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德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深化。贵州兴义一中把养成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养成教育及三生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编号2018B2016)”专门对此作了探索和研究。
  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开发主体来看,德育课程可分为国家德育课程、地方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国家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地方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是国家德育课程的重要补充。
  地方养成德育课程和校本养成德育课程的开发需注重地域性、独特性、传统性、文化性和特色性。以我校为例:一是以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二是以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根基;三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德育特色教材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新引擎”。
  校本德育课程评价体系探研
  一是评价体系多元化。依据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实践活动、文明礼仪等综合素养指标,采用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检查性评价。
  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由课程内容评价和德育结果评价的单项指标评价转向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家委会、学生、社区等多主体评价,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三是评价内容及指标具体化。评价内容和指标要按照课程内容、课纲目标,结合德育核心素养指标具体落实,围绕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设置可操作的指标内容。
  四是评价方式综合化。如学生自评和互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评价、调查问卷、座谈、抽查、网络监测等。其中,网络监测是目前一种快速、有效、规范的评价方式。
  五是评价机制可行性。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建立公平、有序的评价原则,规范评价的原则和流程,包括学生提交实证材料、班级收集整理、学校整理录入等环节。
  六是评价原则多样化。如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則。
  养成德育课程发展监控体系架构
  养成德育课程的建设发展,需要一套完善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课程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运行。课程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内容和执行上要做到精细化。即德育体系化、体系课程化、课程活动化、活动规范化,运转过程中做到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德育队伍保障。
  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建设需要建设激励机制、控制机制、预警机制和增减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突出德育时代性。探索德育教育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不会一帆风顺,不适合的就要减去,增补一些新的德育内容,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程发展诊断性评价是德育养成教育成败的关键。课程发展诊断性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包括阶段性评价、周期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和可持续性评价,要依据习惯养成需要的情况来进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要用好习惯来代替坏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工作。
  (作者单位:贵州兴义一中)
  责任编辑:李香玉
其他文献
选用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和传统品种辽粳294为试材,比较氮肥对两品种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高时,沈农265氮素农学效率、生理效率等指标高于辽粳294,氮
<正>绿地系统规划指标规划期末,宁晋县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以期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绿网和城郊生态基底
2014年1月20日,栗战书到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看望慰问干部职工,并对全国保密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致以新春祝福。在与国家保密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同志座谈时,栗战
理论界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研究;二是对国外学者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研究;三是对马恩经典著作中的社会发展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个重量级应用是微博的话,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个重量级应用则非微信莫属了。微信在2011年年初推出后,用户数呈飞速增长趋势,短短两年多时间内便突
学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 我国现行的冲突法立法分散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涉外经济合同法》、《继承法》、《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民法通则》等法律当中,特别是《民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