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甘薯加工业的不断发展,甘薯在鲜食和加工应用方面所占的份额日益扩大。为了筛选出适合陕西蓝田推广种植的甘薯品种,笔者于2015年春季引进6个甘薯品种,在当地焦岱镇樊家坡村亚尼家庭农场进行了品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参试品种为秦薯5号、秦薯7号、秦薯8号、龙薯9号、紫薯、553六个品种,全部从杨凌金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以秦薯5号为对照品种。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属沙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为马铃薯。试验采用高畦栽培,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7 m2,3次重复,每 个参试品种每小区栽植1畦,畦长20 m,畦宽85 cm,双行栽植,株距40 cm,每小区栽植100株,四周设置保护行。在整个生育期间对品种的生长特性、经济性状进行田间观察记载、产量验收及室内考种等。
2015年4月30日露地栽植,每亩基施腐熟牛粪2 400 kg、商品有机肥120 kg、硫酸钾复合肥50 kg、硫酸钾15 kg。5月5日进行查苗补缺。9月2日每小区随机选择10株作为样本进行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6个参试品种中比对照秦薯5号增产的品种有3个,依次为龙薯9号、553、紫薯,增幅为17%~83%。其中,龙薯9号亩产量为5 650 kg,比对照增产83%为最高;其次为553,亩产量为4 512 kg,比对照增产46%;紫薯亩产量为3 625 kg,比对照增产17%。比对照减产的品种依次为秦薯7号和秦薯8号。其中秦薯7号亩产量2 095 kg,比对照减产32%,秦薯8号亩产量为1 589 kg,比对照减产49%。
2.2 植物学性状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6个参试品种中,单株鲜薯重以龙薯9号最高,达 1 445 g,553为1 148 g,紫薯为925 g,3个品种均高于对照品种秦薯5号的789 g,秦薯7号、秦薯8号均低于对照品种,其中秦薯8号最低,为434 g。
单株结薯数,以紫薯最多为7.1条,高于对照品种秦薯5号的5.4条;其余依次为龙薯9号4.6条,553品种4.6条,秦薯8号4.1条,最少为秦薯7号(3.9条)。
从大中薯率分析,以553和龙薯9号为高,分别为59%、58%,均高于对照品种的53%;紫薯较对照基本持平,而秦薯7号和秦薯8号均低于对照,以秦薯7号最低,为38%。
最大鲜薯重方面,以龙薯9号最大为1 210 g,553为760 g,秦薯7号为610 g,秦薯8号 为450 g,紫薯440 g,均高于对照秦薯5号的400 g。
从茎叶方面看,紫薯、553和对照秦薯5号茎蔓粗壮、枝繁叶茂、长势较旺,而秦薯7号、秦薯8号、龙薯9号分枝较少、叶片长势较弱。
2.3 口感品质比较 经室内蒸煮鉴定,秦薯5号肉质细、纤维少、味甘甜、香味浓,综合评价优;秦薯7号、秦薯8号,肉色金黄或橘红,肉质较细、纤维较少、香味较淡,综合评价一般;紫薯肉色深紫,比较独特、色、香、味较佳,综合评价较好;龙薯9号、553两品种肉色为金黄色、纤维较多、无香味、甜度低、含水量多、味淡,综合评价较差,以553最差,详见 表3。
3 结论
龙薯9号、553两品种亩产量分别为5 650 kg和4 512 kg,分别比对照增产83%和49%,属高产型品种,但食用品质较差,建议作为加工型或饲料型品种扩大种植;紫薯比对照增产17%,且品质较优,增产潜力较大,市场看好,可和对照秦薯5号共同作为食用型品种大力推广;而秦薯7号、秦薯8号产量均低于对照,综合经济性状一般,不宜盲目扩大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参试品种为秦薯5号、秦薯7号、秦薯8号、龙薯9号、紫薯、553六个品种,全部从杨凌金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以秦薯5号为对照品种。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属沙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为马铃薯。试验采用高畦栽培,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7 m2,3次重复,每 个参试品种每小区栽植1畦,畦长20 m,畦宽85 cm,双行栽植,株距40 cm,每小区栽植100株,四周设置保护行。在整个生育期间对品种的生长特性、经济性状进行田间观察记载、产量验收及室内考种等。
2015年4月30日露地栽植,每亩基施腐熟牛粪2 400 kg、商品有机肥120 kg、硫酸钾复合肥50 kg、硫酸钾15 kg。5月5日进行查苗补缺。9月2日每小区随机选择10株作为样本进行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6个参试品种中比对照秦薯5号增产的品种有3个,依次为龙薯9号、553、紫薯,增幅为17%~83%。其中,龙薯9号亩产量为5 650 kg,比对照增产83%为最高;其次为553,亩产量为4 512 kg,比对照增产46%;紫薯亩产量为3 625 kg,比对照增产17%。比对照减产的品种依次为秦薯7号和秦薯8号。其中秦薯7号亩产量2 095 kg,比对照减产32%,秦薯8号亩产量为1 589 kg,比对照减产49%。
2.2 植物学性状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6个参试品种中,单株鲜薯重以龙薯9号最高,达 1 445 g,553为1 148 g,紫薯为925 g,3个品种均高于对照品种秦薯5号的789 g,秦薯7号、秦薯8号均低于对照品种,其中秦薯8号最低,为434 g。
单株结薯数,以紫薯最多为7.1条,高于对照品种秦薯5号的5.4条;其余依次为龙薯9号4.6条,553品种4.6条,秦薯8号4.1条,最少为秦薯7号(3.9条)。
从大中薯率分析,以553和龙薯9号为高,分别为59%、58%,均高于对照品种的53%;紫薯较对照基本持平,而秦薯7号和秦薯8号均低于对照,以秦薯7号最低,为38%。
最大鲜薯重方面,以龙薯9号最大为1 210 g,553为760 g,秦薯7号为610 g,秦薯8号 为450 g,紫薯440 g,均高于对照秦薯5号的400 g。
从茎叶方面看,紫薯、553和对照秦薯5号茎蔓粗壮、枝繁叶茂、长势较旺,而秦薯7号、秦薯8号、龙薯9号分枝较少、叶片长势较弱。
2.3 口感品质比较 经室内蒸煮鉴定,秦薯5号肉质细、纤维少、味甘甜、香味浓,综合评价优;秦薯7号、秦薯8号,肉色金黄或橘红,肉质较细、纤维较少、香味较淡,综合评价一般;紫薯肉色深紫,比较独特、色、香、味较佳,综合评价较好;龙薯9号、553两品种肉色为金黄色、纤维较多、无香味、甜度低、含水量多、味淡,综合评价较差,以553最差,详见 表3。
3 结论
龙薯9号、553两品种亩产量分别为5 650 kg和4 512 kg,分别比对照增产83%和49%,属高产型品种,但食用品质较差,建议作为加工型或饲料型品种扩大种植;紫薯比对照增产17%,且品质较优,增产潜力较大,市场看好,可和对照秦薯5号共同作为食用型品种大力推广;而秦薯7号、秦薯8号产量均低于对照,综合经济性状一般,不宜盲目扩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