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年轻女孩,大学毕业到公司上班后,一边存钱投资基金,一边硬挤出26000元请朋友从法国买一只LV包。
为此,少数资历较深、薪水较高的同事私下讨论:“现在的年轻人果然不一样喽!”
坦白说,她不偷不抢不负债,买个梦想已久的名牌包,算是给自己辛苦工作一年的回馈,这并没有错。只因她买的是高档精品,而非实用的民生必需品,而且就她的经济条件,这样的举动会造成不小的压力,才会引起大家的议论。
所以,在能力范围内,买名牌并不是罪恶,不过,若能聪明消费,买到便宜又耐用的名牌,那就会更划算了。尤其近几年竞争激烈,新品牌纷纷崛起,老品牌没有退缩的理由,于是,行销战打得愈来愈火热,部分费用自然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那么,品牌的高价位到底是如何制定的呢?到底有多大的利润?而作为消费者,怎样买才更合算呢?
平均来说,这些商品原料与其他营运成本的总费用,约是终端售价的二至三成。举例来说,一套售价10000元的洋装,工厂出货成本价只有2000元。那么剩下的8000元跑哪儿去了?正是制造业者(工厂)和零售商(如店面、百货公司)的获利来源。所以,如果一项名牌商品打8折,表示制造业者和零售商都还有赚,只是少赚一些。如果打到6折,表示双方已经协调好各让一步,才能各有赚头;如果下杀到3折,通常是双方为了提高仓库运用率,或是想赚些现金进来,才会不惜成本出清。
因此,如果看到喜欢的名牌打到5~6折,别怀疑,正是下手好时机,就当做让厂商赚点便当和饮料钱;若是3折,通常是针对过季零码商品清仓,只能碰碰运气,才能挑到好货。至于怎样才称得上划算,倒真的有一套“划算公式”:折扣后售价÷1000≤预期使用年限,便值得买进。
例如一双红色克拉克皮鞋原价5600元,零码特惠价2500元,相当于4.4折,有点心动。套用这个“划算公式”:2500÷1000=2.5,且依克拉克消费者的口碑,这双鞋子至少可以穿3年以上:2.5<3。那么,这双鞋子就值得买下。
但是,有些名牌长年最多只打8~9折,甚至也不在折扣店设柜,那该怎么办?此时该使用的,就是“吞口水理论”了。
所谓“吞口水”,指的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急着买,毕竟“想要≠需要”、“价格≠价值”。
第一次纯欣赏,吞吞口水,让头脑保持冷静,回家详细算算买来是否真的划算。第二次经过商店时,如果还是觉得喜欢,也请别行动,再次吞吞口水,比较一下市面上类似商品的 功能与价格,看看有无更好的选择。比较过后,如果还是真的很喜欢,且有需求,第三次有机会经过商店时(千万不要刻意经过),再仔细思考一下,再次吞吞口水、忍耐一下,等第四次再来决定。
选择第四次才决定的原因是,这时候理性已经逐渐恢复,也许经过一番内心挣扎,理性战胜感性,懂得对不适合的消费说“不”,干脆决定缩手;如果真的下决心要买,到第四次才付钱也不迟,因为说不定刚好杀出个折扣季,到时候优惠赠品一把抓,让你直呼过瘾。
谁说买名牌一定是爱慕虚荣?唯有懂得动脑计算名牌合理的买进价格,品质与优惠两边兼赚,才是真正消费高手。
为此,少数资历较深、薪水较高的同事私下讨论:“现在的年轻人果然不一样喽!”
坦白说,她不偷不抢不负债,买个梦想已久的名牌包,算是给自己辛苦工作一年的回馈,这并没有错。只因她买的是高档精品,而非实用的民生必需品,而且就她的经济条件,这样的举动会造成不小的压力,才会引起大家的议论。
所以,在能力范围内,买名牌并不是罪恶,不过,若能聪明消费,买到便宜又耐用的名牌,那就会更划算了。尤其近几年竞争激烈,新品牌纷纷崛起,老品牌没有退缩的理由,于是,行销战打得愈来愈火热,部分费用自然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那么,品牌的高价位到底是如何制定的呢?到底有多大的利润?而作为消费者,怎样买才更合算呢?
平均来说,这些商品原料与其他营运成本的总费用,约是终端售价的二至三成。举例来说,一套售价10000元的洋装,工厂出货成本价只有2000元。那么剩下的8000元跑哪儿去了?正是制造业者(工厂)和零售商(如店面、百货公司)的获利来源。所以,如果一项名牌商品打8折,表示制造业者和零售商都还有赚,只是少赚一些。如果打到6折,表示双方已经协调好各让一步,才能各有赚头;如果下杀到3折,通常是双方为了提高仓库运用率,或是想赚些现金进来,才会不惜成本出清。
因此,如果看到喜欢的名牌打到5~6折,别怀疑,正是下手好时机,就当做让厂商赚点便当和饮料钱;若是3折,通常是针对过季零码商品清仓,只能碰碰运气,才能挑到好货。至于怎样才称得上划算,倒真的有一套“划算公式”:折扣后售价÷1000≤预期使用年限,便值得买进。
例如一双红色克拉克皮鞋原价5600元,零码特惠价2500元,相当于4.4折,有点心动。套用这个“划算公式”:2500÷1000=2.5,且依克拉克消费者的口碑,这双鞋子至少可以穿3年以上:2.5<3。那么,这双鞋子就值得买下。
但是,有些名牌长年最多只打8~9折,甚至也不在折扣店设柜,那该怎么办?此时该使用的,就是“吞口水理论”了。
所谓“吞口水”,指的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急着买,毕竟“想要≠需要”、“价格≠价值”。
第一次纯欣赏,吞吞口水,让头脑保持冷静,回家详细算算买来是否真的划算。第二次经过商店时,如果还是觉得喜欢,也请别行动,再次吞吞口水,比较一下市面上类似商品的 功能与价格,看看有无更好的选择。比较过后,如果还是真的很喜欢,且有需求,第三次有机会经过商店时(千万不要刻意经过),再仔细思考一下,再次吞吞口水、忍耐一下,等第四次再来决定。
选择第四次才决定的原因是,这时候理性已经逐渐恢复,也许经过一番内心挣扎,理性战胜感性,懂得对不适合的消费说“不”,干脆决定缩手;如果真的下决心要买,到第四次才付钱也不迟,因为说不定刚好杀出个折扣季,到时候优惠赠品一把抓,让你直呼过瘾。
谁说买名牌一定是爱慕虚荣?唯有懂得动脑计算名牌合理的买进价格,品质与优惠两边兼赚,才是真正消费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