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浏览维基百科上“郑秀文”的条目,不难发现乐坛天后与票房天后等美言颂辞,两者当然分别指郑秀文歌影双栖的影响力,但若仔细一想,自会明白前者的赞扬应无异议,但后者则反映出在电影事业上,郑秀文受称誉的是她的票房叫座力,而非演技实力。
迄今为止,郑秀文作为演员,惟一的奖项是凭《钟无艳》夺得2001年度第八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演员”,她和杨千嬅虽然在香港电影尤其是本土市场上有充分的卖座保证,但面对阳盛阴衰的实力分布图谱,一直以来演技都备受质疑,一方面被批评不如一众男星均受过电视长期的艰苦训练,同时受欢迎又不过因角色及演出流露浓烈的“港味”,于是因时际会各领风骚。
还是从逐一厘清误会出发吧。郑秀文的“港味”一不留神就会被人与“港女”的卷标混淆,后者是千禧年后的时代用语,就香港女性形象作负面评价,针对的是功利、小心眼、贪慕虚荣等特质。郑秀文90年代开始参与电影演出,当时她确是港女代言人,却绝非后来背负污名后的“港女”之意。事实上,正如她锁定民心一炮而红的《孤男寡女》中的Kinki,率性、单纯、情深、贯彻等性格,差不多正是后来污名化后的港女的反义词。
郑秀文最触动我的,是那种“顶硬上”的狠劲,其实不是没有失手作,但总是锲而不舍地冲锋阵下去。回归初期,社情世局不算安定,香港有不少人移民他乡,留居者也感到看不清前景。她的电影除了提供视听上的娱乐外,不少时侯也让我共鸣——于她而言是放下歌坛成就至影坛由无名小妹而闯天下;对我来说是搁下传媒经验由零开始面对学生。当然,“顶硬上”就是我从她身上看到的自我投射吧。
她当时代表港女所流露出来的“港味”,其实另有所指:那正是与观众无间的亲和力。香港影评人冯若芷早已指出她是“脱线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香港版女掌门人──换句话说,她是芭芭拉·史翠珊及梅格·瑞恩等一系列脱线喜剧女明星的香港道地版。脱线喜剧的特色为制造一些荒唐绝伦、毫无体统的家庭冲突或爱情冲突,而最后矛盾自然得以圆满解决。《孤男寡女》《同居蜜友》和《瘦身男女》等郑系作品均不约而同符合上述的大原则方向,所以郑秀文身上流露的港味,为她建立了一种亲和力,令一众香港女性找到了认同的对象模范(不用顾及仪态、有俊男包容自己的一切,不啻为男性狂想曲的性别变奏版,當然前提是突出了她本性善良的一面,于是最后归结为好人有好报)。脱线喜剧原先出现的30年代,正好为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为现实生活中被压得喘不过气的观众提供了逃避现实的舒缓空间。而郑秀文于银幕上的乘时冒起正值香港回归初期,市民面对经济转型、外围金融风暴乃至港英政府遗留下来的官僚作风积习等种种生活上的逆境,也提供了适合脱线风格生根成长的土壤。
郑秀文最重要的突破,一定属《我左眼见到鬼》。电影并非当年卖座作品,但很多观众看过均记忆犹新及泪流不止。我认为杜琪峰和韦家辉作为一向善用郑秀文的创作伙伴,于《我左眼见到鬼》中正好把公众对郑秀文的印象投射,融入到角色设定中去。电影中何丽珠被人以为是贪慕虚华的港女,但随着剧情发展,大家才明白她是有情(对亡夫念念不忘)有义(为Tina冒险让肥鬼上身饱食打嗝一偿投胎前的心愿)的烈女。这种执持己见的刚烈狠劲,在杜韦麾下几成郑秀文的正身原型。我认为那正是针对外人对郑秀文演技上误解的文本响应,大家一直看到的是郑秀文的外壳保护罩(即何丽珠令人生厌的行径及性格),但内里的真相其实一直有待伯乐的提携及有心人的细看才可察出端倪。
那正是我念念不忘的郑秀文──尤其在张柏芝今非昔比的日子,她差不多已成了我对香港电影女演员的最后一个期盼。
迄今为止,郑秀文作为演员,惟一的奖项是凭《钟无艳》夺得2001年度第八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演员”,她和杨千嬅虽然在香港电影尤其是本土市场上有充分的卖座保证,但面对阳盛阴衰的实力分布图谱,一直以来演技都备受质疑,一方面被批评不如一众男星均受过电视长期的艰苦训练,同时受欢迎又不过因角色及演出流露浓烈的“港味”,于是因时际会各领风骚。
还是从逐一厘清误会出发吧。郑秀文的“港味”一不留神就会被人与“港女”的卷标混淆,后者是千禧年后的时代用语,就香港女性形象作负面评价,针对的是功利、小心眼、贪慕虚荣等特质。郑秀文90年代开始参与电影演出,当时她确是港女代言人,却绝非后来背负污名后的“港女”之意。事实上,正如她锁定民心一炮而红的《孤男寡女》中的Kinki,率性、单纯、情深、贯彻等性格,差不多正是后来污名化后的港女的反义词。


她当时代表港女所流露出来的“港味”,其实另有所指:那正是与观众无间的亲和力。香港影评人冯若芷早已指出她是“脱线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香港版女掌门人──换句话说,她是芭芭拉·史翠珊及梅格·瑞恩等一系列脱线喜剧女明星的香港道地版。脱线喜剧的特色为制造一些荒唐绝伦、毫无体统的家庭冲突或爱情冲突,而最后矛盾自然得以圆满解决。《孤男寡女》《同居蜜友》和《瘦身男女》等郑系作品均不约而同符合上述的大原则方向,所以郑秀文身上流露的港味,为她建立了一种亲和力,令一众香港女性找到了认同的对象模范(不用顾及仪态、有俊男包容自己的一切,不啻为男性狂想曲的性别变奏版,當然前提是突出了她本性善良的一面,于是最后归结为好人有好报)。脱线喜剧原先出现的30年代,正好为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为现实生活中被压得喘不过气的观众提供了逃避现实的舒缓空间。而郑秀文于银幕上的乘时冒起正值香港回归初期,市民面对经济转型、外围金融风暴乃至港英政府遗留下来的官僚作风积习等种种生活上的逆境,也提供了适合脱线风格生根成长的土壤。
郑秀文最重要的突破,一定属《我左眼见到鬼》。电影并非当年卖座作品,但很多观众看过均记忆犹新及泪流不止。我认为杜琪峰和韦家辉作为一向善用郑秀文的创作伙伴,于《我左眼见到鬼》中正好把公众对郑秀文的印象投射,融入到角色设定中去。电影中何丽珠被人以为是贪慕虚华的港女,但随着剧情发展,大家才明白她是有情(对亡夫念念不忘)有义(为Tina冒险让肥鬼上身饱食打嗝一偿投胎前的心愿)的烈女。这种执持己见的刚烈狠劲,在杜韦麾下几成郑秀文的正身原型。我认为那正是针对外人对郑秀文演技上误解的文本响应,大家一直看到的是郑秀文的外壳保护罩(即何丽珠令人生厌的行径及性格),但内里的真相其实一直有待伯乐的提携及有心人的细看才可察出端倪。
那正是我念念不忘的郑秀文──尤其在张柏芝今非昔比的日子,她差不多已成了我对香港电影女演员的最后一个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