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岁那年,舍不得先生把我从四川达州的小县城接到了成都,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也是第一次看见城市的样子。
舍不得先生是个天生的艺术家,他写得一手娟秀的毛笔字,会用废旧的硬纸片订成一本簿子,写上字给我当生字卡,以至于我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几百个字。
某天看见他书桌玻璃板下压了一张老虎图,我以为是他把客厅的日历给剪下来了,结果他告诉我是他画的,没学过画画却懂得用水粉,更夸张的是老虎身上细致的白色毛发都是一笔笔勾出来的。
除此之外,我10岁之前的头发都是他给我理的,每本新书的书皮都是他给我包的,养仓鼠的小窝是他给我搭的,就连自行车、台灯、计算器坏了,也是他给我修好的。
他拥有着许多我无法企及的能力,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哆啦A梦。
在父母来成都之前,我是跟舍不得先生一起生活的,所以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从尿床后他给我洗床单,每天带我去楼下晨跑,到辅导我写作业,用口水给我涂蚊子咬的包,以及不厌其烦地喂我吃饭,舍不得先生的教育方法绝对是溺爱型,但好在我没有恃宠而骄。
初二那年,父母在成都买了房子,我自然要离开舍不得先生跟他们一起住,但好在离他家也就半小时的车程。
还记得搬新家那天,舍不得先生给我打包行李。他从床底下拉出来一个铁箱子想让我爸带上,我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我小时候玩的玩具和不穿的旧衣。我呛他说没用的东西就丢掉吧,他倒是执拗,抢回铁箱说:“那我先给你保存着,等你老了看到这些可全都是回忆。”
他舍不得的还有很多,比如那本已经被我画花了的生字卡,他至今都垫在自己枕头底下。
爸妈买了车后想带他去外地逛逛,他却说费油,不如在自己的“桃花源”里自在,还有他给我做的每一道大菜,自己都舍不得动一下筷子。这么多年,我犯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他一次也舍不得骂我。
脾气倔,对吧。
犹记得,高三那年是我的黑暗奋斗期,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疯狂背书。舍不得先生怕我妈照顾不好我,便每天走几公里路来我家做饭。让他就在我家睡,他不肯;开车去接,他也不愿意。他骄傲地说自己每天早上都5点起床锻炼身体,这点儿路不在话下。
一模成绩下来后,危机感化成了真正的压力,我坐在凳子上看着肚子隆起的几层肉心烦。偏偏这时舍不得先生又端上来他自己包的包子,我脑袋一热便拿他出气,嚷嚷着自己长这么胖都是因为他给我吃得太好了,没人喜欢胖子,老天才不会给一个胖子任何机会。
这一闹,直接把舍不得先生吓回了他自己家,一个星期都没出现。我在心里也开始埋怨自己,但就是克制不住。那几天,眼泪哗哗地流,感觉差不多把后半生的都流完了。后来朋友的外公去世,葬礼上我看着宾客围着水晶棺里的老人转着圈默哀,一下子心慌了,连忙跑回舍不得先生的家向他道歉。
高考结束,成绩还算理想。还记得刚上高三的时候,家里人就讨论过报志愿的问题,几乎一致建议我就留在成都,唯独舍不得先生强烈支持我去北京。
填志愿之前,他专门找过我,语重心长地告诉我那个城市才能装得下我的梦想。他说自己年轻时在战场上立了功,回来后就被派到北京。他喜欢那座城市,事业也顺风顺水,但为了把一家人的户口从村里迁到城市来,不得不回了四川。
惊讶于这段经历之余,我故意呛声:“怎么,你舍得让我一个人去北京?”
他说:“舍不得,但也没办法,觉得欠着你。我知道,你怪我从小把你当个女孩子养,把你宠得太好绑得太紧,你心里一定是怨我的吧。所以,走了也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听到这儿,话不多说,我抹了把眼泪就抱住他的脖子一顿哭,觉得自己就是个笨蛋,越是被给予太多爱,越是不着调地埋怨。
最后,我还是去了北京,但心里暗自起了誓,一定要把舍不得先生拽上飞机,让他回一趟北京。
来北京的第一年挺顺利,工作和写作都风风火火的。听我妈说舍不得先生几乎走哪儿都把我的书带在身上,尽管他根本看不懂,还总是装模作样地拿着放大镜来回读开头那两行,高度总结出这是讲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放假回去的时候,我特意去他的枕头下看了看,那本字卡据说被我弟撕烂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的书。我说他压在枕头下睡得不舒服,他偏要放着,我只好哭笑不得地又给了他几本,把枕头垫平。
看着家里被他补过好几次的皮沙发,用了几十年的玻璃柜,书桌下面那幅褪了色的老虎图,时间好像没有溜走,我还跟那年腻着他的小孩儿一样。
我跟朋友聊起他时,说他这一生舍不得太多东西,唯一舍得的,就是让我离开了他。
我跟舍不得先生靠电话联络感情,起初是隔天打一次,后来工作日益繁重,他打来的时候我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忙,到现在变成一周一次。
但时间久了,每次的话题都围绕“身体好不好”“工作忙不忙”“吃得好不好”,于是我便失去了耐心,连那每周唯一的一次通话都觉得麻烦。只是他每每挂电话之前那句“我听听你的声音就好了”总是刺到我的神经,然后在心里把自己骂上一万遍。
人好像总是这样,有了自己的世界后,亲情需要被随时提醒。看见故人去世才感叹家人老了要多多陪伴;看见一篇文字、听见一首歌,才会幡然醒悟自己对家人做得不够好。
或许我們只有真正失去了,才会懂得那些一辈子舍不得的人,心里的担忧和怅然。
现在我一回家,舍不得先生仍会做一桌子大菜,只是味道不那么好了,因为他总是忘记放盐;我坐在他身边的时候,他也总会不自觉地把手伸过来给我抠背,只是没过一会儿他就低着头睡着了。我看到他的头发又白又硬,像一根根鱼线,心里很不是滋味。
电话里他呜咽着重复上一次的话题,我在说话的时候还经常“喂”半天,我以为是自己手机的问题,一看话筒声已经最大,再听着那一声声“喂”,鼻子难免泛酸。
时常想起年少时,舍不得先生碰见熟人常去跟他们握手,我总会没礼貌地扳下他的手,不怀好意地盯着那些人,让舍不得先生哭笑不得。
因为那个时候我心里觉得,他只能是我一个人的爷爷。
舍不得先生是个天生的艺术家,他写得一手娟秀的毛笔字,会用废旧的硬纸片订成一本簿子,写上字给我当生字卡,以至于我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几百个字。
某天看见他书桌玻璃板下压了一张老虎图,我以为是他把客厅的日历给剪下来了,结果他告诉我是他画的,没学过画画却懂得用水粉,更夸张的是老虎身上细致的白色毛发都是一笔笔勾出来的。
除此之外,我10岁之前的头发都是他给我理的,每本新书的书皮都是他给我包的,养仓鼠的小窝是他给我搭的,就连自行车、台灯、计算器坏了,也是他给我修好的。
他拥有着许多我无法企及的能力,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哆啦A梦。
在父母来成都之前,我是跟舍不得先生一起生活的,所以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从尿床后他给我洗床单,每天带我去楼下晨跑,到辅导我写作业,用口水给我涂蚊子咬的包,以及不厌其烦地喂我吃饭,舍不得先生的教育方法绝对是溺爱型,但好在我没有恃宠而骄。
初二那年,父母在成都买了房子,我自然要离开舍不得先生跟他们一起住,但好在离他家也就半小时的车程。
还记得搬新家那天,舍不得先生给我打包行李。他从床底下拉出来一个铁箱子想让我爸带上,我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我小时候玩的玩具和不穿的旧衣。我呛他说没用的东西就丢掉吧,他倒是执拗,抢回铁箱说:“那我先给你保存着,等你老了看到这些可全都是回忆。”
他舍不得的还有很多,比如那本已经被我画花了的生字卡,他至今都垫在自己枕头底下。
爸妈买了车后想带他去外地逛逛,他却说费油,不如在自己的“桃花源”里自在,还有他给我做的每一道大菜,自己都舍不得动一下筷子。这么多年,我犯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他一次也舍不得骂我。
脾气倔,对吧。
犹记得,高三那年是我的黑暗奋斗期,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疯狂背书。舍不得先生怕我妈照顾不好我,便每天走几公里路来我家做饭。让他就在我家睡,他不肯;开车去接,他也不愿意。他骄傲地说自己每天早上都5点起床锻炼身体,这点儿路不在话下。
一模成绩下来后,危机感化成了真正的压力,我坐在凳子上看着肚子隆起的几层肉心烦。偏偏这时舍不得先生又端上来他自己包的包子,我脑袋一热便拿他出气,嚷嚷着自己长这么胖都是因为他给我吃得太好了,没人喜欢胖子,老天才不会给一个胖子任何机会。
这一闹,直接把舍不得先生吓回了他自己家,一个星期都没出现。我在心里也开始埋怨自己,但就是克制不住。那几天,眼泪哗哗地流,感觉差不多把后半生的都流完了。后来朋友的外公去世,葬礼上我看着宾客围着水晶棺里的老人转着圈默哀,一下子心慌了,连忙跑回舍不得先生的家向他道歉。
高考结束,成绩还算理想。还记得刚上高三的时候,家里人就讨论过报志愿的问题,几乎一致建议我就留在成都,唯独舍不得先生强烈支持我去北京。
填志愿之前,他专门找过我,语重心长地告诉我那个城市才能装得下我的梦想。他说自己年轻时在战场上立了功,回来后就被派到北京。他喜欢那座城市,事业也顺风顺水,但为了把一家人的户口从村里迁到城市来,不得不回了四川。
惊讶于这段经历之余,我故意呛声:“怎么,你舍得让我一个人去北京?”
他说:“舍不得,但也没办法,觉得欠着你。我知道,你怪我从小把你当个女孩子养,把你宠得太好绑得太紧,你心里一定是怨我的吧。所以,走了也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听到这儿,话不多说,我抹了把眼泪就抱住他的脖子一顿哭,觉得自己就是个笨蛋,越是被给予太多爱,越是不着调地埋怨。
最后,我还是去了北京,但心里暗自起了誓,一定要把舍不得先生拽上飞机,让他回一趟北京。
来北京的第一年挺顺利,工作和写作都风风火火的。听我妈说舍不得先生几乎走哪儿都把我的书带在身上,尽管他根本看不懂,还总是装模作样地拿着放大镜来回读开头那两行,高度总结出这是讲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放假回去的时候,我特意去他的枕头下看了看,那本字卡据说被我弟撕烂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的书。我说他压在枕头下睡得不舒服,他偏要放着,我只好哭笑不得地又给了他几本,把枕头垫平。
看着家里被他补过好几次的皮沙发,用了几十年的玻璃柜,书桌下面那幅褪了色的老虎图,时间好像没有溜走,我还跟那年腻着他的小孩儿一样。
我跟朋友聊起他时,说他这一生舍不得太多东西,唯一舍得的,就是让我离开了他。
我跟舍不得先生靠电话联络感情,起初是隔天打一次,后来工作日益繁重,他打来的时候我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忙,到现在变成一周一次。
但时间久了,每次的话题都围绕“身体好不好”“工作忙不忙”“吃得好不好”,于是我便失去了耐心,连那每周唯一的一次通话都觉得麻烦。只是他每每挂电话之前那句“我听听你的声音就好了”总是刺到我的神经,然后在心里把自己骂上一万遍。
人好像总是这样,有了自己的世界后,亲情需要被随时提醒。看见故人去世才感叹家人老了要多多陪伴;看见一篇文字、听见一首歌,才会幡然醒悟自己对家人做得不够好。
或许我們只有真正失去了,才会懂得那些一辈子舍不得的人,心里的担忧和怅然。
现在我一回家,舍不得先生仍会做一桌子大菜,只是味道不那么好了,因为他总是忘记放盐;我坐在他身边的时候,他也总会不自觉地把手伸过来给我抠背,只是没过一会儿他就低着头睡着了。我看到他的头发又白又硬,像一根根鱼线,心里很不是滋味。
电话里他呜咽着重复上一次的话题,我在说话的时候还经常“喂”半天,我以为是自己手机的问题,一看话筒声已经最大,再听着那一声声“喂”,鼻子难免泛酸。
时常想起年少时,舍不得先生碰见熟人常去跟他们握手,我总会没礼貌地扳下他的手,不怀好意地盯着那些人,让舍不得先生哭笑不得。
因为那个时候我心里觉得,他只能是我一个人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