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话声调实验语音学分析

来源 :龙岩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田野调查收录的阆中本地中年男性和女性的单字调语音材料,运用PRAAT软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阆中话声调的调型与调值后,将其与阆中话声调的传统研究结果对比,得到了阆中话声调的特点,即阆中话共有4个声调,阴平调为高升调,升幅度较小;阳平调为高降调,降幅明显;上声调为曲折调,升降幅度皆大;去声为低升调,升幅明显,其中阴平调与上声调的调值与《阆中县志》中的记载存有明显差异。此外,我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阆中话两字组存在明显的连续变调现象,主要有前字变调、后字变调、以及前后字皆变调,其中有些变调现象有较强的规律性
其他文献
以“玄奘取经”为基础的“西游记”故事,受佛教阐义、世俗伦理与文学传播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持续嬗变。早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带有俗讲、说经之成分,未脱宗教阐法之主旨。降及元季,因民众好尚与理学之浸淫而沾濡世俗风气,宗教阐法一变为勾栏瓦肆之戏剧娱众。迄至明代,小说的文字想象打破了戏剧的技术局限,“西游记”故事被极度扩容,并不断被社会伦理施以世俗化、道德化。吴承恩通过情节嫁接、人物重构等方式不断改造与丰富“西游记”故事的主体情节,并形成了皇皇巨著。“玄奘取经”故事的戏剧与小说化嬗变,在道德、人伦、情爱、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