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汉语学习热潮的涌现,各国学习者与汉语教师都在寻找适应彼此的道路,本文以在华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调查问卷中对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分析,为韩国留学生与汉语教师提出建议。本文从教师汉语本体知识教学、部分文化讲解、实操课程安排及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讲述。
关键词:汉语教学;韩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今天“汉语热”潮流的推动下,汉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学生逐渐增加。由于中韩文化差异,韩国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交际障碍,为尽量避免或减轻其汉语学习厌倦感,防止文化休克现象,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意在提高韩国留学生汉语水平,加深其对中韩文化差异的认识,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汉语本体知识教学
教师利用汉语综合、汉语视听说等课程,夯实韩国留学生汉语基础。汉语基础不牢靠,是产生交际障碍的原因之一。为巩固基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首先,语音教学方面,教师示范正确读音,并通过教具演示、夸张发音、声调结合1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模仿、反复练习学会生词的发音,并及时对错误读音进行引导纠正。其次,汉字教学方面,教师要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可利用表意表音系统、字词联系等方法,在汉字网络系统中教学,培养学生的汉字自学能力。然后,词汇教学方面,教师以采用当今流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直接法、情景法等,方便理解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再辅以词汇的重现与定期复习,减少遗忘。最后,语法方面,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跟读、复述课文内容、角色扮演等形式,结合生词教学,从易到难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渐掌握语法规律。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通过中国文化课教学,让韩国留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了解中韩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流传到韩国,被其吸收借鉴,两者既相似又有差异,只有对两种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针对外国人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必不可少。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文化知识教学,如中国人的喜好、忌讳。初、中级在华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与中国人的交流逐渐频繁,因此这一阶段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教学,主要让留学生全局性地了解中国人的交际习惯,使其能与中国人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第二,交际行为背后的文化渊源教学,其教学对象主要为中、高级的在华韩国留学生。旨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交际行为后,通过其行为所隐藏的文化知识内涵的教学,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进而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在华韩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发生。
三、实践活动安排
学习策略中的实践环节不可或缺。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现场模拟等方式巩固学生课程内容。学生则充分利用文化知识于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如在腊八节前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留学生买办腊八粥及相关物品,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气氛的同时,增强其对中国传统腊八节的了解,又让其在购买过程中进行交际实践。中韩相似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时间大致相同,而节日的性质、活动、食品等方面同中有异,教师同样可借助节日的特殊氛围,让韩国学生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并发现与韩国节日不同的地方。
此外,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在遇到问题时,留学生相对于求助汉语教师,更倾向于询问身边的中国朋友。因此,汉语教师可安排汉语知识扎实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作为留学生的小老师,为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与交际圈子,让其在实践中逐渐掌握适用于中国的交际行为,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文化活动课程
韩国留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中国文化。功夫、书法、国画等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学校应开设文化体验课,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同时,从这些文化中提炼出与中国交际相关的知识。举一例子,“抱拳礼”“拱手礼”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相见礼,中国人拱手致意时,往往加以寒暄语,如“恭喜、恭喜”,“久仰、久仰”,“请多多关照”,“节日快乐”,“后会有期”等等。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功夫,对比西方的“握手礼”,可亲身感受文化差异。
五、学习方式
留学生要调整心态,积极适应中国文化。首先,学语言非一朝一夕可成,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前要正确认识汉语,并对中国有一定了解,避免因来华后对中国或汉语学习的期望与所想不符,发生失去兴趣甚至是厌恶情绪的情况。而且,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留学生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应遵守对方的社会行为准则,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其次,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韩国留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尽可能学好汉语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交际词汇、语法,并勇于实践,在课堂上或生活中都主动地多说汉语。因此,这就要求韩国留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不应只局限于韩国留学生群体,否则达不到其在汉语环境中学习的目的,失去来华学习汉语的意义。如刘珣老师所说,“这是课外活动范围以外,学生在中国社会里的日常交际活动,更不为一般的教学计划所注意,但恰恰是学生自然习得汉语、提高其交际能力的最好机会。”
最后,留学生应保持求真求实的态度,充分利用在中国交流学习的机会,疑惑的时候,多问问身边的老师或中国朋友,不耻下问;同时,留学生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在错误中学习总结,进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是双向的,对于在华韩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障碍问题,一方面,学生需要踏实学习,自我提升,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尽可能在课堂上、日常生活中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使他们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交际问题存在于每个人的交往过程中,更别说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而笔者作此调查研究就是为了给教师与韩国留学生提出拙见,减少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存在,更为避免交际障碍的出现。希望本文能帮助在华韩国留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1:233.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汉语教学;韩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今天“汉语热”潮流的推动下,汉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学生逐渐增加。由于中韩文化差异,韩国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交际障碍,为尽量避免或减轻其汉语学习厌倦感,防止文化休克现象,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意在提高韩国留学生汉语水平,加深其对中韩文化差异的认识,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汉语本体知识教学
教师利用汉语综合、汉语视听说等课程,夯实韩国留学生汉语基础。汉语基础不牢靠,是产生交际障碍的原因之一。为巩固基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首先,语音教学方面,教师示范正确读音,并通过教具演示、夸张发音、声调结合1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模仿、反复练习学会生词的发音,并及时对错误读音进行引导纠正。其次,汉字教学方面,教师要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可利用表意表音系统、字词联系等方法,在汉字网络系统中教学,培养学生的汉字自学能力。然后,词汇教学方面,教师以采用当今流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直接法、情景法等,方便理解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再辅以词汇的重现与定期复习,减少遗忘。最后,语法方面,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跟读、复述课文内容、角色扮演等形式,结合生词教学,从易到难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渐掌握语法规律。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通过中国文化课教学,让韩国留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了解中韩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流传到韩国,被其吸收借鉴,两者既相似又有差异,只有对两种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针对外国人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必不可少。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文化知识教学,如中国人的喜好、忌讳。初、中级在华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与中国人的交流逐渐频繁,因此这一阶段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教学,主要让留学生全局性地了解中国人的交际习惯,使其能与中国人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第二,交际行为背后的文化渊源教学,其教学对象主要为中、高级的在华韩国留学生。旨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交际行为后,通过其行为所隐藏的文化知识内涵的教学,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进而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在华韩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发生。
三、实践活动安排
学习策略中的实践环节不可或缺。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现场模拟等方式巩固学生课程内容。学生则充分利用文化知识于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如在腊八节前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留学生买办腊八粥及相关物品,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气氛的同时,增强其对中国传统腊八节的了解,又让其在购买过程中进行交际实践。中韩相似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时间大致相同,而节日的性质、活动、食品等方面同中有异,教师同样可借助节日的特殊氛围,让韩国学生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并发现与韩国节日不同的地方。
此外,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在遇到问题时,留学生相对于求助汉语教师,更倾向于询问身边的中国朋友。因此,汉语教师可安排汉语知识扎实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作为留学生的小老师,为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与交际圈子,让其在实践中逐渐掌握适用于中国的交际行为,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文化活动课程
韩国留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中国文化。功夫、书法、国画等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学校应开设文化体验课,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同时,从这些文化中提炼出与中国交际相关的知识。举一例子,“抱拳礼”“拱手礼”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相见礼,中国人拱手致意时,往往加以寒暄语,如“恭喜、恭喜”,“久仰、久仰”,“请多多关照”,“节日快乐”,“后会有期”等等。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功夫,对比西方的“握手礼”,可亲身感受文化差异。
五、学习方式
留学生要调整心态,积极适应中国文化。首先,学语言非一朝一夕可成,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前要正确认识汉语,并对中国有一定了解,避免因来华后对中国或汉语学习的期望与所想不符,发生失去兴趣甚至是厌恶情绪的情况。而且,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留学生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应遵守对方的社会行为准则,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其次,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韩国留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尽可能学好汉语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交际词汇、语法,并勇于实践,在课堂上或生活中都主动地多说汉语。因此,这就要求韩国留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不应只局限于韩国留学生群体,否则达不到其在汉语环境中学习的目的,失去来华学习汉语的意义。如刘珣老师所说,“这是课外活动范围以外,学生在中国社会里的日常交际活动,更不为一般的教学计划所注意,但恰恰是学生自然习得汉语、提高其交际能力的最好机会。”
最后,留学生应保持求真求实的态度,充分利用在中国交流学习的机会,疑惑的时候,多问问身边的老师或中国朋友,不耻下问;同时,留学生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在错误中学习总结,进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是双向的,对于在华韩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障碍问题,一方面,学生需要踏实学习,自我提升,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尽可能在课堂上、日常生活中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使他们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交际问题存在于每个人的交往过程中,更别说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而笔者作此调查研究就是为了给教师与韩国留学生提出拙见,减少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存在,更为避免交际障碍的出现。希望本文能帮助在华韩国留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1:233.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