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身体锻炼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为载体,健身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学过程,符合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安排和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也随之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复杂多样性。
一、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因素
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意味着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需设计与选择的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单元教学,起始性教学与后几项教学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比如,通过多种跑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教学起始的目标和应解决的教学问题是学生了解何谓有氧耐力,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何作用,哪些练习对体验与发展有氧耐力最有效,如何学会这些联系。随着学生认知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也随之提高。应使学生理解有氧耐力练习的特点,了解它对改善、提高人的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机能及情感意志品质的作用,这样,学生会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氧耐力的练习,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教学方式方法则应着力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增强不畏困难的信心上,并以坚持不懈参与有氧健身跑练习者呼吸与心血管功能强健的实例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达到提高和保持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的目标。教师则应根据耐久跑的不同形式、特点的分析比较,及其各自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练习,知识、技能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结构的促进作用,知识与技能迁移规律,学生的主观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设计或选择相应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说明,教学目标的分析是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条件。
二、 学生的主体状态是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的重要条件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最大特征。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是学习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的起始状态,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身体与心理发展水平及其与同伴间合作互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学生体育学习初始状态决定这教学的起点、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必须从起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式方法,无视或缺乏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初始状态,那么所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败。
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一是采取与学生兴趣浓、偏爱的运动项目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生兴趣低、不爱好的运动项目,对其加以改造,降低技术难度,简化规则,使之教材化、游戏化的诱导性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化,情景的改变,学生的“初始状态”与“最近发展区”也是在变化的。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 教师自身特征也是制约有效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或选择的重要条件
教师自身特征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制定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体育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监督、实施教学方式方法的主体,一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一致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对布卢姆教学思想理解较深的老师,便会采用“掌握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中会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上的差异性,对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知识经验也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根据各种具体教学的适宜环境及学生的需求,设计或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如擅长球类运动教学的老师,便会常安排学习球类内容,采用游戏性与合作性教学方式方法,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协调配合。教师若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领会较深的话便会挖掘教材内涵,探究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几个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采用“主题体验性”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体验运动乐趣,深化技能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变换形式及技能的重新组合,享受创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时,不仅应重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起始状态,教师还应该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在设计与选择有效教学方式方法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谢正义.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滦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身体锻炼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为载体,健身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学过程,符合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安排和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也随之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复杂多样性。
一、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因素
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意味着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需设计与选择的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单元教学,起始性教学与后几项教学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比如,通过多种跑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教学起始的目标和应解决的教学问题是学生了解何谓有氧耐力,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何作用,哪些练习对体验与发展有氧耐力最有效,如何学会这些联系。随着学生认知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也随之提高。应使学生理解有氧耐力练习的特点,了解它对改善、提高人的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机能及情感意志品质的作用,这样,学生会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氧耐力的练习,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教学方式方法则应着力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增强不畏困难的信心上,并以坚持不懈参与有氧健身跑练习者呼吸与心血管功能强健的实例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达到提高和保持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的目标。教师则应根据耐久跑的不同形式、特点的分析比较,及其各自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练习,知识、技能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结构的促进作用,知识与技能迁移规律,学生的主观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设计或选择相应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说明,教学目标的分析是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条件。
二、 学生的主体状态是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的重要条件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最大特征。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是学习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的起始状态,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身体与心理发展水平及其与同伴间合作互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学生体育学习初始状态决定这教学的起点、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必须从起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式方法,无视或缺乏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初始状态,那么所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败。
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一是采取与学生兴趣浓、偏爱的运动项目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生兴趣低、不爱好的运动项目,对其加以改造,降低技术难度,简化规则,使之教材化、游戏化的诱导性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化,情景的改变,学生的“初始状态”与“最近发展区”也是在变化的。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 教师自身特征也是制约有效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或选择的重要条件
教师自身特征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制定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体育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监督、实施教学方式方法的主体,一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一致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对布卢姆教学思想理解较深的老师,便会采用“掌握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中会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上的差异性,对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知识经验也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根据各种具体教学的适宜环境及学生的需求,设计或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如擅长球类运动教学的老师,便会常安排学习球类内容,采用游戏性与合作性教学方式方法,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协调配合。教师若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领会较深的话便会挖掘教材内涵,探究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几个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采用“主题体验性”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体验运动乐趣,深化技能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变换形式及技能的重新组合,享受创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时,不仅应重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起始状态,教师还应该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在设计与选择有效教学方式方法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谢正义.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滦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