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凝固的优美音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w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建筑艺术”,单元开篇即说“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于那些经典建筑而言,这种音乐无疑是优美的,但学生面对着文本的时候,由于对建筑的陌生,他们是否能够读懂这些凝固的、优美的音乐,这是语文教师需要且教且思的问题。《北京四合院》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不断地思考、解决着这些问题。
  一、基于标题的畅想
  “四合院”对于笔者所在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事物,于是教学也就有了一个空间,一个让学生基于标题畅想的空间。笔者在用幻灯片投出课文标题之后,让学生去想“何为四合院?”学生虽未亲眼目睹,但好在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插图,以及标题中的关键字词展开想象。笔者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自己所想象的四合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各自的想象结果是否相同。
  这个教学过程持续时间不是很长,但学生的兴趣却调动起来了:既然是院,那学生就容易根据当地的院子,去构思四合院的样子,而既然是“四合”,就有学生猜想:是不是四边都是房屋,然后围成了一个院子。而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搜索可能在影视或动画中看过的四合院,比如说就有学生从《神厨小福贵》的动画中寻找到了相关的场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中的描述去进一步“加工”自己所想象的四合院,于是学生大脑中关于四合院的表象就清晰了起来,这为学生理解四合院本身以及其所承载的首都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譬如有学生说“原以为四合院是一户人家的四栋房子,原来四合院可以是好多人家围住在一起”,而这样的理解,即可为文中的“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理解提供支撑。
  二、数读文本的感悟
  《北京四合院》一文实际上是指向当下的,但这种指向学生能否一下子读懂呢?这或许还要在学生初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初读课文,未必会注意文中强调的“社会功能”,但他们还是有感悟的,而教师就要围绕学生的这些初步感悟去组织教学。
  根据笔者收集的学生的初读感悟,其中有一些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读之后向笔者提出:课文的标题是“北京四合院”,但文中并不是重点从建筑特色的角度去描写北京四合院的,这不是文不对题吗?这是一个很具共性的典型问题,笔者一开始顺着学生的思考说:确实有道理,可能我们应该把这篇课文的标题给改了!学生看到笔者这样的反应,心里反而没底了,于是说他们再想想。
  学生所谓的想想,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思考,而要进一步思考,再讀、三读课文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事实证明,这个时候的学生会有一种更为宏观的视野,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以一种“比较”的思维,去研读作者的观点,就可以发现原来作者写北京四合院的重点,并不在四合院自身的建筑特色,而在于挖掘四合院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对现代建筑所引起的“封闭式的孤独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而有了这样的理解,也才呼应了本单元的主题——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北京四合院则是一首优美的凝固的音乐,读懂了四合院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的意蕴,也就是听懂了这首音乐。所以当学生特地将课文中类似的语言挑选出来,并理直气壮地说出来的时候,笔者就意识到了前面的教学策略是基本成功的:从初读到再读,再到三读,带着问题与比较的思维,几番阅读之下,学生认识逐步深刻了起来,也逐步把握到了作者描述北京四合院的真实目的实际上是想追求建筑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是想借助于建筑去保留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气氛,如此,便听懂了这一优美的音乐。
  三、面向人文的哲思
  然,仅有此还是不够的!好的音乐是有余韵的,《北京四合院》一课的余韵在哪里?笔者以为课文之后的一个问题,或可再拨本文的音乐之弦:你认为作者所主张的现代住宅建筑的思路是否可行?
  这个问题的价值有二:一是将学生的身份由阅读者转变为思考者;二是激活了带有哲学意蕴的思维。前者自不必详述,后者却不可一言带过。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虽有浅有深,但却不乏一些有价值的想法。比如说有学生说现代建筑之所以让人与人之间疏远,问题就在于大门一关便与世隔绝,因此应当设计像四合院一样开了门或窗户就能看到邻居家的建筑,那样人与人的沟通就多了;也有学生说可以跳出一座四合院,要想办法让一个单元或一个小区的人愿意从房子里走出来,建筑可以不是四合院,但人与人之间只要“合起来”,也就可以让四合院的功能延续下来了……这些想法或许难以变成现实,但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是一种价值的种子,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他日茁壮成长,亦未可知。而建筑无声之音乐,优美也正在于此!
  [作者通联:江苏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礼乐记》云:“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里,节奏的本意就是指音乐中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急徐行止强弱长短等现象。巧妙地运用节奏变化,可使乐曲美妙动听,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如果讲究节奏,同样能使文章摇曳生姿。美国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拉夫基在《演技六讲》中对此作了具体的说明:“节奏是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有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赏者的注意,始终如一地引导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下文简称《奥》)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撰写于1958年的新闻名作,该文发表后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并获得196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奖。《奥》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育界的同仁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人和大家一样也在探索的征途中,感受几多赏花的欣喜、几多迷途的困惑,现将关于《奥》的教学与解读的一点思考呈与同行者,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反对散点式教学,提
摘 要 大单元教学立足于“学习事实具身”处理和设计,是指围绕学习事实具身处理和设计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资源、内容和方法,进而组织、开展、反思和评价学习的教学处理和设计。其具体的策略和做法是教学目标要确定为立足于学习事实具身的目标实体体系;内容要选择为立足于学习事实具身的教学文本认定;活动和评价要践行成学习事实具身活动的开展和评价等。它是当前课程话语体系与实施理念下进行教学处理和设计的重要变革,
“第二代教学设计之父”戴维梅瑞尔说过:“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种观点和想法是教学设计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于教学和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最有效的设计就是直接告诉(Telling)学生答案,而忽视了适当的应用、反馈、指导、训练等环节。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向学习者展示信息(Presenting Informatio
一、对议论文写作课教学逻辑的基本认识   教学逻辑是研究教学的内在逻辑要求和规律,是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所构成的三维结构。教学过程是教学逻辑内部协调统一、有序转化的过程,学科逻辑关注学科本质,学的逻辑关注学生认知主体性,教的逻辑关注学生如何认知学科的本质。成龙老师在《写作课的教学逻辑》一文中:“教的逻辑是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在课堂中的实然呈现。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决定了教的逻辑,学科逻辑中的
【评议论著】王建军《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  【内容提要】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试题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试题内容是一道试题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直接影响到试题的有效性。试题内容应该是确定的。然而当前命题人员、试题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等主体对于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的界定,存在理解上的严重不一致,这对小说阅读的教学和考试都造成了消
群文阅读是基于不同目标和要求的多文本联读。高考全国卷除实用类文本阅读外,古诗阅读近年来也常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出现。或为两首课外诗歌,如2014年全国卷Ⅱ比较《含山店梦觉作》与《宿渔家》两处“灯前”表达情感的不同;或一课外一课内,如2015全国卷Ⅰ比较岑参诗作《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教材篇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2016年全国卷Ⅲ,2018年全国卷Ⅰ、卷Ⅲ,2019年全国卷
母亲和母爱,是文学世界永恒的主题。以母亲和母爱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卷帙浩繁,不可胜数。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能够脱颖而出,打动不同时代的众多读者,委实不易。那么,大堰河这个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打动人心的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到底在哪里呢?  平心而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母亲形象相比,大堰河作为一位母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于可以说非常普通,这也构成了我们理解“
一、教材要求  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红楼梦》的主题研究,在红学研究领域已不是热点问题,或者
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杜甫的文学地位,也高度赞扬了杜甫思想所折射出的的儒家精神。   “沉著”本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又进一步将诗之妙分为两类:“(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然而在漫漫文学史上,“沉著痛快”所阐释的“沉郁顿挫”之风格几乎成了杜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