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契诃夫作品《醋栗》中的幸福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醋栗》是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一部重要的短篇小说,作品塑造了一个沉浸于个人幸福的庸人形象,他人生的全部理想就是为了买下一座庄园,然后在里面度过下半生。为了这个平庸的幸福,他抛弃了他的善良,变得冷酷无情。作家在作品中批判了这种狭隘的思想。呼吁人们要去奋斗,去寻求更为崇高的理想。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作家的这个主题思想。
  关键词: 《醋栗》 批判 呐喊 麻木
  
  契诃夫的作品是俄国文学长河中一朵不同寻常的浪花,折射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契诃夫是位文学巨匠,而他最锋利的斧子当属他所创作的那些短篇小说,它们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能给予读者深刻的启迪。谈到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变色龙》、《一个官员之死》、《第六病室》等名篇外,还有一篇我们不能忽略的颇具深义的短篇小说,那就是《醋栗》。《醋栗》创作于1898年,正值俄国民主解放运动繁盛时期,社会正有待人们满怀热情和勇气去开拓新的局面,而作家在《醋栗》中描绘的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却显然是个反面的消极分子,他的所有目标的终点只是个人的幸福,并且为获取这份狭隘的幸福,他丧失了身上大部分的良好品质。作家在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的哥哥伊万·伊万内奇的叙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图景,这幅图景的主线就是批判自私狭隘的个人幸福。看到这篇小说的名字时,可能我们会疑惑,为什么这篇小说会以《醋栗》为名,它具有某种意象作用吗?读过作品之后,我们的一切疑问将迎刃而解。醋栗又硬又酸,却被尼古拉·伊万内奇奉为宝贝,成为了他所渴望的幸福生活的标志,它其实代表的就是尼古拉·伊万内奇穷其人生所想拥有的平庸的个人幸福。本文将把作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解释作家所反映的这个主题思想。
  一、作家的批判
  在整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家的批判表现得很明显。作家实际上赋予伊万·伊万内奇这个角色自己的价值观。作家的批判态度表现在对于尼古拉·伊万内奇这一形象的塑造。先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把尼古拉·伊万内奇为了得到狭隘的幸福而前后反差巨大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他原先“是个温和善良的人……”,可是为了买一座庄园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变得贪财极了”,而且他“娶了一个又老又丑的寡妇,其实对她一点感情也谈不上,只因为她有几个臭钱罢了。跟她结婚以后,他生活仍旧吝啬,老是弄得她吃不饱,同时,他把她的钱存在银行里,却写上他自己的名字”。最后,妻子不到三年就郁郁而终,而尼古拉·伊万内奇却一点也不觉得那是自己的错。一个原先温和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吝啬无情的人,只为了一座庄园,一份平庸的幸福。由此,作家对于此幸福的批判可见一斑。接着作家又把尼古拉·伊万内奇获得幸福后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伊万·伊万内奇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形象:“他老了,胖了,皮肉发松,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眼看就要跟猪那样咕咕叫着钻进被子里去了。除了他本人,甚至连他的狗和厨娘都看起来像猪。”作家通过这一系列戏谑的描写将尼古拉·伊万内奇慵懒无聊的生活刻化得淋漓尽致,而获得所谓的幸福后的尼古拉·伊万内奇这样的形象也让读者不胜唏嘘,作家的批判更尤然显现。
  二、作家的呐喊
  其实这篇文章的深义并不十分隐晦。作家在作品中通过伊万·伊万内奇的活动,多次将内心的呼吁和呐喊展现在读者面前。伊万·伊万内奇在故事的一开头就表达了他的内心想法。他认为:“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尸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活人需要的。”他呐喊道:“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地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而讲完故事之后,他又对自由发出了呐喊。他问道:“为什么要等(自由)?等到没有了生活的力量才算吗?可是人又非生活不可,而且也渴望生活!”他甚至带着可怜样的、恳求的笑脸对他的伙伴呼吁道:“不要心平气和,不要容您自己昏睡!……如果生活有意义,有目标,那意义和目标就绝不是我们自己的幸福,而是比这更伟大更合理的东西。做好事情吧!”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在以上的呐喊中显露无疑:不要沉浸于平庸的幸福,应当去寻求更有意义的事情并为之奋斗,三尺之地的个人幸福是狭隘的,只有广阔天空下的自由驰骋与奋斗才是生活的真谛。
  三、听者的麻木
  伊万·伊万内奇在故事的结尾喊出了他的心声,企图唤醒人们沉浸于小幸福的麻痹思想。但遗憾的是,他的听众依然麻木,他们觉得伊万·伊万内奇的故事乏味得很,甚至连金边镜框里的将军们和太太们都觉得这故事太乏味。而他们听不懂或者说根本不想听懂伊万·伊万内奇表达的思想。阿廖欣“并没细想伊万·伊万内奇刚才所讲的是不是有道理、正确,反正他的客人没谈起……所谈的都是跟他的生活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事……”,而他甚至为伊万·伊万内奇的这种思想感到不舒服,“……不住地纳闷,想不出这股难闻的气味是打哪儿来的”。可见,听者依然麻木,依然甘于平庸,伊万·伊万内奇的言论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显得难以接受。
  通过对于这三个部分的分析,作家要表达的思想清晰可见:他批判人们沉浸于个人的小幸福,他通过伊万·伊万内奇的心情透露出自己的心情:“这时候再也没有比幸福的一家人团团围住桌子喝茶的光景更使我难受的了。”他呐喊,希望周围的人们能够从个人的幸福中醒过来,寻求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依然麻木着,缺乏正视这种思想的勇气。不过这些人并没有代表当时俄罗斯整个社会中的人们。因为在几年、十几年之后,我们看到了在俄国蓬勃发展的各种解放运动,那些契诃夫希望出现的思想在某些人身上苏醒了,他们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小幸福,为了大众的幸福,为了自由和更为广阔的天地而积极地奋斗着并最终成功了,他们被称为伟人。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突破个人幸福的局限性,抛弃庸人的所谓梦想,去寻求更为崇高的理想。而那些沉浸于个人小幸福中,一生碌碌无为的人只能是庸人。
  
  参考文献:
  [1]契诃夫著.汝龙译.契诃夫短篇小说选[Z].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3-211.
其他文献
理论联系实际是许多学科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美术教学也不例外。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言传身教”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是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能极快地掌握绘画技巧,提高实际绘画水平,从而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言传身教”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言传身教”似乎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的教学行为、思维方式、
“忽弃国中去,疑为方外游。早知守都厕,何似莫仙休。”宋朝诗人刘克庄在一首《咏刘安》的诗中如是写道。通过仔细的品味,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世外之人、一位求仙之徒,按理说这种人应该与世无争、与人无怨,应该生活在逍遥自在和无忧无虑中,然而事实却相反。  刘安,汉高祖刘邦庶出之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他在六岁之时因为父亲“谋反”而被废失国,八岁时被册封为阜陵侯,十六岁时又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不
摘 要: 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和我国的梁祝爱情一样让我们感动、流泪。但中西诗歌中都不乏薄情寡意的“负心郎”和红杏出墙的“不贞妇”。本文通过重读、诠释古代爱情诗,来感悟现代爱情,旨在启发人们认真审视当今社会中的“爱情观”,更多地关注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况。  关键词: 古诗 爱情 女性    读莎翁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看我国的传说《梁祝》人们都会为其中男女主人公
摘 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个繁盛时期。既产生了“体大虑精”的《文心雕龙》,又产生了中国诗学的开山之祖——《诗品》。《诗品》对中国诗学的影响,尤其对诗话这种诗评体制的影响巨大,本文就试将《诗品》与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作品《六一诗话》进行比较,来管窥《诗品》对《六一诗话》的影响。  关键词: 《诗品》 《六一诗话》 品评方式 写作心态 艺术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
摘 要: 《送冰人来了》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他晚年居住的“大道别墅”里创造出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不论是主体的选择、情节的安排还是人物的塑造都体现了老庄思想虽不明显但更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道”、“回归”、“无为”、“齐物”、“阴阳”等几个方面来考察道家思想对这部作品的题材、风格、角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主题等的影响。  关键词: 尤金·奥尼尔 《送冰人来了》 道家思想    1
目的:观察改良旋转复位法对LDH患者血清TNF-α水平和临床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进一步规范改良旋转复位法的操作规程,并采用现代医学研究的科研设计原理和方法,对其临床安
目的:镇肝熄风汤对高危个体进行早期干预可能可以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我们拟预先使用镇肝熄风汤14日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