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好好的没生病,却在幼儿园里被老师喂了药。3月中旬,有媒体曝光陕西、湖北等地多家幼儿园涉嫌给孩子集体喂服处方药“病毒灵”,数百名家长因此情绪失控大闹幼儿园。此后,吉林等地的幼儿园也被曝出类似的喂药事件。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日益得到重视,成为继“食品安全”后又一个进入公众视野的重大课题。此次多家幼儿园“不约而同”采用同一处方药“病毒灵”,带有共性的违法行为让公众有理由怀疑这只是冰山一角,对幼儿园用药安全进行全面排查已刻不容缓。同时,在儿童用药安全上,很多家长也存在众多误区,有的甚至比上述幼儿园犯的错误还大。
那么当前儿童用药存在哪些误区?我国药品市场上儿童用药的现状怎样?如何降低儿童用药的安全风险,确保儿童“舌尖上的安全”?
在媒体曝光幼儿园给孩子集体喂服“病毒灵”后,社会公众对此可谓群情激愤。但事实上,给孩子乱喂药的除了幼儿园,学校、家长平时也在随意给孩子喂药。有调查显示,我国超过90%的居民不了解如何安全合理用药甚至存在误区,30%的家长曾自主给孩子服用成人用药和抗生素。近日,一项旨在了解儿童用药习惯及潜在风险的“儿童安全用药大调查”在广东启动,数据表明,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比率高达12%至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更高达24.4%。当前,儿童用药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给儿童服用成人药。孩子生病时,由于手头没有儿童专用药,许多家长会把自己服用过,觉得有效的成人药减少剂量给孩子使用。洛阳东方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苏永立介绍,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缩小版”的大人,由于儿童身体各个脏器发育还不完善,耐受力不如成人,身体解毒功能也差,因此许多成人药物儿童不能服用,如复方阿司匹林本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但具有兴奋作用,儿童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误区二:用药剂量“想当然”。孩子生病急坏父母,为了让孩子早点康复,少受病痛折磨,一些父母认为吃药越多好得越快。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杨慧敏介绍,医生会按照孩子的年龄和体重进行严格计算,同时还要考虑病情的轻重程度,才能确定用药剂量,家长不要想当然确定药量,这样不但不利于康复,甚至还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误区三:输液好得快。“儿童用药应该循序渐进,”杨慧敏说,很多家长觉得打吊瓶治病效果立竿见影,为了让孩子好得更快,就选择输液治疗,殊不知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可能会堵塞微血管,造成肉芽肿等严重后果,所以输液治疗不值得提倡。杨慧敏提醒,用药应该遵循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疗原则。
误区四:滥用抗生素。许多家长总询问医生,“孩子感冒了是不是开点抗生素消炎?”其实这是错误的。苏永立介绍,儿童感冒90%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时使用抗生素并不合适,不但起不到杀灭病毒的作用,反而容易造成患儿耐药性的增加。苏永立提醒,普通感冒病毒在身体内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5至7天,身体就会自动将病毒清除,不是必须用药物治疗,但是当感冒后出现恶心、高烧、胸痛等严重症状时,最好及时就医。
误区五:保健品当糖吃。不少家长怕孩子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孩子,保健品厂家把产品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孩子把保健品当糖吃。例如,不少妈妈给孩子买“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混合维生素,口味好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国外报道过多个服用“小熊糖”过量的案例,都是儿童趁父母不注意误服导致的。
来自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每天有125名儿童中毒死亡,在中国,中毒是1至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儿科医院所有中毒病例中,药物中毒占比最高,达54.7%,而药物中毒的原因多为儿童误服,占比79.2%。导致中毒的药物类型主要为精神类药(28.2%)、感冒发烧/呼吸道疾病药(22.8%)、心血管类药(16.5%)等家庭常备药。
有专家说,很多药品成人使用没有问题,儿童使用就出现问题。这并不是药品有问题,而是儿童的生理机能与成人不同。
儿童具有独特的消化特点,在三岁前,胃酸分泌处于低水平,对酸不稳定的药物,例如青霉素的吸收会增强。小孩的肝肾代谢能力欠缺,会延长药物半衰期。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全,部分物质会渗透进入脑部,婴儿脑部对巴比妥类和吗啡的摄取会增加。另外,成人药未考虑儿童生理特性,部分成分可能对儿童有害,毒副作用增加,从而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或生长发育。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万儿童因抗生素使用不当致聋。专家介绍,滥用抗生素易造成肝脏功能的损害。比如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易造成儿童耳聋和肾损害,使用环丙沙星等可能对儿童软骨有潜在损害,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骨髓抑制和儿童灰色综合征。
有数据表明,我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是美国的10倍,也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其中,处于生长期的儿童是滥用药物受害最严重的人群。
家长们常认为保健品和营养品可以提高孩子抵抗力。但专家提醒,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都不能盲目补充。对于儿童来说,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骨关节痛、多尿、肝肿大及肾脏损害。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
育儿经中的“至宝锭、保婴丹和猴枣散”被不少家长误认为是孩子的防病之宝,总要定期给孩子吃上一两颗。北京市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徐荣谦表示,这些中成药以偏寒的成分为主,孩子长期服用可能伤脾胃,用法不当可能造成婴幼儿腹泻。
很多家长听说喝板蓝根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自己也会在流感高发期给孩子喝板蓝根。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湖德说,板蓝根性寒及苦,孩子服用过量身体会承受不起,对肝和肾功能会造成损伤。
近年来,在保证儿童用药的合理安全和儿童用药剂型的开发方面,临床医生和药物研究者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药物剂型品种及规格单一、给药剂量不准确、产品安全包装欠缺等阴霾依然存在,成为我国儿童用药安全面临的几只“拦路虎”。 国外适于儿童用药的剂型发展迅速,有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等众多类型。而有资料显示,在我国30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约60种。用药剂型欠丰富、品种规格单一的现状大大影响了儿童的用药安全。
“在儿科用药中,口服制剂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但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片剂、胶囊剂则并不适宜,弄不好会使儿童哽噎甚至窒息。使用注射剂不仅繁琐,还会因疼痛感给儿童造成就医恐惧。”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周忠蜀教授说,有资料表明,由于没有适合小儿使用的剂型,有的医生便将注射剂给患儿口服或外敷。这从剂型和吸收的角度考虑都是不妥的。
周忠蜀还介绍,由于产品规格不全,常常导致儿童有时需要将一片成人用片剂或一颗成人用胶囊倒出后分成数份使用,后果将直接影响剂量的准确性和药效。更需强调的是,有些药物并不宜分割后使用,比如缓控释制剂和肠溶制剂就是如此。
在对症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周忠蜀认为,剂量过小,难以保证用药的首要目的——有效治疗疾病;而剂量过大,可能会有毒副作用。
然而,很多家长因看不明白药品说明书而给孩子吃过量或吃不足量的药,有些即使说清楚了家长也很难操作。比如一种葡萄糖酸锌片的说明书中写明:1至6岁儿童,体重在10至21公斤,一天用量为0.5片。厂家还注明可分次服用。但让人费解的是,这0.5片的用量如果分3次服用,也就是每次1/6片,家长该如何精确地分出来?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医师张功武表示:“由于儿童用药缺乏安全标准,有些剂量是将成人药剂根据体重、体面积换算之后得出的。而一些药品说明书中的‘酌减’、‘遵医嘱’等,都没有明确标准。以片剂为例,幼童一般只能吃1/3或1/4片,但实际生活中,就连专业药剂师也无法准确把握比例,更别说家长了。”
儿童由于具有好奇和善于模仿的天性,往往喜欢用味觉来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就使得由于缺乏安全包装及家长的疏忽而造成儿童误服药品导致意外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仅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抢救的这类儿童每年就有30多例,其中还不包括未入院的众多轻度中毒儿童。
国外在药品包装上普遍采取了防儿童开启的安全措施。如美国早在1970年就立法强制执行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药品的外观与包装都相形见绌。在一项北京市药品市场调查中发现,现有药品市场中几乎95.5%以上的药品不具备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的功能。对此,周忠蜀说,这就导致有的儿童把药片当成糖豆,把糖浆当成糖水,危害特别严重,有时甚至会致命。
全球15岁以下儿童超过15亿,我国有近4亿,但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有众多原因,但最突出的是两大问题:法规缺失、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
山东达因药业总经理杨杰说,目前我国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条例,还是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都未对儿童用药提出特殊规定,即在法规方面已把儿童用药成人化了,致使我国儿童用药的注册和监管无专门的法规可依。而且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尚未设置风险利益评价体系,对儿童的保护性不够。
此外,企业研发和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也不高。“按照发改委的定价标准,药物定价是按其中的有效成分定价的。比如某种药物,成人制剂定价是10元,如果儿童药剂有效成分是成人的1/2,那么定价就是5元。”海南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说:“但儿童药剂市场份额少,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比如考虑口感要添加辅料、有些还要做出不同颜色,再加上前期临床的高投入,这种定价机制就显得不太合理。”
“现行的相关政策也令我们非常为难。”某药企负责人介绍称,医院实行“一品两规”的管理,在综合医院,儿童药品的剂型和规格在招标时就会受到影响。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科主任钟建民也认为,目前这种现状,与医药招标体制及“一品两规”制度的缺陷有关。“一品两规”是指医院在购入药品时,对于同一品种的药品,只能选择两种不同的规格或剂型,而两种规格或剂型的药品,无法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用药的需求,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临床试验的参与度太低,很难说服家长参与临床试验。”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总监崔香淑无奈地表示,“药品临床试验要求受试者必须达到一定数量,尽管我们制定了最完善的保障计划,但还是很少有父母同意儿童参加临床试验。”
“和成人药品相比,儿童药品市场小、利润低、风险高、责任大,”洪江游总结道,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产出,企业几乎都知难而退。
专家建议,应尽快启动我国儿童用药法规建设工作,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同时,为提高制药企业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应尽快制订和出台相关儿童用药注册、临床研究、定价、招标、医保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朱宗涵建议尽快启动儿童用药监管法规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工作。首先应制订儿科药品发展规划,制订儿科用药条例。启动儿童用药注册法规,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设计工作。将儿童用药问题修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
不仅如此,在相应的技术体系方面也要发力,完善我国儿童用药技术支撑体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认为,应制订和完善儿童用药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方面的指导原则和指南,明确儿童用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标准,促进临床、研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结合。
除了法规和技术问题,出台一批激励政策提高制药企业研发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是现在行动的关键。
南开大学副教授宋华琳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或许能带来启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1997年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管理政策来激发制药商开展儿童用药临床研究积极性。比如企业如开展药物儿科临床研究,可获得6个月的市场独占期等优惠。欧盟不仅对开展儿科研究的药品有1年的市场保护期,还对失去专利保护产品的儿科用药研究提供政府资助。”
宋华琳认为,对我国来说,给进行儿科临床研究的药企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或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目前情况下,政策先行或许是个解决方法。”
此外,有业内人士还建议,对专门致力于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企业,鼓励对多个儿童专用品种捆绑式申报,审评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优先集中审批,尽快缓解我国儿童用药匮乏现状。而对国外已经上市且有一定临床应用基础的儿童专用药品,应加快审评力度。(本刊综合) ※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日益得到重视,成为继“食品安全”后又一个进入公众视野的重大课题。此次多家幼儿园“不约而同”采用同一处方药“病毒灵”,带有共性的违法行为让公众有理由怀疑这只是冰山一角,对幼儿园用药安全进行全面排查已刻不容缓。同时,在儿童用药安全上,很多家长也存在众多误区,有的甚至比上述幼儿园犯的错误还大。
那么当前儿童用药存在哪些误区?我国药品市场上儿童用药的现状怎样?如何降低儿童用药的安全风险,确保儿童“舌尖上的安全”?
在媒体曝光幼儿园给孩子集体喂服“病毒灵”后,社会公众对此可谓群情激愤。但事实上,给孩子乱喂药的除了幼儿园,学校、家长平时也在随意给孩子喂药。有调查显示,我国超过90%的居民不了解如何安全合理用药甚至存在误区,30%的家长曾自主给孩子服用成人用药和抗生素。近日,一项旨在了解儿童用药习惯及潜在风险的“儿童安全用药大调查”在广东启动,数据表明,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比率高达12%至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更高达24.4%。当前,儿童用药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给儿童服用成人药。孩子生病时,由于手头没有儿童专用药,许多家长会把自己服用过,觉得有效的成人药减少剂量给孩子使用。洛阳东方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苏永立介绍,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缩小版”的大人,由于儿童身体各个脏器发育还不完善,耐受力不如成人,身体解毒功能也差,因此许多成人药物儿童不能服用,如复方阿司匹林本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但具有兴奋作用,儿童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误区二:用药剂量“想当然”。孩子生病急坏父母,为了让孩子早点康复,少受病痛折磨,一些父母认为吃药越多好得越快。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杨慧敏介绍,医生会按照孩子的年龄和体重进行严格计算,同时还要考虑病情的轻重程度,才能确定用药剂量,家长不要想当然确定药量,这样不但不利于康复,甚至还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误区三:输液好得快。“儿童用药应该循序渐进,”杨慧敏说,很多家长觉得打吊瓶治病效果立竿见影,为了让孩子好得更快,就选择输液治疗,殊不知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可能会堵塞微血管,造成肉芽肿等严重后果,所以输液治疗不值得提倡。杨慧敏提醒,用药应该遵循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疗原则。
误区四:滥用抗生素。许多家长总询问医生,“孩子感冒了是不是开点抗生素消炎?”其实这是错误的。苏永立介绍,儿童感冒90%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时使用抗生素并不合适,不但起不到杀灭病毒的作用,反而容易造成患儿耐药性的增加。苏永立提醒,普通感冒病毒在身体内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5至7天,身体就会自动将病毒清除,不是必须用药物治疗,但是当感冒后出现恶心、高烧、胸痛等严重症状时,最好及时就医。
误区五:保健品当糖吃。不少家长怕孩子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孩子,保健品厂家把产品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孩子把保健品当糖吃。例如,不少妈妈给孩子买“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混合维生素,口味好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国外报道过多个服用“小熊糖”过量的案例,都是儿童趁父母不注意误服导致的。
来自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每天有125名儿童中毒死亡,在中国,中毒是1至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儿科医院所有中毒病例中,药物中毒占比最高,达54.7%,而药物中毒的原因多为儿童误服,占比79.2%。导致中毒的药物类型主要为精神类药(28.2%)、感冒发烧/呼吸道疾病药(22.8%)、心血管类药(16.5%)等家庭常备药。
有专家说,很多药品成人使用没有问题,儿童使用就出现问题。这并不是药品有问题,而是儿童的生理机能与成人不同。
儿童具有独特的消化特点,在三岁前,胃酸分泌处于低水平,对酸不稳定的药物,例如青霉素的吸收会增强。小孩的肝肾代谢能力欠缺,会延长药物半衰期。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全,部分物质会渗透进入脑部,婴儿脑部对巴比妥类和吗啡的摄取会增加。另外,成人药未考虑儿童生理特性,部分成分可能对儿童有害,毒副作用增加,从而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或生长发育。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万儿童因抗生素使用不当致聋。专家介绍,滥用抗生素易造成肝脏功能的损害。比如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易造成儿童耳聋和肾损害,使用环丙沙星等可能对儿童软骨有潜在损害,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骨髓抑制和儿童灰色综合征。
有数据表明,我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是美国的10倍,也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其中,处于生长期的儿童是滥用药物受害最严重的人群。
家长们常认为保健品和营养品可以提高孩子抵抗力。但专家提醒,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都不能盲目补充。对于儿童来说,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骨关节痛、多尿、肝肿大及肾脏损害。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
育儿经中的“至宝锭、保婴丹和猴枣散”被不少家长误认为是孩子的防病之宝,总要定期给孩子吃上一两颗。北京市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徐荣谦表示,这些中成药以偏寒的成分为主,孩子长期服用可能伤脾胃,用法不当可能造成婴幼儿腹泻。
很多家长听说喝板蓝根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自己也会在流感高发期给孩子喝板蓝根。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湖德说,板蓝根性寒及苦,孩子服用过量身体会承受不起,对肝和肾功能会造成损伤。
近年来,在保证儿童用药的合理安全和儿童用药剂型的开发方面,临床医生和药物研究者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药物剂型品种及规格单一、给药剂量不准确、产品安全包装欠缺等阴霾依然存在,成为我国儿童用药安全面临的几只“拦路虎”。 国外适于儿童用药的剂型发展迅速,有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等众多类型。而有资料显示,在我国30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约60种。用药剂型欠丰富、品种规格单一的现状大大影响了儿童的用药安全。
“在儿科用药中,口服制剂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但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片剂、胶囊剂则并不适宜,弄不好会使儿童哽噎甚至窒息。使用注射剂不仅繁琐,还会因疼痛感给儿童造成就医恐惧。”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周忠蜀教授说,有资料表明,由于没有适合小儿使用的剂型,有的医生便将注射剂给患儿口服或外敷。这从剂型和吸收的角度考虑都是不妥的。
周忠蜀还介绍,由于产品规格不全,常常导致儿童有时需要将一片成人用片剂或一颗成人用胶囊倒出后分成数份使用,后果将直接影响剂量的准确性和药效。更需强调的是,有些药物并不宜分割后使用,比如缓控释制剂和肠溶制剂就是如此。
在对症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周忠蜀认为,剂量过小,难以保证用药的首要目的——有效治疗疾病;而剂量过大,可能会有毒副作用。
然而,很多家长因看不明白药品说明书而给孩子吃过量或吃不足量的药,有些即使说清楚了家长也很难操作。比如一种葡萄糖酸锌片的说明书中写明:1至6岁儿童,体重在10至21公斤,一天用量为0.5片。厂家还注明可分次服用。但让人费解的是,这0.5片的用量如果分3次服用,也就是每次1/6片,家长该如何精确地分出来?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医师张功武表示:“由于儿童用药缺乏安全标准,有些剂量是将成人药剂根据体重、体面积换算之后得出的。而一些药品说明书中的‘酌减’、‘遵医嘱’等,都没有明确标准。以片剂为例,幼童一般只能吃1/3或1/4片,但实际生活中,就连专业药剂师也无法准确把握比例,更别说家长了。”
儿童由于具有好奇和善于模仿的天性,往往喜欢用味觉来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就使得由于缺乏安全包装及家长的疏忽而造成儿童误服药品导致意外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仅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抢救的这类儿童每年就有30多例,其中还不包括未入院的众多轻度中毒儿童。
国外在药品包装上普遍采取了防儿童开启的安全措施。如美国早在1970年就立法强制执行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药品的外观与包装都相形见绌。在一项北京市药品市场调查中发现,现有药品市场中几乎95.5%以上的药品不具备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的功能。对此,周忠蜀说,这就导致有的儿童把药片当成糖豆,把糖浆当成糖水,危害特别严重,有时甚至会致命。
全球15岁以下儿童超过15亿,我国有近4亿,但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有众多原因,但最突出的是两大问题:法规缺失、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
山东达因药业总经理杨杰说,目前我国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条例,还是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都未对儿童用药提出特殊规定,即在法规方面已把儿童用药成人化了,致使我国儿童用药的注册和监管无专门的法规可依。而且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尚未设置风险利益评价体系,对儿童的保护性不够。
此外,企业研发和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也不高。“按照发改委的定价标准,药物定价是按其中的有效成分定价的。比如某种药物,成人制剂定价是10元,如果儿童药剂有效成分是成人的1/2,那么定价就是5元。”海南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说:“但儿童药剂市场份额少,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比如考虑口感要添加辅料、有些还要做出不同颜色,再加上前期临床的高投入,这种定价机制就显得不太合理。”
“现行的相关政策也令我们非常为难。”某药企负责人介绍称,医院实行“一品两规”的管理,在综合医院,儿童药品的剂型和规格在招标时就会受到影响。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科主任钟建民也认为,目前这种现状,与医药招标体制及“一品两规”制度的缺陷有关。“一品两规”是指医院在购入药品时,对于同一品种的药品,只能选择两种不同的规格或剂型,而两种规格或剂型的药品,无法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用药的需求,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临床试验的参与度太低,很难说服家长参与临床试验。”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总监崔香淑无奈地表示,“药品临床试验要求受试者必须达到一定数量,尽管我们制定了最完善的保障计划,但还是很少有父母同意儿童参加临床试验。”
“和成人药品相比,儿童药品市场小、利润低、风险高、责任大,”洪江游总结道,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产出,企业几乎都知难而退。
专家建议,应尽快启动我国儿童用药法规建设工作,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同时,为提高制药企业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应尽快制订和出台相关儿童用药注册、临床研究、定价、招标、医保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朱宗涵建议尽快启动儿童用药监管法规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工作。首先应制订儿科药品发展规划,制订儿科用药条例。启动儿童用药注册法规,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设计工作。将儿童用药问题修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
不仅如此,在相应的技术体系方面也要发力,完善我国儿童用药技术支撑体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认为,应制订和完善儿童用药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方面的指导原则和指南,明确儿童用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标准,促进临床、研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结合。
除了法规和技术问题,出台一批激励政策提高制药企业研发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是现在行动的关键。
南开大学副教授宋华琳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或许能带来启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1997年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管理政策来激发制药商开展儿童用药临床研究积极性。比如企业如开展药物儿科临床研究,可获得6个月的市场独占期等优惠。欧盟不仅对开展儿科研究的药品有1年的市场保护期,还对失去专利保护产品的儿科用药研究提供政府资助。”
宋华琳认为,对我国来说,给进行儿科临床研究的药企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或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目前情况下,政策先行或许是个解决方法。”
此外,有业内人士还建议,对专门致力于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企业,鼓励对多个儿童专用品种捆绑式申报,审评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优先集中审批,尽快缓解我国儿童用药匮乏现状。而对国外已经上市且有一定临床应用基础的儿童专用药品,应加快审评力度。(本刊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