有问题要暴露,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得到发展。
  三、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围绕《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其他文献
文章阐述了滨水景观的概念和意义,分析了滨水植物的类别、习性和应用,总结归纳滨水景观中绿化配置的方法和要点.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对政府治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不同阶段的国家和社会需求,从社会发展的
未成年人灾难性医疗支出一直是我国各家庭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未成年人的医疗保障一直以“家庭保障”为主,孩子一旦患大病,高额的治疗费用不仅贫困家庭无法承受,普通家庭也难以负担。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较广,待遇水平较低,“一病致贫”现象频繁发生。与此相对应的是,从1999年至今(除2010年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基金结余都在20%以上,这说明我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很严重的缺
研究与发展(R&D)活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研究表明,R&D水平对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而R&D活动的溢出效应和风险导致市场失灵,这是政府介入R&D活动的原因所在。在R&D活动中要注意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合理界限与协调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R&D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职能来纠正市场失灵。论文首先介绍了R&D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和地方政府在R&D活动中的
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大学教师又是大学的主体之一,对大学教师的科研评价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热门话题。在我国逐步向大学科研方面增加经费,不断注重大学科研发展的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社会各阶层发生着巨大
文章先分析了美式箱变和仿美变发展现状,随后介绍了美式箱变与仿美变的选型设计比较,包括应用安全性、结构差异、保护方式、应用范围、环网供电模式、防护等级、产品试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