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只问三件事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乎完美的斯坦福,我学到最宝贵的一课是:“不完美是OK的!”
  我们那届的358位同学,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产业。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在进斯坦福之前,都习惯做佼佼者。这样的名声,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期许,让他们成为无可救药的完美主义者。
  而完美主义,是他们在斯坦福的痛苦来源。
  在顶尖的组织,保持完美的确很难。
  以《从A到A+》作者柯林斯所教的“创业”课程为例,他规定上课前要读的案例、讲义、教科书章节,每次都有一百多页。其它课程的要求也一样严厉。如果你在学期中还到处与企业面谈找工作,真的很难彻底地准备每一堂课。在斯坦福,上课前没读过案例是最大的罪过。犯罪人的特征是低着头坐在教室角落,把桌上的名牌压低,希望老师不要点他们发言。这对一辈子抬头挺胸的精英,谈何容易?
  毕竟,什么是“完美”呢?我看到某些“完美”的同学,为了继续维持人生中第一名的纪录,认真地准备老师要求的每一份讲义,因此错过了星期三下午和同学喝啤酒交友的时间。他们最后的确得了第一名,毕业时上台领奖状。但他们在台上看起来好苍白,因为这两年中他们没有好好享受过加州阳光。
  至于“自暴自弃”的我们,生存的方法是设定优先级。
  如果我已经知道没办法读完五篇讲义,那么我选择精读最重要的案例,其它四篇浏览一下就好。第一次这样做,当然有很强的失落感,觉得自己堕落了。慢慢地,我试图从这样不完美的模式中,学到最多的东西。
  完美主义者的人生态度,是全有或全无。他不能忍受拥有的东西有任何瑕疵。然而,当我毕业,进入业界,开始带人,承担责任,我发现:真实的企业是不容许领导者抱着全有或全无的洁癖的。真正好的领导人,在股东权益和良心道德的底线前,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放下身段,耐心地协调和妥协。他的成绩也许不像完美主义者那样容易被媒体注意,但他的成果却一点一滴被员工和股东感激。
  经过了这些年不断追求完美的经历,到头来,我才发现当完美主义者是容易的,而在不完美的状态下奋斗才是美的。因为每天都是一局新棋,他必须瞻前顾后,亦步亦趋。
  聪明人最大的毛病,是嫌弃比他笨的人。完美主义者的另一项缺点,是他要求身旁每一个人也要完美。
  我当老板时,只问三件事:员工去做了吗?他们的方法对吗?他们尽力了吗?只要三个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会闭嘴,拍拍员工肩膀。如果这样做了,还是失败,就不要苛求员工,否则就犯了完美主义者的毛病。
  那些有天才老板的公司,员工的士气是最低的!因为不管员工再怎么努力,换来的还是老板的批评。最后老板事必躬亲,自己累死,也害了整个公司。
  太过和不及之间,我们常是太过。
  我们的问题是不管对人对己,都太努力,太认真,太要求完美!
  斯坦福毕业十年,我仍摆脱不了这个魔咒。但我时时提醒自己:Relax,你已经毕业了,没有人再在乎你的名次。你可以失败,可以搞砸,可以给自己和别人一点空间。你可以,偶尔做最后一名!
  
  编 辑 陈 玮
  E-mail:chw@caistv.com
其他文献
为给酸奶生产的菌种筛选奠定研究基础,本文对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按GB 4789.35—2016中的方法分离酸奶中的乳酸菌,采用表型特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
回首过去近百年的营销发展历程,每当新技术、新媒体出现,就会出现新的营销理论和体系:印刷技术诞生后纸媒成为大众媒体,第一次让一对多的传播成为可能;通信技术和广电媒体的发展,让传统营销发展到巅峰;随后而来的技术发展,使CRM真正可行,实现了营销人员一对一沟通的梦想。那么,随着当前数字技术、移动化的快速发展,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正如美国第21任国防部长Donald Rumsfeld所说,“有很多事情
惊魂120小时     用“亲者痛、仇者快”来形容39岁的中国首富黄光裕,在这个多事之秋的处境,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2008年11月18日,曾担任北京某都市报经济部主任的家电记者,突然接到了一条神秘短信:“消息绝对可靠,国美老板黄光裕和财务总监周亚飞,已于周一(11月17日)夜里被有关部门带走,至今无下落。黄的老婆杜鹃和一主要财务人员已经潜逃。”    次日,这一消息被散发到了各大论坛、网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