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对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摘 要]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对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功能进行了比较,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产业集群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这是市场及其他协调机制和生产的社会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结果。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市场主导 政府扶持
一、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涉及到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关于产业集群的自发性,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群是市场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发展的,市场微观主体对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企业集中在一起,很少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前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有关外部经济导致企业在同一区域集中的论述,韦伯(工业区位)和克鲁格曼(收益递增)等经济学家也对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 。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群是由特殊的比较优势、供给和需求结构、文化氛围、政府政策所引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卡尔多(kaldor,要素的不可分性和技术特点,1985),Eaton and Kortum(技术传播的地方化 ,1996),刘军国,郭文灵,梁琦(技术扩散的地理因素制约,2001、2004),认为地区要素禀赋的特点是集聚经济的基础,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路径依赖(诺斯North,1929),要素禀赋和技术特征会导致内生性的产业集群并决定其发展过程。
区域经济学家F·佩鲁从推动型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做出了解释。佩鲁认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区域的增长极,区域增长极是位于某些区域或地区的一组扩张中的、诱导其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并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保德威尔认为推动性产业能够导致两种类型的增长效应,一种是里昂惕夫乘数效应,他们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发生;另一种是极化效应,当推动性产业生产的增加导致区域外其他活动产生时,这种效应就会发生。所以,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某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极化效应,就会导致区域经济的增长。增长极理论强调推动性产业的巨大作用,也强调政府和企业对推动性产业建立的巨大作用。这样的产业集聚强调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观点,政府在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种观点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是一种折衷的看法,认为产业集群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代表性人物当推迈克尔﹒波特。他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过程必然会有市场竞争的参与,但同时又强调地区禀赋的作用和地区政府战略的影响。他指出,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关键在于其竞争优势,由于某地在特定历史情景下,形成了钻石体系的部分条件。而竞争优势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市场自发作用(例如竞争),又有禀赋因素(如成本),还有非市场因素(如政府政策)。因而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集群的形成既有偶然因素又有确定因素,既有市场因素又有非市场因素。波特的思想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自上而下进行产业扶持,在理论上提供了依据。
就这一观点,我国许多学者也有论述。南京大学教授梁琦基于克鲁格曼、Fujita和Venables的基本模型(中心—外圍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在集聚中心的动态累积过程中,预期和自我实现机制可以使得产业集聚中心转移或产生新的中心,而影响预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禀赋、政策等。并通过我国改革开放后广东东莞的发展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实践检验。认为东莞从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如今的IT产业集聚中心(全球最大的电脑资讯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是预期的作用,预期使得国际资本和IT公司在此集聚。徐康宁认为,一个产业实现成功集群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结合;第二是市场的充分供给;第三是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并用福建晋江制鞋业集群验证了这一观点。王辑慈指出,产业集群一般主要由市场自发形成,但受地区比较优势和其他因素影响,特别是政府可以通过各项措施来调控、影响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王辑慈,2001)。魏后凯认为,虽然产业集群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从经济社会的现实来看,这种折衷的观点虽然很难模型化,但更具有解释力。
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集群可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扶持型两种模式。
二、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
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以美国的硅谷、第三意大利和北欧的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产业集群成长、演化完全是一个市场过程,是一个自由竞争的自发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产业集聚的成长完全以竞争为动力,政府在产业集聚上的认识十分有限,产业集聚的类型主要是马歇尔式的产业区,区内集中了大量相关的专业化分工细密的中小型企业,如英国的斯塔福德郡的陶器生产、谢菲尔德的刀具生产等。在马歇尔看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是这些产业区内企业集聚的根本原因,而宫廷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马歇尔,1929)。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开始大量涌现,涵盖了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到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几乎所有的产业门类,并不断演化,呈现出形态、种类、规模各异的产业集聚群落,如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俗称第三意大利)的传统产业区、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区和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区等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聚区的出现,大都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获得专业化经济优势、人力资本优势以及特定区域社会文化优势和持续创新的氛围等而聚集到一起的,而政府仅仅通过一些调节和激励措施,防止集聚外部性的发生,引导并促进集聚区的良性发展。因此,市场主导型模式下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产业集聚的成长基本上依赖产业与市场的互动,各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的差距明显、层次性较强。
三、政府扶持型产业集群
政府扶持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经济后发国家和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该模式下产业集聚的重点往往放在有助于提升国家或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性、主导性产业上,如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聚区都是首先由政府布局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落后国家实现赶超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经济后发的国家来说,要摆脱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约束,实现经济发展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地造成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政府的直接干预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与私营部门相比都不再具有优势,无法对产业群的良性发展起到支配作用,政府需要逐步退出,转为行使市场主导型模式下政府的职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产业集群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这是市场及其它协调机制和生产的社会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年
[2]于树江 李艳双: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4)
[3]王辑慈:创新的空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沈 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J].p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4月
[5]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摘 要]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对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功能进行了比较,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产业集群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这是市场及其他协调机制和生产的社会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结果。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市场主导 政府扶持
一、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涉及到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关于产业集群的自发性,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群是市场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发展的,市场微观主体对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企业集中在一起,很少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前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有关外部经济导致企业在同一区域集中的论述,韦伯(工业区位)和克鲁格曼(收益递增)等经济学家也对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 。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群是由特殊的比较优势、供给和需求结构、文化氛围、政府政策所引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卡尔多(kaldor,要素的不可分性和技术特点,1985),Eaton and Kortum(技术传播的地方化 ,1996),刘军国,郭文灵,梁琦(技术扩散的地理因素制约,2001、2004),认为地区要素禀赋的特点是集聚经济的基础,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路径依赖(诺斯North,1929),要素禀赋和技术特征会导致内生性的产业集群并决定其发展过程。
区域经济学家F·佩鲁从推动型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做出了解释。佩鲁认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区域的增长极,区域增长极是位于某些区域或地区的一组扩张中的、诱导其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并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保德威尔认为推动性产业能够导致两种类型的增长效应,一种是里昂惕夫乘数效应,他们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发生;另一种是极化效应,当推动性产业生产的增加导致区域外其他活动产生时,这种效应就会发生。所以,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某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极化效应,就会导致区域经济的增长。增长极理论强调推动性产业的巨大作用,也强调政府和企业对推动性产业建立的巨大作用。这样的产业集聚强调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观点,政府在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种观点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是一种折衷的看法,认为产业集群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代表性人物当推迈克尔﹒波特。他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过程必然会有市场竞争的参与,但同时又强调地区禀赋的作用和地区政府战略的影响。他指出,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关键在于其竞争优势,由于某地在特定历史情景下,形成了钻石体系的部分条件。而竞争优势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市场自发作用(例如竞争),又有禀赋因素(如成本),还有非市场因素(如政府政策)。因而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集群的形成既有偶然因素又有确定因素,既有市场因素又有非市场因素。波特的思想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自上而下进行产业扶持,在理论上提供了依据。
就这一观点,我国许多学者也有论述。南京大学教授梁琦基于克鲁格曼、Fujita和Venables的基本模型(中心—外圍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在集聚中心的动态累积过程中,预期和自我实现机制可以使得产业集聚中心转移或产生新的中心,而影响预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禀赋、政策等。并通过我国改革开放后广东东莞的发展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实践检验。认为东莞从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如今的IT产业集聚中心(全球最大的电脑资讯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是预期的作用,预期使得国际资本和IT公司在此集聚。徐康宁认为,一个产业实现成功集群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结合;第二是市场的充分供给;第三是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并用福建晋江制鞋业集群验证了这一观点。王辑慈指出,产业集群一般主要由市场自发形成,但受地区比较优势和其他因素影响,特别是政府可以通过各项措施来调控、影响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王辑慈,2001)。魏后凯认为,虽然产业集群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从经济社会的现实来看,这种折衷的观点虽然很难模型化,但更具有解释力。
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集群可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扶持型两种模式。
二、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
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以美国的硅谷、第三意大利和北欧的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产业集群成长、演化完全是一个市场过程,是一个自由竞争的自发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产业集聚的成长完全以竞争为动力,政府在产业集聚上的认识十分有限,产业集聚的类型主要是马歇尔式的产业区,区内集中了大量相关的专业化分工细密的中小型企业,如英国的斯塔福德郡的陶器生产、谢菲尔德的刀具生产等。在马歇尔看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是这些产业区内企业集聚的根本原因,而宫廷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马歇尔,1929)。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开始大量涌现,涵盖了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到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几乎所有的产业门类,并不断演化,呈现出形态、种类、规模各异的产业集聚群落,如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俗称第三意大利)的传统产业区、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区和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区等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聚区的出现,大都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获得专业化经济优势、人力资本优势以及特定区域社会文化优势和持续创新的氛围等而聚集到一起的,而政府仅仅通过一些调节和激励措施,防止集聚外部性的发生,引导并促进集聚区的良性发展。因此,市场主导型模式下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产业集聚的成长基本上依赖产业与市场的互动,各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的差距明显、层次性较强。
三、政府扶持型产业集群
政府扶持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经济后发国家和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该模式下产业集聚的重点往往放在有助于提升国家或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性、主导性产业上,如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聚区都是首先由政府布局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落后国家实现赶超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经济后发的国家来说,要摆脱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约束,实现经济发展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地造成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政府的直接干预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与私营部门相比都不再具有优势,无法对产业群的良性发展起到支配作用,政府需要逐步退出,转为行使市场主导型模式下政府的职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产业集群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这是市场及其它协调机制和生产的社会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年
[2]于树江 李艳双: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4)
[3]王辑慈:创新的空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沈 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J].p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4月
[5]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