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事活动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初探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地掀起了节事活动的热潮,近年来在我国举办的重大节事比比皆是,节事活动在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还使国家、城市的形象得以提升。本文分析了节事活动带来的积极作用,更深入地探讨了节事活动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以期提供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节事活动 传播效果 评估体系
  举办大型节事活动,能推动举办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众多国家和地区对举办大型节事活动的兴趣与日俱增,节事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各地掀起了节事活动的热潮。最初,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体制下,许多节事活动举办得不尽如人意,影响效果很有限。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重大节事也纷沓而至,例如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重大节事活动不仅可以为地方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展示和改善我国的对外形象。
  湘菜美食文化节是推动湘菜发展的重要平台,自200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成就了湘菜产业从300亿向1000亿的跨越,打造了湘菜产业最具影响力的节会品牌。本文以湘菜美食文化节为例,研究节事活动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外,对节事活动的研究开始较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研究节事活动的论文、专著,九十年代时相关研究则更加活跃、深入。其成果集中在传播媒介、大众文化、公共关系、休闲旅游等研究范畴,研究内容包括对节事的概念及定义、节事活动对树立地方品牌的影响、节事活动的策划及管理经营、节事举办地的体制适应、节事活动的影响及评估等方面。
  国内,对节事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才陆续出现节事活动的相关研究。戴光全、保继刚(2003)曾对西方节事及节事旅游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余青、吴必虎和廉华(2005)撰写的《中国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研究综述》中,认为我国节事研究主要集中于定义、节事活动的策划、管理及运作模式、对节事活动进行经济学分析等领域。余青、吳必虎和殷平通过对436个节事活动进行的样本分析,编制出节事活动在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图,从而探析我国城市节事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2012)于世宏(2012)发表《大型节事活动提升城市品牌的长效机制研究》一文,他认为节事活动从多角度影响着城市品牌的塑造与发展,他从城市的角度来审视节事活动管理,以城市品牌为导向来开发节事活动。徐仁立(2012)撰文阐述了我国红色旅游节事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鲜见对节事传播效果进行评价的具体方法及指标的研究。
  二、节事活动的内涵
  节事活动是节日庆典与特殊事件的总称,是由主办方策划、组织、运营、管理,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及资源,能够带给活动参与者以感官体验,并促进地方经济及社会效益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短期内人口集聚性活动。节事活动涵盖了十分广泛的内容:节日、庆典、展览会、交易会、博览会论坛活动等。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与宗教及民俗密切相关的公众活动,如灯会、庙会、祭神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早期的节事。在现代,人们的节事活动异彩纷呈,有的由官方组织,有的是民间自发举行,但都具有文化、经济、旅游等社会公共领域的内涵及特性。
  节事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以文化为内核,节事活动方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节事活动中如果缺少文化特色、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就不会有持续的原动力;节事活动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可以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机遇,所以良好的节事策划运作,能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影响节事活动传播效果的因素
  传播效果,就是指媒体的传播行为所产生的有效结果。根据传播学理论可知,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传播必须遵循信息传播规律。传统方法是沿用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模式(如图1),将效果评估当作传播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把传播看作是单向、直线的过程。
  这种模式在大众传媒力量空前强大的时期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受众的媒介经验逐渐丰富、传播方式也日渐多样化的传媒环境中,仍把受众看作被动、孤立的存在,就违背了信息的传播规律。
  顺应时代要求,奥斯古德和施拉姆提出了信息传播的循环模式(如图2),即把传播的起点和终点相连,强调传者和受众的相互作用。在新媒体出现、受众主体意识日渐强烈的媒介环境中,该模式对于节事活动的传播过程有着更强的适应性。
  梳理整个湘菜饮食文化节的活动流程,发现节事活动的效果如何,不单纯取决于活动的主题及内容,更有赖于政府、媒体、名人、知名业内企业之间的互动。
  首先,湘菜美食文化节由湖南省政府主办,活动过程中,政府的推介作用可见一斑。如第七届湘菜文化美食节,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光明,省商务厅副厅长吴宜彪,湘潭市政协副主席刘建湘及湖南日报、省政协办公厅、湘潭市商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许多在国际上声名远播的活动,如上海世博会、西湖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介。
  其次,对节事的影响而言,媒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百度里键入“湘菜美食文化节”几个字,显示的搜索结果就有38600多条,主要集中在湖南本土的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上。一方面,节事活动是媒体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媒体的议程设置又引导着节事活动的发展。伴随着湘菜美食文化节的诞生,媒体的报道为湘菜美食文化节营造了积极的舆论导向。文化节期间,通过媒体的报道,引导受众的关注、思考,甚至采取行动,最终将媒体的受众变成了节事活动的消费者;同时节事活动的参与者可能在活动的吸引下,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由受众转而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再次,湖南的知名餐饮企业纷纷出席,展示自己的特色菜肴,打造良好品牌形象,通过烹饪大赛、厨师技能大赛、食材展、厨具、酒水饮料、调味品的展销等形式展示品牌形象,提升行业地位,同时对外推广湘菜饮食文化。
  最后,节事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邀请重量级的嘉宾出席,他们或歌星、影星、知名主持人、体坛明星、政坛重要人物,通过这些“意见领袖”的“代言”,向游客或者普通大众传达活动精神,扩大节事活动的社会影响。
  四、构建多维度节事活动效果的评估体系
  节事活动举办得成功与否,不仅受到节事活动本身的噱头、主题等吸引力的影响,更受到活动流程中政府、媒体、名企、名人等的影响,所以对节事活动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价,需要建立多维度的指标体系。
  1、参与人数
  这是我国节事活动运作效果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参与人数越多,说明节事活动的影响力越大。以湘菜美食文化节为例,举办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是以有限的资源吸引更多的眼光,参与活动的企业也希望通过人口的流入实现自身品牌的推广,或者直接达成交易。除了吸引本地人口,活动往往还会吸引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者在节事活动举办地的集中消费也将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2、媒体的数量及其影响力
  出席的媒体数量与媒体规格,是评价节事活动的运作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节事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包装与推广。邀请出席的媒体越多、越有社会公信力,他们的新闻报道覆盖面就越广、受众接触到活动信息的可能性越大。拿第七届湘菜美食文化节来说,主流媒体湖南日报便勇挑重任,作为承办单位之一,也对活动进行了大量版面的宣传推广。值得一提的是,享誉中外的“孔子文化节”的红火,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对其品牌的塑造与宣传功不可没。
  3、名人数及其知名度
  邀请名人出席活动,早已成为业内为活动增色的方法之一。无疑,名人也为节事活动增辉不少,这是众多节事活动组织者热衷的组织运作方式之一。为了吸引眼球,引发轰动效应,政坛领袖、商业精英、演艺明星、国际组织领导等成为各大节事活动竞相邀請的嘉宾。名人一般根据知名度的不同有着差异化的身价,参与活动需收取一定的“出场费”,所以活动邀请出席的名人身价越高,对公众来说越有噱头,活动也就更有吸引力。
  4、相关收入与签约数
  经济效益是评价节事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节事活动表现为短时期内、巨大人流的集中性消费,对举办地经济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因此,在节事活动过程中签订了多少商业合同、投资意向书,达成了多少投资意向,成为衡量节事活动,尤其是对活动举办者来说,成败的关键指标之一。
  结语
  我国每年都会举办数量巨大、形式多样、行业各异的节事活动,但是国内节事业还未完全形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节事活动将朝着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节事活动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但这个评估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能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①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J].《旅游学刊》,2003(5)
  ②余青、吴必虎、廉华,《中国解释活动开发与管理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5(6)
  ③于世宏,《大型节事活动提升城市品牌的长效机制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④徐仁立,《我国红色旅游节事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武夷学院学报》,2012(1)
  ⑤冉晓芹,《节事活动传播特点及策略分析——以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为例》[J].《新闻知识》,2012(8)
  ⑥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距汶川地震发生已经一个多月,传媒界、娱乐圈人士不仅捐出超过两亿元善款,更做出捐血、探望灾区、运送物资等善举。同时,他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创作地震题材的文艺作品,鼓励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据悉,单是爱心歌曲就已推出130多首。这批饱含深情的曲目以质朴的方式赞颂着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无私大爱。而这些歌曲从创作到演唱幕后的点点滴滴,更是令人感动。正如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生死不离》,从王平久用手机写成歌词到成龙
【摘要】本文以新民网对上海“11·15”火灾事件的报道为例,试分析新民网新民微博“上海滩”在报道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新闻报道在微博的参与下,呈现出现场化、细节化和集中化的特点。笔者认为,如何处理微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对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与突破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新民微博作用上海火灾事件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突发性事件
【摘 要】本文以新浪微博末日谣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微博用户的转发行为和转发动机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受众伦理角度对如何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用户对于末日谣言微博的转发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娱乐心理和吸引他人注意的心理,而对于转发行为的道德责任意识较为缺失。受众应当提高伦理意识,承当应有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新媒体的便捷性,多方面查找信息来源,了解不同声音,减少“第三人效果”造成
【摘 要】1898年于上海创立的《女学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女性刊物,它在维新派男性精英的支持和协助下,由女性创办并以其为宣传对象的历史产物。它的出现给中国妇女办报带来了一次高潮,而相继创办的《女报》也是在其影响下的产物。结合两报办报的历史背景,它们同时又是在近代中国男性办报的影响和社会政治活动的需要下萌发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近代女报 妇女刊物 《女学报》  一、《女学报》与《女报》诞生
【摘 要】如今网络等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报纸这一传统媒介受到很大的冲击。地方都市报没有电视形象生动,没有网络新闻丰富快捷,更没有可与国家级、省级媒体匹敌的经济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应从加强策划,立足本地,关注民生,报网互动等方面入手,努力提升地方都市报的竞争力。  【关键词】都市报 竞争力 本土新闻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其即时报道、海量信息、图文视频
经历过几十年前动荡与经济困难时期上了年纪的人们,在社会安定经济生活大为改善的今天,都渴望能多活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尽情享受生活,弥补和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是合情合理的希望与追求,也是人之常情。  希望归希望,人老了,患上这样或那样的小毛小病也是不可避免和自然的事,所以如何保健和养生就成了老年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受到特别地关注和重视。  然而,老年人群这一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追求,却被一些不良商家,巧
【摘 要】最近几年,好莱坞连续推出了诸如《血红帽》、《白雪公主与猎人》、《韩赛尔与格蕾特:女巫猎人》等一系列改编自经典童话故事的影片,但在剧情与主题的处理上却具有颠覆性创作,原本那个无数观众耳熟能详的童话城堡已经逐渐变成一个陌生而冷酷的黑森林。本文从“黑童话电影”这个概念入手,探讨研究其出现的历史原因,以期通过对此类影片出现的原因及独特之处的分析,能更有效地掌握并了解此类电影。  【关键词】黑童话
【摘 要】党报新闻照片不仅仅是记录领导活动的载体,更是树立领导形象、展示领导风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党报摄影记者而言,如何在方寸之间更多地集聚新符号,更好地刻画新时代领导的精气神,是一项常思常新的任务。  【关键词】党报 新闻摄影 领导人形象  地方领导代表一方形象,展示一方精神,其活动也是一方群众关注的焦点。党报新闻照片不仅仅是记录领导活动的载体,更是树立领导形象、展示领导风格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
【摘 要】2010年以来,微博以其简洁、开放与透明的特点,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络产品并不断发展,对地方社区网站的浏览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仅姑苏网2012年首页浏览量与2011年相比,就下降了60万次。因此面对微博的冲击,地方社区网站如何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微博 社区网站 发展策略  1997年,大陆的BBS论坛发展火热,各种BBS网站纷纷涌现。同时,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些
几乎所有的人都做过这样的梦:等我中了五百万,我会怎么办?我和老婆是这样想的:除了交一百万的税外,实际到手的也就四百万。拿出一百万来,赡养双方的父母;再留一百万给孩子做教育基金。剩下二百万,我想都买成房子,每月的房租比我现在的工资还多,我就辞去工作,天天在家读书写作,换来的稿费大概够我们的日常开销,房租收入就用于每年的旅游。前两条,我们意见比较一致,但在另外二百万的处置上,我们谈崩了。老婆说,你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