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的时候,没有人会意识到,此后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将如此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整个世界。
信息技术不仅自身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而且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更重要的是,曾经作为 产业“天条”的“摩尔定律”,催促着信息技术本身持续而快速地创新和进步。而信息技术每一步的变革,都伴随着对业务推动力的提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日益显示出业务与技术不断融合的未来方向。
信息技术的演进:技术进步推动业务发展
信息技术如今已经是几乎人人都熟悉的名词了,但在多年以前,信息技术只体现在大型计算机吞吐记录数据的绿色条形纸上,因此,那时人们称这种技术为“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DP)。因为当时的技术能够做到的,不过是把企业数据做简单的收集和处理,根本无法影响核心业务环节的运行。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字处理软件、个人电脑、迷你计算机,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产品的问世,“数据处理”这个名词逐渐被“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所替代。信息技术也逐渐深入到企业办公环境的主要角落。人们逐渐发现,随着企业办公与管理沟通日益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一旦MIS出现问题,企业的日常办公和业务信息沟通,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名词频频出现,且又包括了网络、移动设备、移动电话、电子邮件、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等等新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这时的技术和业务的联系,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的DP和MIS时代,可以跟踪业务的进展,对业务的稳定运行和企业日常运作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当然,那时的信息技术还不能主动地影响业务运营,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生产或客户关系管理等。
进入到21世纪,随着高科技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化应用的不断贴近业务需求,信息技术与业务呈现日益融合的趋势,技术可以深入地渗透到从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管理等业务运营链条的各个环节,正在逐渐成为业务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可以说,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技术与业务的关系不断密切,技术对业务的推动能力也不断加强。
从生产力到竞争力
从技术对业务的推动力角度来看技术演进的历史,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信息技术,作为业务的支持手段,只能算是生产工具的一部分的话,那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信息技术就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而今天的信息技术就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基于把发展经济建设和提高国民生产和生活水平放在首位的国策,熟读《资本论》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技术放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曾经响遍了中国。尽管当时的信息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还只是刚刚起步,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和国际机构,并未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在国际先进国家和大型跨国企业中,已经确实发挥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IT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用户都普遍接触并应用到了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全球的互通互联、信息的实时交换成为可能,從每一家企业到每一位客户都被一根无形的线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提高。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更多中国企业开始投入很大的资金在IT基础设施建设中,并从零开始建设企业和政府的信息架构,希望信息化、自动化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提升管理效率,改善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信息技术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业务不断增长方面的作用,体现得日益明显。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对IT质疑的声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佛商业评论》的前主编尼古拉斯
信息技术不仅自身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而且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更重要的是,曾经作为 产业“天条”的“摩尔定律”,催促着信息技术本身持续而快速地创新和进步。而信息技术每一步的变革,都伴随着对业务推动力的提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日益显示出业务与技术不断融合的未来方向。
信息技术的演进:技术进步推动业务发展
信息技术如今已经是几乎人人都熟悉的名词了,但在多年以前,信息技术只体现在大型计算机吞吐记录数据的绿色条形纸上,因此,那时人们称这种技术为“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DP)。因为当时的技术能够做到的,不过是把企业数据做简单的收集和处理,根本无法影响核心业务环节的运行。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字处理软件、个人电脑、迷你计算机,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产品的问世,“数据处理”这个名词逐渐被“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所替代。信息技术也逐渐深入到企业办公环境的主要角落。人们逐渐发现,随着企业办公与管理沟通日益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一旦MIS出现问题,企业的日常办公和业务信息沟通,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名词频频出现,且又包括了网络、移动设备、移动电话、电子邮件、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等等新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这时的技术和业务的联系,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的DP和MIS时代,可以跟踪业务的进展,对业务的稳定运行和企业日常运作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当然,那时的信息技术还不能主动地影响业务运营,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生产或客户关系管理等。
进入到21世纪,随着高科技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化应用的不断贴近业务需求,信息技术与业务呈现日益融合的趋势,技术可以深入地渗透到从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管理等业务运营链条的各个环节,正在逐渐成为业务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可以说,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技术与业务的关系不断密切,技术对业务的推动能力也不断加强。
从生产力到竞争力
从技术对业务的推动力角度来看技术演进的历史,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信息技术,作为业务的支持手段,只能算是生产工具的一部分的话,那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信息技术就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而今天的信息技术就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基于把发展经济建设和提高国民生产和生活水平放在首位的国策,熟读《资本论》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技术放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曾经响遍了中国。尽管当时的信息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还只是刚刚起步,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和国际机构,并未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在国际先进国家和大型跨国企业中,已经确实发挥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IT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用户都普遍接触并应用到了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全球的互通互联、信息的实时交换成为可能,從每一家企业到每一位客户都被一根无形的线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提高。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更多中国企业开始投入很大的资金在IT基础设施建设中,并从零开始建设企业和政府的信息架构,希望信息化、自动化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提升管理效率,改善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信息技术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业务不断增长方面的作用,体现得日益明显。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对IT质疑的声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佛商业评论》的前主编尼古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