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社会学科,它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恩格斯在阐明《资本论》理论体系时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就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我国会计学家郭道扬在其所著的《会计史研究》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凡天下大势之流演,世界格局之化合,乃至职业之兴衰,学科之演变,事业之起落,无不受环境的支配与影响。就会计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则是促进会计发展变化的第一历史环境,或曰首要历史条件。”很显然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会计是环境的产物,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影响甚至决定这个时期的会计基本走向和主要特征。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会计发展情况
在我国,会计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周时代出现“上计”制度。秦汉时期发展了“上计”制度,出现了专门制定的会计报告“计薄”和“上计薄”,自上而下建立起逐级上报汇总、审查考核“上计”制度。唐宋时期出现的“四柱结算法”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资本主义经济明清时期在我国萌发,当时出现了我国特有的复式记账法———龙门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更为成熟的复式记账法———四脚账。这些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复式薄记。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会计发展状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为了实现战后重建、弥补战争创伤、迅速发展生产,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下,前苏联的会计理论和模式被全盘吸入。这一时期的会计特点就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全部的会计问题,把西方会计的一切东西都全部排斥,阻碍和制约了我国会计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处于极度的混乱中,会计理论研究和核算工作都遭到严重的破坏,会计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78年是改革开放之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方针。一方面对外,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外资,组建中外合资企业,而国外和国内在会计记录、计量、报告上的差异,使得双方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对内,在此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一元化的资金形态,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企业是单一的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对内搞活使得国有企业出现了如参股联营的形式,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情况。这些都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开始学习和借鉴国际通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关部门相续制定和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和《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行业制度,特别是1985年3月正式发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迈出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比较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非常重要的南巡讲话,明确提出了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市场经济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这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下的会计制度,对所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后的财务情况要予以客观、真实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改革是在保留原来会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采纳国际惯例制定的标准,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制定了两则两制、《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
时代向前发展,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和世界经济接轨,我国加快了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步伐,同时也加大了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力度,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经济处于世界经济之中,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决定了会计国际化的走向,但是各国不同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等不同的因素又必然造成与之相适应且不尽相同的会计。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我国会计在顺应国际需求的同时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济方面。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多元所有制结构和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实现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依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所以,我国会计的立足点是国家经济政策,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是保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这种会计特征使我国的会计体系呈现宏观统一化趋势。
2.政治方面。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政府作为人民的代表,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职能的同时代表人民管理国有资产,这两种职能的行使,政府都要利用有关税收、企业经营发展能力、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的会计信息。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之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的会计体系强调维护国家利益、满足宏观调控、强调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的会计体系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必须有效地贯彻国家的政治意志。
3.会计职业团体情况。我国现代职业会计团体的发展起步较晚,受会计管理权长期被集中在政府、资本市场和经济不发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我国会计师职业界的力量十分薄弱,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道德水平、理论修养等方面也有待提高。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我国会计界最具影响的两个会计职业组织,但是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民间组织,会计学会直接隶属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隶属财政部。
4.法律方面。我国的法律体系属于成文法系,其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受法律的影响深远。会计法规受到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管制,一般由各种法律和行政法规来实现,具有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5.文化方面。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其中受儒家学派文化影响深刻,此外我国还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所以形成了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环境,属于比较服从权威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倾向较大。在此形成的守法习惯和思维定势下,各利益主体习惯于被动地遵守具体、详细的行为规范,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而较少通过自行组织或通过积极参与制度制定等方式为自己谋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被理所应当地认为是各种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制定的主体。
综上所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既要顺应国际的大环境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自身的国情,趋同不等于等同、相同,而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是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和谐,也是国际准则逐步融入中国准则体系的过程。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会计发展情况
在我国,会计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周时代出现“上计”制度。秦汉时期发展了“上计”制度,出现了专门制定的会计报告“计薄”和“上计薄”,自上而下建立起逐级上报汇总、审查考核“上计”制度。唐宋时期出现的“四柱结算法”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资本主义经济明清时期在我国萌发,当时出现了我国特有的复式记账法———龙门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更为成熟的复式记账法———四脚账。这些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复式薄记。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会计发展状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为了实现战后重建、弥补战争创伤、迅速发展生产,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下,前苏联的会计理论和模式被全盘吸入。这一时期的会计特点就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全部的会计问题,把西方会计的一切东西都全部排斥,阻碍和制约了我国会计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处于极度的混乱中,会计理论研究和核算工作都遭到严重的破坏,会计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78年是改革开放之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方针。一方面对外,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外资,组建中外合资企业,而国外和国内在会计记录、计量、报告上的差异,使得双方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对内,在此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一元化的资金形态,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企业是单一的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对内搞活使得国有企业出现了如参股联营的形式,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情况。这些都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开始学习和借鉴国际通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关部门相续制定和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和《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行业制度,特别是1985年3月正式发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迈出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比较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非常重要的南巡讲话,明确提出了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市场经济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这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下的会计制度,对所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后的财务情况要予以客观、真实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改革是在保留原来会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采纳国际惯例制定的标准,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制定了两则两制、《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
时代向前发展,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和世界经济接轨,我国加快了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步伐,同时也加大了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力度,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经济处于世界经济之中,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决定了会计国际化的走向,但是各国不同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等不同的因素又必然造成与之相适应且不尽相同的会计。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我国会计在顺应国际需求的同时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济方面。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多元所有制结构和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实现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依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所以,我国会计的立足点是国家经济政策,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是保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这种会计特征使我国的会计体系呈现宏观统一化趋势。
2.政治方面。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政府作为人民的代表,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职能的同时代表人民管理国有资产,这两种职能的行使,政府都要利用有关税收、企业经营发展能力、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的会计信息。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之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的会计体系强调维护国家利益、满足宏观调控、强调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的会计体系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必须有效地贯彻国家的政治意志。
3.会计职业团体情况。我国现代职业会计团体的发展起步较晚,受会计管理权长期被集中在政府、资本市场和经济不发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我国会计师职业界的力量十分薄弱,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道德水平、理论修养等方面也有待提高。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我国会计界最具影响的两个会计职业组织,但是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民间组织,会计学会直接隶属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隶属财政部。
4.法律方面。我国的法律体系属于成文法系,其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受法律的影响深远。会计法规受到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管制,一般由各种法律和行政法规来实现,具有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5.文化方面。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其中受儒家学派文化影响深刻,此外我国还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所以形成了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环境,属于比较服从权威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倾向较大。在此形成的守法习惯和思维定势下,各利益主体习惯于被动地遵守具体、详细的行为规范,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而较少通过自行组织或通过积极参与制度制定等方式为自己谋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被理所应当地认为是各种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制定的主体。
综上所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既要顺应国际的大环境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自身的国情,趋同不等于等同、相同,而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是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和谐,也是国际准则逐步融入中国准则体系的过程。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