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初步探讨了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制约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因素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并认为,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后,有理由期待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分水岭,成为中国大众体育真正繁荣的新起点。
[关键词] 大众体育 北京奥运会 趋势
北京奥运会使国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国的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发展下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而大众体育恰恰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应有之意。早在1919年,现代奥运创始者顾拜旦就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奥林匹克宪章》将“鼓励和支持大众体育的发展” “促进竞技运动和大众体育的发展” 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几项基本原则之一。因此北京奥运会在彰显竞技体育魅力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大众体育。北京奥运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给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国人对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无比的信心。
1.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现状
1.1社会力量为辅,政府为主的管理体系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国民的健康意识虽逐渐觉醒,但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尚未养成,强身健体的文化积淀虽然丰厚,但发扬与传播的力度不够,国民的健身意识还处于朦胧的状态。所以,目前我国大众体育活动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推动来开展,它以各级政府和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为主体,社会团体、自发的群众组织为辅助。但是,单纯的依靠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有限的管理人员来推动整个国家大众体育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依靠各种社会力量的辅助,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
1.2 农村体育的发展滞后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覆盖面积占绝大部分,农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因此农村体育是我国大众体育事业的重点也是难点。农村体育发展现在还没有形成正式的规模和运行机制,管理比较松散,内容和组织形式单一,有些地方甚至是空白。农村占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差距大,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有很大不同,经济发展程度更是参差不齐,因此想要开展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难度很大,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严重滞后。
1.3 参与体育锻炼人数不多并且老龄化问题严重
大众体育的精髓是“全民参与”,尽管有数据报告称我国当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已接近40%,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体育人口远远要低于这个比例。大众体育是以大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应成为大众体育的目标人群。通过观察健身场所里进行健身的人群不难发现,老年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而中年人、青年人的身影则少之又少。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明显存在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里体育人口的年龄分布上,青少年高于中年人,中年人高于老年人。
2、制约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发展的因素
2.1 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体育经费严重缺乏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大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太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众体育所对应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为缺乏,群众体育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指导,组织实施具有盲目性和不完整性。地方各级政府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较少,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目前我国大众健身的场所一般没有专用场地大部分都在生活小区周围,导致经常发生扰民事件。学校里的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场地设施管理和利用缺乏科学规划。
2.2 重视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加入国际奥委会合法权利,并承认了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权力,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竞技体育迅速制定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竞技体育围绕奥运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特别是“举国体制”的形成,使中国的竞技体育在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一切以“冲金”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从而导致其它类型体育活动发展不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关联断裂。
2.3 中国经济水平并不发达,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等不足
中国现在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国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取得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水平和能力跟发达国家、跟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从我国2001年第二次群众体育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困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依然是场地设施及资源短缺。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仍是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和器材缺少,分别占27.0%、21.9%和17.6%。
3.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
3.1建立良好的大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大众体育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始终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政策及其它体育形态的影响[1]。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已为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及后奥运时代大众参与体育的热潮,依据我国国民的实际情况,建立全民健身的长效化机制,制定可调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大众体育发展目标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具体的法律法规及实施计划势在必行,以形成指导和保障体系,实现大众体育的新发展和新跨越,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2 大众体育活动将以休闲和娱乐为主流
体育的娱乐性与休闲性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发展主流。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及新闻媒体的大量宣传报道,使得更多的人去关注体育、观赏体育,同时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劳动的高强度、生活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压力,大部分人为使得身心得到积极休整都是靠体育活动来进行调整和恢复的,从而追求身心健康及个性的协调发展,其活动的目的淡化了功利性,强化了娱乐性;淡化了规则性强化了游戏性;淡化了技术性,强化了活动性[2]。正是其独特的魅力,才诱发人们参与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的欲望,促使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将成为大众体育发展的主流。这就使得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越来越红火。
3.3 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奥运会总结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政策会适度地向大众体育倾斜,但并不等于放弃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犹如天平的两端,是在动态过程中求得平衡的,中国体育将会走向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轮驱动的道路。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大众体育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健身人群的增多又能刺激体育消费需求,拉动体育产业的增长。“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健康投资,就是为未来投资;为未来投资,将受益无穷,是21世纪大众体育发展的一条路径。
3.4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在奥运会后将是必要且可行的
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如何发展,实质上是从政策和措施上解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新中国快速发展竞技体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想在国际地位提高的必要,但同时又凸显了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落后的事实。中国是经济增长快速的发展中国家,在奥运周期拐点处实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政策与措施是符合国情民意的,也是必要与可行的[3]。历史显示只有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协调才能使两者都快速稳步发展。
中国体育,在后奥运时代,在并不遥远的未来,需要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国民素质的总体提高、强健国民体魄、振奋国民精神,让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更深入地纳入到中国社会总体发展和进步的框架中去,这样才能够在融入世界的路径中,真正成为一个体育大国和强国。
参考文献:
[1] 吕旭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60-63.
[2]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26(8):66.
[3]任海.抓住北京奥运会契机,发展我国群体事业[J].体育科研, 2005, 26(4): 5-7.
作者简介:
程慧煜(1973—)男,大学本科,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
[关键词] 大众体育 北京奥运会 趋势
北京奥运会使国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国的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发展下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而大众体育恰恰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应有之意。早在1919年,现代奥运创始者顾拜旦就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奥林匹克宪章》将“鼓励和支持大众体育的发展” “促进竞技运动和大众体育的发展” 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几项基本原则之一。因此北京奥运会在彰显竞技体育魅力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大众体育。北京奥运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给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国人对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无比的信心。
1.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现状
1.1社会力量为辅,政府为主的管理体系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国民的健康意识虽逐渐觉醒,但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尚未养成,强身健体的文化积淀虽然丰厚,但发扬与传播的力度不够,国民的健身意识还处于朦胧的状态。所以,目前我国大众体育活动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推动来开展,它以各级政府和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为主体,社会团体、自发的群众组织为辅助。但是,单纯的依靠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有限的管理人员来推动整个国家大众体育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依靠各种社会力量的辅助,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
1.2 农村体育的发展滞后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覆盖面积占绝大部分,农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因此农村体育是我国大众体育事业的重点也是难点。农村体育发展现在还没有形成正式的规模和运行机制,管理比较松散,内容和组织形式单一,有些地方甚至是空白。农村占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差距大,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有很大不同,经济发展程度更是参差不齐,因此想要开展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难度很大,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严重滞后。
1.3 参与体育锻炼人数不多并且老龄化问题严重
大众体育的精髓是“全民参与”,尽管有数据报告称我国当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已接近40%,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体育人口远远要低于这个比例。大众体育是以大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应成为大众体育的目标人群。通过观察健身场所里进行健身的人群不难发现,老年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而中年人、青年人的身影则少之又少。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明显存在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里体育人口的年龄分布上,青少年高于中年人,中年人高于老年人。
2、制约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发展的因素
2.1 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体育经费严重缺乏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大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太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众体育所对应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为缺乏,群众体育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指导,组织实施具有盲目性和不完整性。地方各级政府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较少,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目前我国大众健身的场所一般没有专用场地大部分都在生活小区周围,导致经常发生扰民事件。学校里的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场地设施管理和利用缺乏科学规划。
2.2 重视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加入国际奥委会合法权利,并承认了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权力,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竞技体育迅速制定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竞技体育围绕奥运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特别是“举国体制”的形成,使中国的竞技体育在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一切以“冲金”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从而导致其它类型体育活动发展不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关联断裂。
2.3 中国经济水平并不发达,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等不足
中国现在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国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取得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水平和能力跟发达国家、跟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从我国2001年第二次群众体育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困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依然是场地设施及资源短缺。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仍是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和器材缺少,分别占27.0%、21.9%和17.6%。
3.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
3.1建立良好的大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大众体育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始终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政策及其它体育形态的影响[1]。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已为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及后奥运时代大众参与体育的热潮,依据我国国民的实际情况,建立全民健身的长效化机制,制定可调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大众体育发展目标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具体的法律法规及实施计划势在必行,以形成指导和保障体系,实现大众体育的新发展和新跨越,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2 大众体育活动将以休闲和娱乐为主流
体育的娱乐性与休闲性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发展主流。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及新闻媒体的大量宣传报道,使得更多的人去关注体育、观赏体育,同时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劳动的高强度、生活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压力,大部分人为使得身心得到积极休整都是靠体育活动来进行调整和恢复的,从而追求身心健康及个性的协调发展,其活动的目的淡化了功利性,强化了娱乐性;淡化了规则性强化了游戏性;淡化了技术性,强化了活动性[2]。正是其独特的魅力,才诱发人们参与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的欲望,促使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将成为大众体育发展的主流。这就使得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越来越红火。
3.3 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奥运会总结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政策会适度地向大众体育倾斜,但并不等于放弃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犹如天平的两端,是在动态过程中求得平衡的,中国体育将会走向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轮驱动的道路。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大众体育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健身人群的增多又能刺激体育消费需求,拉动体育产业的增长。“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健康投资,就是为未来投资;为未来投资,将受益无穷,是21世纪大众体育发展的一条路径。
3.4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在奥运会后将是必要且可行的
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如何发展,实质上是从政策和措施上解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新中国快速发展竞技体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想在国际地位提高的必要,但同时又凸显了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落后的事实。中国是经济增长快速的发展中国家,在奥运周期拐点处实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政策与措施是符合国情民意的,也是必要与可行的[3]。历史显示只有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协调才能使两者都快速稳步发展。
中国体育,在后奥运时代,在并不遥远的未来,需要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国民素质的总体提高、强健国民体魄、振奋国民精神,让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更深入地纳入到中国社会总体发展和进步的框架中去,这样才能够在融入世界的路径中,真正成为一个体育大国和强国。
参考文献:
[1] 吕旭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60-63.
[2]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26(8):66.
[3]任海.抓住北京奥运会契机,发展我国群体事业[J].体育科研, 2005, 26(4): 5-7.
作者简介:
程慧煜(1973—)男,大学本科,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