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多年,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是个热门课题。笔者通过对新课程的课堂改革的探索,以及对其他学科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实施的困惑进行了分析,觉得新课程至少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软肋:充分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设施不被利用和太少;有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学生手边的有效资源收集条件有限。
充分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设施不被利用和太少
一些学校,拥有多个现代化教育的专用教室,但是,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如语音室在建成后一直闲置,只是上级部门来检查时的一个道具,是展示办学条件的一张图片。图书馆的开放、图书的借用率也不高;一些配套的电教资料借用率更低。再说多媒体教室,虽有利用,也多是公开课、评优课的合作伙伴,其他时间利用率也太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许多教师习惯了“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两只手站讲台”的教学模式;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太费精力,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来设计课件;三是专用教室的负责老师也烦老师来专用教室上课,每次上课之后,设备的检查、课桌上是否留有学生的“杰作”等问题,都让教师倾向于拒绝学生的光临。
有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多数老师没有转变自己的角色,没有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出现了开始阶段是照搬现成的教案来上课,结果是东施效颦的尴尬;或是没有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还出现邯郸学步的无奈,感觉到自己教了十几年的书,现在都不会教书了。怎么办?还是回到自己从前的教学模式。于是,出现多数教师实施新课程时,穿新鞋走老路,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课堂上,依然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调查、学生实验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去落实和实施。老师习惯于“纸上谈兵”,觉得自己讲比学生独立摸索来得快,再退一步说,考试总不会考学生的实验操作吧。
对于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编写教材的专家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所谓的配套的教案也只是把个别优秀的教案进行汇编,以特殊代替一般,专家走了“以片代全”的弯路,这样的引导,怎么能够使新课程下的教学质量上升,使教学效果高效,使学生和教师的能力提升?
在实施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人教版)的过程中,我也出现以上的不适应,但是,通过近三年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我渐渐形成了“我当老师来上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学生手边的有效资源收集条件有限
通观初中各学科的新教材,觉得新课程更适应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属于“富人教育”的范畴,几乎每一节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调查实验的内容,而这些任务要能够完成,必须是每个学生家里有电脑、打印机,有的还要求有摄像机等高科技产品。而这些条件在小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家庭是不具备的,于是,一些教学任务就成了走过场的摆设,没有发挥出编写教材者的最初意图。
总之,新课程改革主观上是先进的,但是客观上却是可行性较低的。教材上的许多实验、探究、小制作、调查等活动,只是纸上谈兵。一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跟不上,一些实验在许多学校是难以进行的,许多好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无法落实、有效实施,教师的上课也没有使用旧教材时那么从容、流畅。二是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的内容,如查阅、收集资料、制作专题活动等,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够办到的。这样造成课堂必须还原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讲为主,以应试教学、传统教学为最佳选择。
以上的原因,导致新课程实施过程的低效。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新课程要真正能够推广和实施,能够取得预设的效果,首先,必须制定出多个版本的教材,同时,有些教材还必须由教学一线的教师(包括农村的一线教师)参与编写,而不是一些名校的名师来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这样,就能够更接近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
其次,是开放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室、图书馆、电教资料库等),让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发挥其积极的功效;并积极营造好现代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激励机制,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成为新课程的“催化剂”。
再次,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是学校的教科研部门必须扎实抓好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管理和收藏,建立学校老师的电子备课档案和试题库等,使教师跟上现代化的教学步伐。
最后,教师自身要有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欲望和激情,自觉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多些花样组织教学,而不是每节课均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要有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意识,要敢于去试一试,在创新和课堂改革的尝试中寻找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者应该成为教师主动发展和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呐喊者。
(博客地址:http://blog.eduol.cn/user1/jtjszhz/ 垂钓教育)
充分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设施不被利用和太少
一些学校,拥有多个现代化教育的专用教室,但是,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如语音室在建成后一直闲置,只是上级部门来检查时的一个道具,是展示办学条件的一张图片。图书馆的开放、图书的借用率也不高;一些配套的电教资料借用率更低。再说多媒体教室,虽有利用,也多是公开课、评优课的合作伙伴,其他时间利用率也太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许多教师习惯了“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两只手站讲台”的教学模式;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太费精力,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来设计课件;三是专用教室的负责老师也烦老师来专用教室上课,每次上课之后,设备的检查、课桌上是否留有学生的“杰作”等问题,都让教师倾向于拒绝学生的光临。
有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多数老师没有转变自己的角色,没有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出现了开始阶段是照搬现成的教案来上课,结果是东施效颦的尴尬;或是没有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还出现邯郸学步的无奈,感觉到自己教了十几年的书,现在都不会教书了。怎么办?还是回到自己从前的教学模式。于是,出现多数教师实施新课程时,穿新鞋走老路,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课堂上,依然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调查、学生实验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去落实和实施。老师习惯于“纸上谈兵”,觉得自己讲比学生独立摸索来得快,再退一步说,考试总不会考学生的实验操作吧。
对于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编写教材的专家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所谓的配套的教案也只是把个别优秀的教案进行汇编,以特殊代替一般,专家走了“以片代全”的弯路,这样的引导,怎么能够使新课程下的教学质量上升,使教学效果高效,使学生和教师的能力提升?
在实施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人教版)的过程中,我也出现以上的不适应,但是,通过近三年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我渐渐形成了“我当老师来上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学生手边的有效资源收集条件有限
通观初中各学科的新教材,觉得新课程更适应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属于“富人教育”的范畴,几乎每一节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调查实验的内容,而这些任务要能够完成,必须是每个学生家里有电脑、打印机,有的还要求有摄像机等高科技产品。而这些条件在小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家庭是不具备的,于是,一些教学任务就成了走过场的摆设,没有发挥出编写教材者的最初意图。
总之,新课程改革主观上是先进的,但是客观上却是可行性较低的。教材上的许多实验、探究、小制作、调查等活动,只是纸上谈兵。一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跟不上,一些实验在许多学校是难以进行的,许多好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无法落实、有效实施,教师的上课也没有使用旧教材时那么从容、流畅。二是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的内容,如查阅、收集资料、制作专题活动等,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够办到的。这样造成课堂必须还原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讲为主,以应试教学、传统教学为最佳选择。
以上的原因,导致新课程实施过程的低效。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新课程要真正能够推广和实施,能够取得预设的效果,首先,必须制定出多个版本的教材,同时,有些教材还必须由教学一线的教师(包括农村的一线教师)参与编写,而不是一些名校的名师来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这样,就能够更接近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
其次,是开放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室、图书馆、电教资料库等),让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发挥其积极的功效;并积极营造好现代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激励机制,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成为新课程的“催化剂”。
再次,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是学校的教科研部门必须扎实抓好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管理和收藏,建立学校老师的电子备课档案和试题库等,使教师跟上现代化的教学步伐。
最后,教师自身要有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欲望和激情,自觉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多些花样组织教学,而不是每节课均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要有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意识,要敢于去试一试,在创新和课堂改革的尝试中寻找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者应该成为教师主动发展和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呐喊者。
(博客地址:http://blog.eduol.cn/user1/jtjszhz/ 垂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