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精确估算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为制定合理的减排措施提供数据,在江苏省苏州市进行了5年田间定位试验,设计水稻-休闲(T1)、水稻-黑麦草(T2)、水稻-紫云英(T3)、水稻-小麦(T4)和水稻-油菜(T5)等5种种植制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制度下稻田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制度对稻季、非稻季以及周年的CH4和N2O排放以及总增温潜势均有极显著影响;周年CH4总排放量表现为T3(294.97 kg/hm2)>T1(151.04 kg/hm2)>T5(123.89 kg/hm2)>T4(119.33 kg/hm2)>T2(111.92 kg/hm2);周年N2O排放总量表现为T5(3.26 kg/hm2)>T4(2.56 kg/hm2)>T2(2.33 kg/hm2)>T3(2.26kg/hm2)>T1(1.42 kg/hm2);不同种植制度处理周年排放的CH4和N2O所产生的总增温潜势以T3(8 857 kg/hm2)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见,采用水稻-紫云英种植制度会明显增加长江下游稻田甲烷排放和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