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情感悟和情境优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ncom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的真正教育目标不断地被人们认识,其真正教育内涵就是教师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自己思维水平的内心感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产生心灵的震颤,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表情答意的方法以及学会观察、分析、判断生活中人与事的是非。那么如何实现语文学科的感悟,让学生确实走进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环境,零距离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情感悟 情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68-02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自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高林生老师指出:“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因此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疱丁解手”式的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我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悟。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主张反复吟涌,潜心涵咏,以求明文达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感悟是以古今理论为基础的。我们中国是东方的泱泱大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点注重感悟,语情信息的理解更重感悟。这里所说的悟,指的是语情信息理解上的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认识上述语情感悟的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设计语文教学,对优化语文教学的情境,实现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情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等同于语义本身。因为语言主体表现事物对象时,已给事物对象注入了鲜明的主观色彩,正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天人合一”、“神与物游”,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经典概括。而当人们通过阅读去感悟别人的语情信息时,又不可避免地带进听读者的主观情绪,自然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一千种语言,就会有一千种想法,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奇观。因而,就此意义上说,语情理解离开了语言接受主体的神会和感悟,也是不可能理解到位的。
  有人说: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在文学家的笔端,有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大千世界中,人是极其情意化的精灵,人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直接关照诉诸于语言的载体,必然会带上极具情意化的色彩。但是,情感永远大于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感情”不是作家写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读者心灵感悟出来的。而这种语情感悟则直接源于语言接受者用心灵拥抱语言时所产生的思维和情感的震颤。这种震颤看来虽然难以靠阅读者的主观意识去准确的定位和调控,但它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灵悟等综合作用的集成,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语性,是一种近乎“跟着感觉走”的心理沟通与语情禅语。
  语情传递语情信息时,还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信息输出效应。鲁迅《秋夜》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作者为什么不说成“都是枣树”呢?原因就在于这两种说法所产生的语境信息是大不相同的。“都是枣树”只是传递了树的种类信息,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说法则无疑产生了一种单调、枯燥、孤独、冷落的语境情感。
  所以说,语情是一种境界。对于这种境界的理解,任何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因为,这种理性分析虽然可以使人处于高度有意识注意之中,这时,他们的思维也许是精确地、严谨的、规范的、但绝不是自由的、遐想的和通感般的妙语,所以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一种自然的语情感悟的灵气与天机。而语情感悟恰恰在“悟”字上着力,强调一种灵性。因为在阅读思维中,有意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感悟更是一块无垠的绿洲。天机灵气似乎不期而至,妙语佳思仿佛灵山飞来,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以上说了那么多语情感悟,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中语情感悟和情景化的质量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彻底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轻读重讲的弊端,真正遵循语文教学的自然规律,请“读”出山。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要掌握诵读的重要作用。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丰厚的的背景优势,如情感优势、形象思维优势、美育优势、个性培养优势、文以载道优势、兴趣培养优势、思维品格优势、非智力培养优势、激励优势等等,诵读指导得体,领悟启迪有法,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迷狂”状态,即我们常说的语情感悟的最佳境界,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和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旨?语文能力中,语感感悟,是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内核,而这些感悟能力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阅读才能完成。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真正理解感悟就是使学生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通过指导和强化阅读,尝试做点启迪禅语的思索与探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语文教学,或许就有可能出现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65-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发展和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在这一背景下,有感于游戏精神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等所蕴含教育理念的契合,基于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探究,从现实实践的角度考察了游戏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以求能从鲜活实际的现实中发现问题,找到一条从现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子,从而在提高小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67-01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挖掘教材中内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除文学作品阅读欣赏内容外,还安排了实用技能训练内容,如应用写作、口才训练等。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同时还不忽视应用写作和口才表达技能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学院的学科。本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独立学院的独特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子女。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招生对象以城乡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中很大多数生源来自农村初中毕业生,而这其中就有不少学生为留守子女。文章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留守贫困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讲解应对的措施等。  【关键词】职业学校 留守贫困生 应对措施  【基金项目】本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74-01  自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其应用已日益普及。特别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多媒体通过先进的视听技术所创造的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显示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吸引力,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第二个春天,也越来越得到青少年学生欢迎和认可。充分利用会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