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2319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要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老师就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富有艺术性。一句话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识字教学要富于趣味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学生尽快识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小学低年级的识字任务相对来说比较重。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结果直接起着支配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义的关系,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记得牢固扎实。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字形,大胆发挥想象,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段故事或一幅图画,便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情趣。如学“呆”字时有个学生说:“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似的一动不动,原来他是在发呆呀!”在学“愁”时,一学生说:“古时候秋天一到,穷人因为没有衣食过冬,心里就直发愁。”我们也可以给学生猜字谜,或鼓励学生编字谜、童谣,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乐记字形。如有学生编出这样的字谜:“山外有山”(出);“一点一横,两眼一瞪(六)”;“两人坐在土堆上”(坐)“小撇写在上,船身细又长。两人坐里边,船桨摆中央。”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字形,让他们“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减少机械记忆,增强理解记忆和创造记忆。如“上小下大为‘尖’,小土飞扬为‘尘’等。
  又如我校孙村老师在执教第二册《识字二》时,努力创造生活情境,将教室布置成动物园,让学生做小导游,带领全班同学去认识园中的动物。在学生介绍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学生边听导游介绍,边看图画,同时认读词语。这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很快记住了词语的读音。在学生已基本掌握词语读音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给动物挂牌的活动,让学生巩固词语。此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上台选择动物的名字,贴在相应图片前面,并大声领读。整堂课上,没有枯燥的反复,没有涣散的眼神,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书声琅琅,快乐地投入学习,获得了“练的乐趣,美的享受,知的满足,理的教育”。
  在识字教学中,当我们启发学生利用象形字的直观作栩栩如生的描绘,利用指事字的提示性作画龙点睛的评点,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字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利用形声字形旁的表义性举一反三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从中惊喜的发现,原来枯燥繁琐、难学难记的方块字是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抒情符号,他们会由此对这一个个符号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乐趣,从而带给我们识字教学一派生动活泼的局面。
  二、领悟文意要充满情味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运用语言,从而达到陶冶人、塑造人的目标。从这个认识基点出发,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注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在于实际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显然,这一切都不是靠单一的讲解、分析所能实现的。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如何富有艺术地诱导和激发学生自悟自得,并使感悟过程突出自主性,体现创造性,充满情趣性。如《剪枝的学问》一课最后有这样一个句子:“‘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的提问耐人寻味:“明白了‘减少’是为了‘增加’在课文中的道理,请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再深入思考一下,‘减少’是为了‘增加’还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吗?”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有的说:“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虽然我玩耍和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但是我的课外知识丰富起来,这也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有的说:“我原来长得很胖,后来坚持参加校篮球训练,虽然现在我身上的肉‘掉’了几斤,但我的身体强健多了,这也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还有的说:“现在大力提倡‘减负’,我们的作业少了,可做的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了,动手实践能力强了,脑袋瓜也灵光了,这更好地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就这样,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赋予文中的句子以丰富的内涵,使这句话充满了“情味儿”。
  当然,除上述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根据课文描述绘画、进行课本剧表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跃上感动、创造的悟性平台,使他们在涓涓情感溪流的滋润下成为充满智慧、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使他们达到情感的丰裕、思维的开阔。
  如《秦兵马俑》一课,在教学“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我摒弃了烦琐乏味的讲解,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在众多俑中,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类型,采用你自己的方法学习”,整个课堂立刻“活”了起来:只见那位当起了小导游,娓娓动听地向游客介绍这一奇观;这组扮起了兵马俑,进行自我展示。你读得声并茂,他画得栩栩如生,还有的索性做起诗人:
  “你从远古起来,
  历史是承载你的舞台。
  你向未来奔去,
  沉默是你永久的丰采。
  几千年的风雨历练,
  塑造了你坚韧的情怀!”
  漫漫的岁月长河,
  流淌着我们对你永恒的爱!
  ……
  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自主求知的地位,疑难问题也是由学生相互讨论,多向交流解决的,处处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三、思想教育要蕴含意味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重思想内容分析,重枯燥理性说教的现象,殊不知,强加给学生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把品质一类的东西说白了,反而什么都没有了。相反,含而不露的巧妙渗透,倒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震动,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校刘秀主任在教学《第八次》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结结巴巴,或许因为没有认真预习,或许由于过度紧张,刘主任给了他好几次机会重试都未成功,这时刘主任热情洋溢地鼓励:“蜘蛛和那位苏格兰王子失败七次都没有灰心,最后终于胜利了。你才失误三次,算得了什么?继续努力,相信你同样会赢得成功!”试想,老师这番意味深长的话,会使学生从中汲取多少面对挫折的勇气、战胜逆境的信心以及昂首阔步的动力呀!   又如我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安排了这一环节:“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们自主选择:“黄河,我想对你说……”;“艄公,我想对你说……”;“同学,我想对你说……”;“我想对自己说……”;“我想对XX说……”通过这个练习,学生透彻领悟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尤其是张耀同学写道:“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难,我们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真是精彩至极!
  上述两例思想教育一如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不着痕迹、巧妙储蓄,是否要比干巴巴、冷冰冰的空洞说教要卓有成效得多呢?
  四、内化积累要有滋有味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外在语言的内化过程。语言“内化”主要是个体的心理行为,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语文课上的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有指导的读书过程,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的甚至要熟读成诵,积累储存下来,为日后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得绘声绘色、背得有滋有味,积极主动地进行内化积累呢?有位教师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第三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迷人的蝴蝶谷景观和优美的语言意境,在充分发挥范读的感染作用后,对学生说:“电脑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金光灿灿的蝴蝶和五彩缤纷的蝴蝶们在山谷间翩翩起舞的动人画面,同时配有优美的伴奏乐曲,可惜缺少一位解说员,谁想来试试呢?老师相信,只要认真准备、用心体验,谁都能担当好解说员的角色!”果真,学生在练读时摇头晃脑,异常投入。当老师指名一位小朋友朗读时,发现他读得欢快有余,韵味不够,于是巧妙诱导:“你前面一部分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见一群群金光灿灿的蝴蝶欢快地在山谷间飞舞。但是后面部分当五彩缤纷的蝴蝶’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时,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后面一个省略号?这说明蝴蝶那轻盈的舞姿实在太迷人了,大家多么舍不得它们离去,多想再看它们几眼呀!你再好好体会一下,这句话怎样读才更有味道呢?” 经过老师的点拨,再加上画面和音乐的烘托,学生很快投入角色,读得声情并茂,而且一个比一个读得精彩,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不需要老师提出记忆的要求,学生基本上都能借助画面背得正确流利,入情入境了。
  学生主体读书自悟,是实现“内化”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读为本”。但老师不应该把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硬塞给学生,使“有感情”沦落为轻重缓急的较量,应该设法让学生把课文“吃进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从面真正达到“内化积累”的目的。
  五、迁移运用要原汁原味
  迁移运用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功力。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使学生、写成为读的延伸和发展,成为感悟的结晶和升华。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时,一要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吸收课本中的精髓“为我所用”。二要鼓励学生任意想象,大胆表达,怎样想的就怎样说、怎样写。“原汁原味”应是综合这两点的美好感觉。如特级老帅于永正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有许多外地老师在听课,他便借机布置了这样一项练习:同学们,今天来了许多外地老师,他们明天要在市内浏览观光。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浏览? 把它写下来,要用上 “尤其、千姿百态、流连忘返”。此时学生学得实在,练得活泼,当堂完成,低耗、高效。同样是教学《庐山云雾》,我在课后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一角的景色,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2、3自然段向大家作介绍,主要从两方面模仿说话:1、围绕中心句把意思说具体。2、展开丰富的想象,再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有了课文的依托和实际的感性材料,学生的迁移运用易如反掌。如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们学校的盆景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像小白兔正低头吃草,有的像梅花鹿在轻松散步,有的像蛟龙张牙舞爪,有的像雄鹰展翅欲飞。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校门口那两盆青松,就像两位热情好客的主人,正不分昼夜地伸开长长的手臂欢迎八方来客呢!
  以上这种语言训练虽然属于模仿练习,但在要求上却带有更多的创造因素。用现代建构心理学来解释,就是要求学生将业已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重新建构,进面强化语言积累,丰富语言“内存”,真正把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技能。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说: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那些东西。因此,要让语文课显示其固有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 “关于语文”的东西,而是看学生获得了多少“语文本身”的东西。也只有这样:“语文”味儿十足的课堂教学,才能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的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的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其他文献
景观园林设计中融入传统装饰元素,不仅能够展现中华民族深厚久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还能使景观园林设计更具诗情画意,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从汉字、色彩、传统图案
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类比演示的方法,把电脑动画制作中每一“帧”的画面转化为奇奕画王软件中的图层,引导学生分析动画的制作原理,在电脑动画的制作过程中体验数字化学习的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往往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包括一些成绩较好学生(考分较高),他们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但当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情况就很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