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使用体会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wblj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于2003年9月开始在八年级使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初中物理教材。经过这几年的实验教学,我们感触很多。该教材重视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重视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学科渗透,注重科技新成果的纳入。该教材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标准》改革的理念和创新。具体来说,新教材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内容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体系安排上有了较大的变动,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新教材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最熟悉的声现象和光现象,降低了学习的门坎,将难度较大的力学知识安排到后面去学。这样的安排分散了难点,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认知特点。
  新教材在选择、组织教材内容时,也不刻意追求知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是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强调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新教材的内容比老教材要宽广一些,浅显一些。如在《浮力》一章的教材内容中,增加了一些流体力学知识,也让学生了解到飞机的升力并不是空气的浮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降低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要求,把学生从复杂的物理计算中解放出来。还有《小粒子与大宇宙》也是新增内容,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知识面更广,更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栏目的设置也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和特色。教材设置了如 “探究点拨”、“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迷你实验室”、“实践活动”、“信息窗”、“加油站”等丰富多彩的小栏目。这些栏目的内容具有强烈的互动性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有趣、有用的物理,这是该教材的一大亮点。
  
  2 版式设计
  
  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挖掘插图的功能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特点,较好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吸引学生更爱看书。我们发现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非常投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图片,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物理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是开发课程资源,落实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处理教材中的图片,使之成为最直接的课程资源。
  
  3 情感教育
  
  本教材注重了STS教育思想,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例如,在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中,教材选用了框题“在生活中……”,讲述了生活中的“小”现象、“小”发明和“小”应用,概略介绍了科学家们艰辛探究的历程,渗透着科学家的精神对物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对技术和相关学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材还特别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环境、能源,生态、材料等),如噪声、光污染、紫外线与臭氧层、水污染调查等内容。教材在新知识的引入、应用上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例如,汽车速度仪;利用光的知识对邮件分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生活中的杠杆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且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材还注重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关注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例如,拉链的开启与闭合、激光技术、电子技术、超导现象、各种望远镜;机器人;放大后的硅原子图像;科学家幻想中太空城市。有的图片渗透了人类文化的传承,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振兴中华、服务于人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 学习方式
  
  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情景,力求避免形式化的“探究”。在这套教材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力求在情景设计中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合作学习的倡导和对重要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措施有:①力求使探究始于真实和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环境)。如,本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高清晰度的照片,尤其是每一章的章头图,形象贴切,做到了真情实景,引人入胜。同时教材也注重物理知识的生活化,如桥头的限重标志、火车的列车时刻表等等。②力求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机会。教材在每一节末尾初设置了“请提问”这个小栏目。给学生意外发现的可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动机,并为探究规律的猜想奠定了感性认识的基础。③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探究的机会.教材中设置了小栏目——“迷你实验室”,设计较多的小型、简易的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新颖性,例如,三棱镜的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丰富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④在探究形式上不求统一的模式。教材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和对学生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设计了实验探究、社会调查、收集信息及交流讨论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可使学生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进行不同环节的探究,力图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栏目编辑张正严)
其他文献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范成大在《骖鸾录》中称:“天下有书院四:徂来、金山、岳麓、石鼓。”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中也把石鼓与岳麓、睢阳、
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是: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实验能力的要求是:能独立完成高中阶段要求会做的分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
本文以近几年各地典型中考试题为例。分析其解题的思路,从交通、用电及其它方面谈自护、自救的措施,总结一些常用的方法,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增强生存的能
2007年10月9日,科学界的最高盛典一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揭晓了: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分别独立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共同获得2
1 两个结论    (1)在通常情况下,氢原子所吸收光子能量必须等于其两能级之差,否则不被吸收;不存在激发到能级n=k能量多余,而激发到能级n=k 1时能量不足,则激发到n=k情况。  (2)在特殊情况下,氢原子所吸收的能量可以是连续的,可以不等于其两能级能量之差。  ①氢原子由某一能量状态被电离  若氢原子从外界获得的能量大于相应状态的电离能,则等于氢原子电离能的那部分能量用于氢原子电离
摘要:本文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结合力学问题,探讨了如何对高中生进行解题策略的培养。  关键词:解题策略;元认知;力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2(S)-0074-2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学科,但据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比较困难。他们往往能看懂书,能听懂课,但是不会做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物理包含的内容广泛,逻辑性较强,物理问
质量和重量是物理学中的两个物理概念,它们之间虽然有一定联系,但更多的是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比如说一个物体有多重,指的是这个物体的质量大小,但很多人都习惯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多少。  对质量来说:1、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及物体所在的位置而改变。作为一个物理量,它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kg),是标量,实验室里用天平测量它的大小。2、物体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