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年后,你还会继续服务电信么?”
在公司组织的培训上通过游戏的方式询问这样的问题,即便是在一家创业公司,都会显得有点太过犀利,何况还是在大国企中国电信。
发出这个问题的是中国电信旗下电信学院的一个7人小团队,专门服务于集团内部互联网人才培养,电信学院的常务副院长称他们为“尖刀连”。2014年12月5日举办的中国电信“i创”黑马大赛总决赛路演是一次重要节点,是对一年多来内部创新创业的一次检验。脱颖而出的项目全部上线,有部分公司化并寻求风险投资,还有部分得到了所在单位的支持。当然,内部创新是一项长期任务,它的价值也将持续发酵。
今天的运营商体系与互联网公司仍有一墙之隔,它们希望捅破这层墙纸,与互联网公司有相同的战斗力。也正因此,它们寄望于使创新驱动力从内部而生。但是在主营业务38万员工、岗位制度鲜明的中国电信,想要依靠内部创业激发员工的创造力,甚至为电信转型提供动力,仍然是一件相当有挑战性的事情。尖刀连的故事投射出了国企运营商的真正处境:对创新的需求越强烈,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挑战,动力与挑战永远相伴而行。
动力
之所以提出“3年后还会服务电信么”这个问题,主要目的是了解年轻员工对组织的信心,得到的反馈也在意料之中:将近十分之一的员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也许在创业公司里面,这不算什么,但是在国企,这是一个值得警觉的数字。
早在10年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答案,中国电信员工极少听到有同事离职的消息,那时能进入运营商是很难得的荣耀,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而现在的电信员工会认为,到BAT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电信学院全称是中国电信学院,负责整个集团的培训工作,而培训就涉及到集团的各个部门,以及各省市的分公司。2012年中国电信开始在国有企业中尝试混合所有制,设立创新孵化机制,并成立投资公司,以员工控股、电信参股的方式运作创业项目。
尖刀连由中国电信学院创新人才发展项目组总监谭雄鹰领衔,她是个干练的女队长,与团队完成的项目曾经获得在企业培训领域颇具分量的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最佳实践提名奖。这个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不同的背景和专业:作为项目经理的王益忠原本在苏州本地网负责经营分析,来自江苏电信南通本地网的吴味波是中国电信的第一代大客户经理,年轻的王新锋曾在电信下属的一家设计院任职,校招进入学院的李立丹拥有心理学背景,期间还有分别来自浙江和上海公司的袁昱、张梦之助阵。
以团队的形式去助推内部孵化是一项有些另类的任务。尽管他们仍然是国企员工,但是由于涉及到创新与创业,会频繁接触到外部互联网公司,经过短时间磨合之后,他们已经像创业公司产品项目组一样,工作效率极高,也经常拍桌子讨论观点,他们的分管领导经常参与到讨论当中,为了获得大老板的持续支持,他们甚至在一年的时间里向大老板汇报了7 次。
谭雄鹰曾经带领团队与BAT的HR去做交流,这些企业对中国电信的拜访表示欢迎。实际上,中国很多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曾与中国电信联系紧密:马云当年所做的“中国黄页”属于电信旗下的“号码百事通”;丁磊曾是中国电信的工程师,后来促成了易信的合作;马化腾在创办腾讯之前,曾在中国电信的供应商公司做开发。在当时,运营商体系的身份让他们与互联网接触得比其他人更早。
这几年,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向所有员工贯彻的思想是,电信正在向互联网转型。走遍这些大企业和创新工场等孵化器之后,尖刀连开始坚信一点:转型唯一的解药就是创新,在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型央企进行内部创新,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因为互联网公司行事的最大特点便是创新,央企内的员工需要接触外部的新思维。但问题是,电信体系建立的执行力与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有时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概念,执行力越强,创新力却很可能越弱。
电信学院在2013年做了大量人才的培训工作,并和电信集团负责互联网业务的创新部在2013年底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电信学院成为创新部的HR consulter,帮助创新部开展内部人才培养,其中就包括内部创业人才。他们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迭代“Mini创业训练营”,鼓励内部创业,也就是发掘到有激情、能力和特长的人才。
38万员工,有志于内部创业的到底能有多少个?没人能做出预估。
但并不是没有案例。他们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内部OA上发出了一则招募“广告”,而且这则广告设计蕴含了一些心思,没有空谈口号,而是以人为本,列出了两个有创新孵化经历的活生生的案例:
一位中国电信兰州分公司的员工,在当地离职孵化并创办了一家公司,2013年公司收入达到了3000万;另一位是福建分公司的员工,尽管孵化的项目最终没有成立公司,但回到当地后得到了重用——被原公司提拔为中层干部。
想要打动员工来报名就必须树立案例,这需要从孵化成与不成两方面考虑。与多数国企一样,中国电信也有论资排辈的历史,在这里只有管理类岗位才会获得更高的待遇,收入更高,也更受到尊重,专业性岗位的发展反而会有瓶颈。在这里,管理路线相当于“华山一条道”,为了走管理路线,很多人会被频繁调岗,就更加无法形成在专业上的积累。更多的人由于不甘于现在就看到若干年后的生活,希望闯一把。
发出广告的同时他们也设计了报名表,提出了一些有关创业的开放性问题。第一次招募,他们收到了700多份报名表,并且字斟句酌地审核每个问卷回复,回答字数较多、答案有个性的优先考虑——他们认为创业的驱动力强弱可以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接着他们筛选出300位招募者进行了电话访问,团队全员上阵,每位成员都打了超过30通电话。突击性的工作量之后,他们对电信内部员工的心态也更加了解:要挑选在体系里相对“不安分”的人。最终有80位入选员工参加了第一次孵化营。
应对挑战
这两年大公司提出内部孵化已经是一种常态。当然,每家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以中国电信为例,它的互联网业务拥有14个业务单元,包括号码百事通、天翼阅读、翼支付、易信等。在互联网化产品部门任职的员工会萌生做新产品的想法,但话说回来,他们本身已经在做很市场化的产品了。
要想在中国电信找到不安分的人才,电信集团下面的各地分公司值得好好去挖。这些人承担着很基层的业务,例如卖号码和CDMA手机、设计流量套餐、服务大客户等,但是员工基数极大,14个互联网业务板块员工总共只有将近5000名,而各地分公司员工已经超过了30万。
招募信息刚刚发出时,吴味波便开始给电信集团每个省市的分公司培训负责人打电话,推动当地的人才推荐。在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号召推荐,而是减少挑战。中国电信各地分公司有独立运营权,每家分公司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指标。一旦省公司开闸,让员工参加孵化后,员工真的离职创业怎么办?这对省公司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甚至算是一种损失。
而且培训是由所属单位付费赞助或者员工自费,1800元的费用再加上来往的路费和住宿,费用并不低。
吴味波在电信基层待了超过10年,她很了解分公司领导的心态,她向他们解释说:当地人才被培训之后,还可以回来用一些更创新的思路去做原来的事情,为省公司提升效益。
幸运的是,尖刀连突破了这个难关。各个省市的反馈其实并不差,较远地区的甘肃、宁夏、新疆,以及东南沿海的江苏、广东、福建等省市都很支持。
在王新锋看来,700多人报名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这要归功于中国电信创新部的支持:在吴味波给各省市分公司打电话打消他们顾虑的同时,在整个电信集团战略上相当重要的创新部也在向每个省市分公司下达直接的宣传。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培养出人才。
尖刀连希望呈现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2014年初他们与一位名为郑卫兵的自荐者进行了几次沟通,认为他头脑灵活,经历丰富,很有创新的潜质,可是培训通知下达后,其所在单位说他是劳务公司的派遣员工,并不是电信的直属员工,不同意他参加。但创新部和尖刀连仍然努力将他招募了进来,他们认为人才不应该有身份的限制。后来郑卫兵的项目“智能通讯录”在两个大型路演比赛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名次。
只选拔有意创业的员工还不够,他们还组建了一个人才库,把拥有各种技能的人才汇聚到一起,让他们自己擦出火花,这样才有希望将产品做出来,否则很容易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为此,活动现场竖起了一个招募墙,贴着很多人的商业计划。他们希望营造的是有相同意愿的人抱团的感觉。
到后来,这个人才库聚集了3000位人才,参与培训的共500人,出现了25个创新项目。
究竟运营商体系的内部孵化会涌现出怎样的产品?所有人都很好奇。
这其中,不少产品都带有强烈的运营商风格。有一类产品叫“流量辅导软件”,最普遍的应用场景是在运营商门店里,店员向还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介绍时使用。这类项目在某些省市已经有很高的占有率。
“流量大爆炸”是一个来自安徽的流量管理项目,团队成员年龄平均为25岁。他们称,由于可以提取到运营商的计费级数据,他们的流量计算数据最为准确,而且自认为将会超越中国电信自己的流量交易平台“流量宝”。
其中也有很市场化的移动端产品。“腔调”,一款基于方言的社交软件,是天翼阅读旗下一位产品经理的项目。他的灵感来自杭州的一档广播节目,每期会邀请来自不同省份的听众说同一句话。
价值
2014年12月5日,决赛如期进行。在广州孵化的排队云服务“易排排”获得了总决赛冠军,创始人因此受到所在公司老大的接见,正在忙着融资。“流量大爆炸”和“腔调”取得了亚军。
比赛刚刚结束,王益忠就给天翼阅读的负责人发了微信恭贺,王新锋则在电信内部的CEO群里展示了他们获奖的信息,他们希望趁热打铁,帮“腔调”争取到来自上级的更多支持。一个好消息是,“腔调”成为一个在电信内部独立发展的创业团队,中国电信几乎是首次允许一个团队在内部公开招聘人才。“流量大爆炸”也拿到了更多的公司经费支持。
中国电信的孵化制度是这样的: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基地进行孵化的同时会获得10万元资助,6个月之后进行评审,优秀项目将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并得到天翼创投的投资,但独立公司的财务仍要挂靠在电信下面,受到中国电信的监管。
对这些身在各地的创业团队来说,运营商体制有两个优势:其一是来自运营商的各种数据——这些数量级巨大的数据是很宝贵的资源,尤其对于“流量大爆炸”这样的团队来说,提取数据并进行一些利用将成为一项主要竞争力;其二是地推能力,也就是借助电信在全国各地的门店和地推人员来做产品推广。
但这些牛人是否愿意待在运营商体系里孵化?王益忠说,这要看电信是否能在短期之内改变文化氛围,向一家真正拥抱创新的互联网公司去看齐。如果没有这样的氛围,与在外部独立创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这些电信的“创业者”是否会像外部创业者那样野蛮生存,也要打一个问号。近期运营商圈子最大的变革是“铁塔公司”(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铁塔公司将以第三方身份为几大运营商建设基站,由于面向承包商与运营商都是甲方身份,而且待遇不俗,很多运营商员工跳槽去了铁塔公司,甚至有一位正在孵化产品的员工直接投奔了铁塔公司。
这是中国电信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召集创新人才。回忆过程的时候,尖刀连团队成员发现,大家几乎是在被内部创业者的创新和激情推着向前走。接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尝试了一项此前没人完成过的任务,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解决问题。
但是,当被问到,究竟孵化的是创业者,还是一群有产品潜质的产品经理,或者只是一些可以被激发出激情的员工时,这个团队意见并不统一。吴味波认为,重点在于启发出电信员工的创新性,她相信很多人仍然会回到各地分公司继续任职;王新锋稍显激进,他认为目前的环境很支持创业,不妨放手一搏;王益忠处于中立,他认为未来很难预测,创业与在大公司打工不同,毕竟是风险很大的事情,他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在筹备总决赛前夕,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参加了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又一次提到了电信的转型。
如果与整个中国电信的转型结合起来,这次轰轰烈烈的孵化能否形成蝴蝶效应?被激发出创业热情的电信员工会走多远?究竟会对运营商产生怎样的影响?甚至,中国电信是否会以运营商的身份孵化出一家成功上市的创业公司?
他们也在期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