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修勺:日行三千步日译三千字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翻译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毕修勺先生,辛劳一生,多灾多难,竟然活到九十高龄。打听毕老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克鲁兄告诉我:豁达乐观,淡泊名利;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日行三千步,日译三千字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毕修勺先生心怀宏愿,而且信仰坚定、虔诚,绝不会出于利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由于喜爱左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赞赏左拉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他决心要把左拉的作品,全部介绍到中国来,以此来拯救中国,并改造中国人民,从此,他生活中的所有快乐,都在左拉文学作品的翻译上。他在工作时,真是废寝忘食、如痴如醉。据毕老先生的爱妻蔡玉燕女士的回忆,先生在工作时从不和人说话,只是读写,停笔思考时就瞪着眼睛,旁若无人。有一位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他,他居然只顾自己的工作,招呼也不打,气得那位朋友拂袖而去。左拉笔下的法国工人的痛苦和他年轻时十分相似,他的心和左拉的心是相通的。他曾写道:“一次我偶然得到一本左拉的名著,我一口气读完,边读边流泪……并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左拉的全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先生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从1926年初回国时,带回来唯一的财富就是60卷的左拉作品。
  把异族的语言文字翻成中文,还要用汉语的声音形式表达法文的优美、隽永,这是何等的困难。许多翻译家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翻译事业,如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傅雷译巴尔扎克,汝龙译契诃夫。毕修勺先生深知翻译的艰难,于是立志一定要像左拉那样“日行三千步,日译三千字”。“日行三千步”,是为了让生命健康地延续,有健康就有力量,这仅仅是活着的手段,“日译三千字”才是目的。苍天不负苦心人,回国后不久,毕先生就翻译出版了《左拉短篇小说集》和《实验小说论》,其中《左拉短篇小说集》的封面由丰子恺设计。这两本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左拉著作了,而且富有信、达、雅的毕氏风格。
  饱经风霜后焕发了青春
  抗日战争胜利后,凭着毕老在国共两党之间的良好人脉(在共产党方面有周恩来、何长工;国民党方面有陈诚、李石曾、吴稚晖),谋得高职,易如反掌,但毕老对左拉还是痴情不改,面对种种诱惑,如请他出任上海市市长顾问,他都毅然决然地辞谢了。要知道头上有顶乌纱,什么房子,车子、票子自会涌来!但他被“左拉”迷了心窍,1946年至1953年他全身心地扑在左拉的翻译上,世界书局出版了他翻译的六部左拉作品,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他译的左拉巨著。同时他又一气呵成,译了《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计有十多部四百万字。此时他沉浸在事业有成的快乐中,这段日子是他生活中诸事顺利,照这样的进度再用十年,就可以把左拉的作品全部翻完。
  但毕老先生毕竟是一位不谙世事变化的书生,他怎能料得到曾任抗战时改组后的《扫荡报》总编、对无政府主义的向往都是一种罪孽,更没想到在1954年的“肃反”中,被关到炼狱中,但终因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在“不予起诉”的“恩赐”下被释放。章伯钧先生请他吃饭,因章十分赞赏他的才能,请他出任《光明日报》的主编,他谢绝了。章伯钧是右派头子,按照当时的逻辑,毕修勺先生也是个右派,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又被打倒在地,进了牢狱。在错案造成的艰苦岁月里,毕老先生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迂”,形成了一种率直、顽强的人格,令人敬佩。当警察把他从家中带走时,他居然请求带几本法文版的左拉作品进牢狱。在一阵狂笑和讥讽中,他,一个钟情于左拉的翻译家,和左拉断了关系,直到1979年获平反,整整过了25年,他才获得翻译自由。
  埋藏心底的理想重见天日,可以翻译左拉作品了,而此时的他,却已年逾古稀,垂垂老矣。不论写作还是看书,他都需要借助老花眼镜去辨别那细小弯曲如爬虫般的法国字母,用他苍老而颤抖的手,承担起了理想的重量。那时的左拉作品已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毕老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人们的语言习惯正以他难以跟上的步伐一天天发生着改变。“毕译左拉”的独特风格难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他却仍然坚持着忠于原著的翻译习惯。他说:“我相信无政府主义前辈说过的一句话,人活着是为了奉献,我已经80多岁的人了,名利两字早就看淡,只是耕耘,不问收获。即使没有收获,我在耕耘的过程中已享受了乐趣,健康和人生。可惜的是读者,看不到这么好的书……”毕老始终遵照左拉的教导:“我只不过是有一个信仰,一个力量,这就是工作。”他重的是责任,淡的是名利,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奉献精神支撑着他。就这样,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又翻好了左拉的长篇小说《巴斯医生》、《生之快乐》等近千万字。
  坦荡豁达地面对人生
  毕老身上这种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使他度过了牢狱中的种种磨难,特别是精神的折磨,但他却始终昂起高傲的头,坦荡豁达地面对着人生,特别是坚持乐观,坚定理想,表现为一个可敬可爱、有时执拗得不可理喻的老头。据克鲁兄说,上海市委有位统战干部,因基层阻扰,不能按时完成毕老先生右派脱帽工作的任务而感到为难。原来,当时基层为毕老右派脱帽时,硬是要他在一份写好的“认罪书”上(脱帽申请书)签上自己的名字。但毕老始终认定他是个爱国爱民的,从来都是赞同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并和许多共产党人都是朋友,怎么会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既然他没有错,为什么要签字承认自己是罪人呢?最后那位干部只好找到毕克鲁商量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由儿子代他签名,既让毕老脱帽,又弥补了工作中的不足。在“肃反”中,单凭他抗战时任国民党《扫荡报》总编,是个所谓的国民党的文职中将,就可以判他死刑,但他得信后仍然能呼呼大睡。克鲁曾问过老父亲,在他明知死亡来临时,真的不怕吗?没想到,毕老在认真地想了一下,是这样回答的:“我抗战时被日本炸弹炸过,被救回来,现在已多活了20多年,多了你这个儿子,人总是要死的,人既然要死,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有作为。人死时,总有痛苦,如生恶病,这痛苦的时间很长,而且连累家人。倒不如枪毙,虽痛苦恐怖,但时间很短,如这样死去,有什么不好!”克鲁兄甚是惊讶诧异地看着他的老父亲,他当时是无知年少,几十年后才理解老父亲这番话的深意。对于错案坐牢、劳改,毕老更是看作减肥、戒烟、锻炼身体的机会,90岁生日时他还戏言:“亏得这样劳动减肥,我才能这么健康。”
  毕老出身贫寒,小学未毕业,17岁就赴法勤工俭学,并成为一代翻译家,可见,他是富有天赋的。据克鲁兄的回忆,1921年当萧三、陈延年和他在一起讨论如何翻译《国际歌》中的第三句“火山口下熔岩正呼呼作响”,感到为难,火山下的熔岩比喻什么?又如何会呼呼作响?最后毕修勺先生说这呼呼作响,比喻的不是肺都气炸么?于是就译成“满腔热血已经沸腾”。俩人一起击掌赞同,第二年,这句译词被陈独秀誉为“神来之笔”,这是毕老先生翻译的天赋,以致形成了独特的毕氏风格。他的信仰始终坚定,以致能面对人生的挫折苦难,活到高寿。这种信仰和精神的力量,不仅使毕老完成了二千多万字的翻译,而且也使他像马寅初、梁漱溟这些当代的知识分子的楷模先哲一般寿高健康。仁者寿,诚哉斯言!
其他文献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进了复旦大学。  此刻我正在研究中共早期的党史。我中学的同学C君是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复旦外文系当老师,他得知我的兴趣爱好,故作神秘地对我讲:“黄平你知道吗?”我略一思索回答:“听说过,广州起义的参加者。”“岂止是参加者,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C君说:“此人就在复旦外文系,我父亲的世交,我的前辈。”我深感兴趣,请求C君替我安排能见上黄平一面。  1980年初秋的一个上
【摘 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微课模式,可以把抽象的物理实验过程清晰的展示出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微课来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物理;微课;教学;现象  【中图分类号】 G63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微课这一新型的
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更显得生机勃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因此,我校始终把德育做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近年来学校领导致力于创新德育思路,构建德育体系,探索德育方法,营造德育环境,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形成管理有序,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德育工作格局,俗话说:教育大计,德育为首。学校德育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落实人人都是德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是全民性的基础教育,是每位小学生的必修课 ,它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推动小学美术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显得极其重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结合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我国农村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即加强创造性美术教育和生态道德美术教育,以期推动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 小学 美术教育 发展对策 思考  【中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列举了挡土墙墙背碾压堆石体抗剪强度指标试验方法,并应用于工程实测。为挡土墙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设计参数,也为类似工程进行墙背碾压堆石体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