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遐想思录(之一)艺术电影何必“清算”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电影是百多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主体,内容甚为广泛。它与以盈利为目的,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商业电影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对艺术电影加以“清算”,将会使世界银幕变得十分单调乏味。
  [关键词]艺术电影 百年世界银幕 商业电影
  
  前些年,电影界有位评论家提出了“清算艺术电影”的主张。当时我就想:何必呢。如果真的对艺术电影加以“清算”,即把它们驱逐出银幕,那么一百多年的世界电影史将会是多么单调乏味啊!
  关于“艺术电影”或“艺术影片”,人们的概念似乎并不是完全一致。我国电影界前些年曾提出一种故事片的分类法,即分为主旋律影片、艺术片和娱乐片三类。前苏联将故事片统称为艺术电影,与纪录电影和科普电影并列为三个片种。而西方国家一般将故事片分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关于艺术电影或艺术片的内涵,人们的理解可能更是大相径庭。
  1985年初,我趁着率中国电影代表团赴伦敦参加中国电影回顾展(1923——1984)之便,对艺术电影问题作了一番考察。这使我对西方电影界人士关于艺术电影的概念及其与商业电影的分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伦敦,有不少小型的“艺术电影院”,其中以“诺丁山”和“布鲁姆斯伯利”两家最为有名。前者是个“夫妻店”,由一对夫妇经营,但列在他们每月放映节目单上的竟是五六十部世界名片。我在那里就看到了帕索里尼的《萨罗》,贝尔托鲁契的《巴黎的最后探戈》,法斯宾德的最后两部影片《莉莉·玛莲》和《维洛尼卡·沃斯》,戈达尔的《情感》等等,“布鲁姆斯伯利”则不止一个放映厅,其节目当然也更多一些。
  然而就放映艺术电影而言,在伦敦(也可能是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或许当推简称“NFT”的英国国家电影剧院了,该剧院是英国电影学会的一个下属机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电影院。在英国,许多国际性的电影学术活动都由它主持,包括这次在伦敦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以及上一年十月举行的伦敦国际电影节。负责人哈德卡朔先生和维特凯尔女士一再以他们每年展映1800——2000部世界各国“艺术片”而自豪。据我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电影机构或电影院都还不能与之相匹敌。
  哈德卡朔先生和维特凯尔女士经常陪我吃饭和出游,所以我们有较多的谈话机会。据他们看,这次展映的中国影片(共四十部)以及同时举行的德国电影回顾展(共140部影片)都是有别于“商业电影”的“艺术电影”。在他们看来,“艺术电影”一般是指影片创作者有他自己的想法,想要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一些见解。它与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商业电影”是很不相同的。在访问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短短两天期间,我还在“电影之家”(爱丁堡的“艺术电影院”)看到了苏联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的两部影片《压路机和小提琴》和《安德烈·鲁勃廖夫》。“电影之家”负责人、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主持人吉姆·希凯先生告诉我,他们已举办过40届电影节,每届都有十多个国家的三四十部影片参展。当年这一届还同时举行了“日本电影二十五年”的回顾展,当代日本许多著名电影导演的作品都送来了,大岛渚的影片几乎齐全,只缺两部。他听说我国西安厂吴天明导演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在夏威夷电影节获奖以后,《人生》又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就表示希望能早日看到此片。他说,爱丁堡“电影之家”及爱丁堡电影节只展映艺术电影,“商业片在我们这里没有一席之地”。
  在英国电影学会内部,我遇见了许多位对东西方电影都深有研究的评论家,其对各著名导演的作品之熟悉使我深为叹服。一谈起商业电影尤其是美国商业片,他们就大摇其头,说那是“跟垃圾差不了多少”。英国电影素来以严谨甚至于严肃而著称,当时正值《火的战车》、《甘地传》、《法国中尉的女人》等颇有新意的艺术片很受评论界推崇,然而它们在以20-35岁年龄段为主体的商业电影院里却没有多少观众,而像《1984》、《寻宝艳遇》、《小精灵》等充满荒诞离奇情节、高度现代化装置以刺激人们感官的好莱坞商业片,却使青少年观众趋之若鹜。从“电影与观众”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较优秀的英国影片在争夺观众方面,显然跟我们那些“叫好不叫座”的影片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稍后,我在瑞典哥德堡国际电影节上遇见了英国电影导演麦克·莱夫,他是一位独立制片人,带去两部新作《七月里的四天》和《家,甜蜜的家》参展。他告诉我,目前英国电影业处境异常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拥有雄厚拍摄资金的美国影片几乎霸占了全部电影市场。“举例来说,法国电影就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因它只适应讲法语的国家,不然就得配音或加上字幕,这需要另花上一笔钱。而美国影片在英语国家是通行无阻的。”我问他,英国电影人才济济,为什么不能跟好莱坞进行竞争?他说,问题比较复杂,现在要拍一部自己想拍的影片,没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是不行的。你要利用美国资金,就得适当考虑制片商的要求,加进“美国的因素”。
  在这次电影节上我还遇见了美国电影导演约翰·汉森,他也是独立制片人,曾与《教父》、《现代启示录》等片的导演科波拉进行过合作。谈起美国电影的近况,他对前此一年好莱坞拍摄的《夺宝艳遇》、《小精灵》等四部“巨片”席卷欧美各大影院。捞到数亿美元的巨款利润深表愤概,在他看来,这全是一些“垃圾片”。据他说,当前美国每年生产影片共三四百部,好莱坞各大公司与独立制片人约各占一半。独立制片人普遍难以得到相应的资金及向国外发行的机会。因而处境比英国人好不了多少。
  我国电影评论界有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有一部分人对美国电影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差没有喊出“好莱坞万岁”来,那位主张“清算”艺术电影的评论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部分人则对美国电影嗤之以鼻,说他们都是些“电影儿”,难登大雅之堂。在我看来,这两种看法都失之于偏激。对美国电影也好,对好莱坞也好,我向来主张要“一分为二”。诚然,好莱坞向来以娱乐片或商业片为其创作的主流,但其中并不乏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较高艺术价值的艺术片,甚至也有一些可称为“主旋律影片”的作品。像卓别林的许多影片诸如《淘金记》、《摩登时代》、《舞台生涯》、《凡尔杜先生》、《大独裁者》等等,我们怎么可以把它们叫做“电影儿”或“垃圾”呢!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以其艺术的创新为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有口皆碑。而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后“新好莱坞”的出现,更使美国电影精彩纷呈,其中尤以《猎鹿人》、《野战排》、《生逢七月四日》等越战片。《毕业生》、《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社会伦理片都曾令世人为之瞩目。至于《辛德勒的名单》之类具有反法西斯意义歌颂崇高人性的影片,自然更不能与那些单纯为盈利而不择手段的商业片同日而语了。
  我想在这里着重谈一下《巴顿将军》这 部影片,因为我听说,多年来我国解放军部队对此片情有独钟,盛映不衰,甚至有的部队将其作为“教材”者。在我看来。《巴顿将军》是一部颇具艺术造诣又有很大观赏性或称娱乐性的美国式“主旋律”影片。影片把巴顿这位骁勇善战、治军谨严、视战争如游戏、堪称“美国式自大狂”的二战著名将领的性格塑造得活灵活现。当他率领美军第三军的坦克部队横冲直闯地攻进德国本土时。我恰好在印缅战区美军野战部队担任翻译官参加对日作战。我时常用随身小型收音机收听军用电台的战况报道,对他的节节进取尤其是在阿登战役中为第101空降师解围所取得的胜利倍感兴奋。所以后来我看到这部影片时颇有亲切之感。影片中那宏伟壮丽的战争场面,在北非的沙漠里艰苦战斗的情景,巴顿凭吊那遍地沙砾、怪石磷岣的古战场,阿登地区那银装素裹的雪原,都给影片增色不少。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一再赞扬此片,认为在弘扬美国军威、树立美国军人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影片多处奚落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将军的无能,对苏联红军的辉煌战绩更是不屑一顾,仿佛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只应归功于美国军队似的。前面提到的那位极力颂扬好莱坞、主张“清算”艺术电影的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这“足以证明好莱坞电影决不都是纯粹的娱乐品。”
  由此我又联想到。对故事片的分类是否可以不必那么严格,似乎以采取“模糊战略”为宜。一部影片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意义,不然你费那么大劲拍它干什么,同时又得有观赏性或所谓娱乐性,就是能吸引人,使观者能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干巴巴的宣教式的影片,无论它的主题有多么“重大”,也就只能使观众敬谢不敏,退避三舍。
  美国人是把电影这一行业归入娱乐业的行列的,所以“纯粹的娱乐品”比比皆是,是其创作的主流。我们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把电影首先作为一门艺术的。当然。在我们年产数百部的影片中,有一些“纯粹的娱乐品”如贺岁片之类,让大家乐一乐,笑一笑,也并无不可。但像《夜宴》、《满城尽是黄金甲》之类动辄耗费数亿巨资来拍摄的影片是否值得如此作派,不免令人深思《电影评介》近期有好几篇对这些影片诟病的文章,我觉得都言之成理,颇有说服力。为了获取奥斯卡金像奖而“东施效颦”,结果落得一场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纵观百多年世界电影史,能给各个时期观众的心智起过影响并留下深刻印迹的显然是艺术电影即艺术片。有人把艺术电影看成是“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或“晦涩难懂,远离群众”的同义语,这是以偏概全。艺术电影包罗万象,尤其是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出现的各种思潮流派,诸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英国“自由电影”,德国青年电影与新德国电影,意大利法国等国“政治电影”,美国“新好莱坞”,苏联战后新电影,中国“文革”后出现的许多饶有新意的电影,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以“新浪潮”、“新电影”等名义涌现的电影,都属于此类。所有这些电影中的优秀之作,均与当下泛滥于世界各国银幕的商业片洪流有天壤之别。
  我想顺带谈一下所谓“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问题。提出此责难者主要是指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戈达尔、雷乃等这些一些世界级电影大师的作品。我在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四卷本的过程中,时常为这些大师们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一些思考所深深吸引。他们为电影表现手段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使现代电影艺术变得如此多彩多姿,连同其他各国许多著名导演的优秀作品一起,构成了令人目不暇接的世界电影画廊。作为“银幕遐思”,我将陆续撰文评述他们的艺术成就。
其他文献
[摘要] 时间蒙太奇,空间蒙太奇,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聚焦转换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通过这些叙事手法,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叙事手法 意识流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一位卓越的现代派女作家,在叙事方式上与传
鹅湖全貌 薛琦 摄  鹅湖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东南,东与苏州市相城区接壤,北与常熟市交界。境内土地平坦,河荡众多,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鹅湖镇历史悠久,有“古镇、水镇、重镇”之美誉。  这里有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禅院和建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庙合并而成的江南古刹甘露寺、北仓河两侧的4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江南第一义庄、华氏始迁祖祠、三公祠等众多历史遗迹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其片名翻译的好坏至关重要,本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意境美、音韵美、简约美、通俗美等几个角度对片名翻译进行了美学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片名 翻译 美学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手段融于一体,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片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涉及语言规律、文化、审美等各
[摘要]《蝴蝶之梦》等民族歌舞艺术作品的成功,反映了云南民族歌舞艺术的发展趋势。其成功的经验有:打动人心的音乐和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富有意境的主题和情节,专业的演员阵容,现代化的舞美灯光及先进的音效器械等,在创作民族风情歌舞剧时,应注意两个“三统一”原则,在将此类作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目标消费群的定位及其审美接受能力。  [关键词]民族风情 舞台剧 创作 运作 规律    一、《蝴蝶之梦》
初识冰岛  2013年,一部名为《白日梦想家》的电影,让我初识了冰岛,也让我对这个如此美丽的国家充满了期待。但直到5年后的2018年,才终于带着佳能的EOS R专微相机,和冰島有了12天的接触。  说到冰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基本上都会是这个国家一定非常寒冷。据说冰岛名字的由来也是为此,在岛上的定居者们因为怕人们闻风而来,所以才给这个美丽的岛屿起了一个如此吓人的名字。其实冰岛是一个冬暖夏凉的国家,因
[摘要]王朔的小说创造了一系列介于另类和常人之间的平民英雄形象,即“顽主形象”,在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这四部电影中的“顽主群像”,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代“顽主形象”。紧接着,冯小刚拍摄了一些在形态和风格上与王朔小说接近的“类王朔电影”,其中的“痞子群像”是换药不换汤的第二代“顽主形象”。在徐静蕾拍摄的《我和爸爸》一片中,昔日游戏人生的“顽主”落了单,这就是所谓的第三代“老顽主形象”
摘要 《大明宫词》与《高阳公主》是两部以唐代公主作为主人公加以描绘的当代作品,也均被改编为广受注目的电视剧,两位性格不同的公主穿越了历史的烟云在当代仍被诗意化地、惟美地阐释着,并被赋予了历史之外的更多的基于大胆揣测之上的丰富,塑造出了现代人眼中的散发着独特诱人魅力的唐代公主形象。  关键词 《大明宫词》《高阳公主》如胜婚姻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女性作为男性的从属品,生活的空间就那么狭小的几寸
[摘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封建时代的青年叛逆者,她大胆地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并与封建礼教作了殊死决斗,她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其中《惊梦》这出戏表现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这是她走上叛逆道路的关键。  [关键词]游园 惊梦 伤春 哀怨 觉醒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四人,得意处唯在丽娘。”《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全剧五十五出,通
20世纪20年代,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及圣尼可拉斯教堂(Basilica of St. Nicholas)。  说到荷兰,人们想到的是优美的运河、田间的风车和烂漫盛开的郁金香等。很多人可能不知,荷兰曾是拥有世界先進印刷技术的国家之一。在17世纪,荷兰人便发明了不同的蚀刻和版画技术,彻底改革了当时的印刷材料和出版物形态。到18、19世纪,出版业已成为荷兰社会经济结构上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摄
摘要:“满映”作为殖民时期的特殊电影形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电影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满映”电影所展示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侵华时期对沦陷区人民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渗透,体现出国策电影宣传的本质。  关键词:“满映” 国策宣传 文化渗透    在中国电影长河中,有一段历史隐匿在灰暗角落里。如同蒙着神秘的面纱,少有人关注。“满映”就是那块角落。也许是处于战时,也许伪满洲国那段历史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