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来源 :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几百万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患者,IBD主要包括两种临床类型:(1)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2)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主要影响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IB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IBD存在多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环境诱导、肠道的免疫机制、肠道菌群、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药物、妊娠、应激等.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启动基因易感个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IBD发生,最主要的观测证据如下:(1)IBD的肠损害主要发生在细菌计数最高的部位;(2)大便分流与CD患者的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未进行大便分流的患者复发率远高于大便分流患者;(3)基因易感性的UC患者在行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后肠道细菌在回肠袋大量定植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蛋白饵剂中对南亚实蝇和瓜实蝇有强烈触角电位反应的7种挥发性成分(乙酸辛酯、乙酸苯乙酯、辛酸乙酯、苯乙腈、苯乙醇、3-甲基-1-丁醇和苯甲醛)为添加剂,通过不同浓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抗血管生成药物重组人内皮抑素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就内皮抑素的作用机制及疗效进行相关的叙述.
蜕皮激素受体EcR是节肢动物门中发现的一种核受体,作为蜕皮激素的一个受体行使其功能,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克隆得到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目的:探寻口腔正畸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提出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为例.方法:从我院2017年口腔科治疗的口腔正畸患者120例,采取双盲筛选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
目的:评价维持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奥氮平治疗的效果.方法:将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氯氮平治疗,观察组使用奥氮平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