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细胞因子对T辅助17细胞和T调节性细胞表达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feinsy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种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对CD+4T淋巴细胞的分化调节作用.方法 将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鼠脾脏T淋巴细胞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活化T淋巴细胞中CD+4IL-17+T辅助17细胞(Th17细胞)、C+4IL-17+T淋巴细胞、CD+4CD+25FOXP+3T调节性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鼠脾脏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有TGF-β存在时可促进Treg细胞、rh17细胞和CD+8;IL-17+T淋巴细胞分化,表达水平分别为(7.8±2.2)%、(12.6±3.1)%、(10.1±2.6)%.无细胞因子培养的同类细胞为实验对照组,表达水平分别为(4.8±0.6)%、(1.7±0.5)%、(1.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09、8.80、9.61,P<0.05或P<0.01).TGF-β与IL-6细胞因子共同存在时可促进Th17和CD+8IL-17+T淋巴细胞分化,表达水平分别为(17.8±5.3)%、(15.0±4.2)%,而分化受抑制的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为(4.I±1.2)%,与TGF-β组同类细胞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03、5.17、5.04,P均<0.01).在TGF-β刺激的T淋巴细胞中加入IL-2细胞因子可使Th17细胞、CD+8;IL-17+T淋巴细胞表达减少,同时伴有Treg细胞表达量的增加;在加入抗IL-2后结果相反,即Th17细胞、CD+8IL-17+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增加,Treg细胞表达水平减少.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Th17、CD+8IL-17+、Treg细胞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鼠脾脏淋巴细胞相似.结论 不同细胞因子对于调控Th17细胞和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患者男,64岁,因全身关节疼痛2月余,头晕行走不稳1周,言语不清、吞咽困难2 d,于2007年10月9日入院。
期刊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级地震,我院接受了大量地震灾区伤员.在收治的患者中有1例高度怀疑气性坏疽的患者,结合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确诊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双小腿气性坏疽,现报告如下。
期刊
人禽流感是一种由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而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97年,我国香港地区发生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引起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1].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7 d,通常为2~4 d,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伴有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2],该病死亡率较高(全球63.59%,中国
期刊
随着男科学的迅速崛起以及不育症患者的增加,简单精液常规检查已经不能满足临床发展需要,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更不能评价睾丸功能.Guzick等[1]建议医学界修改男性不育症的检查诊断标准,提出要以精子的形态来反映男性生育力。
期刊
期刊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炎性自身免疫疾病,该病以多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自schellekens等合成环瓜氨酸肽(CCP)并用于抗CCP抗体检测后,其已成为RA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1-4]。
期刊
龋齿罗氏菌(Rothia dentocariosa)为兼性厌氧的革兰阳性棒状细菌,是人口咽部的正常菌群,在临床标本中很少分离到.文献报道该菌可引起肺部感染、菌血症、心内膜炎等[1],有人报道可以从猫抓病肿大淋巴结分离出龋齿罗氏菌[2].我们自一患者血液中分离出龋齿罗氏菌,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确定中国澳门地区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ESBLs基因型,并与沈阳地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ESBLs基因型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收集澳门与沈阳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9株、150株.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06年所定标准确定ESBLs表型,并对ESBLs表型阳性的菌株测试其等电点(pI)值,根据pI值范围设计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
目的 研制一种能同时检测多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条,并探讨其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制备常见食物过敏原的提取液,以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为固相载体制备过敏原检测条,并对制备条件和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用自制检测条与德国Allergy Screen过敏原检测系统对210份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进行对比检测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最佳试验条件为,以NC膜为固相载体,点样后室温下包被2 h,2%聚
自1998年Martínez-Martínez等现第一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ur(现名为qnrA1)以来,有关qnr基因的研究日益成为细菌耐药领域的热点.由qnr基因编码的qnr蛋白可保护细菌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免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攻击,从而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近年来,qnrB、qnrS等新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陆续被报道,其相应的基因型别亦不断增加.以往研究显示,细菌对喹诺酮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