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易近人价增一顾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作业评价作为美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课堂所学,还可以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某一阶段是否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扎实地掌握了新知内容和有关的技能,都需要将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标准进行判断。
  纵观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的有关内容,其明确指出,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借助课堂作业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判断,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促进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就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作业评价环节存在缺失情况。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作业评价方式盛行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大部分教师仍按照画面是否整洁、造型是否写实、用笔是否流畅等标准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审视。在这样标准化的评价下,学生的美术创造朝着标准方向发展,其创造力、想象力等被抑制,导致更多的小学生在枯燥的美术学习中产生了厌倦心理。
  传统作业评级反馈缺乏针对性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是学生完成了自己的美术作品之后,教师就站在成人化和教育者的角度,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评判标准,简单地给学生的作品分出等级,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当然,获得高分的学生会感到欣喜,对美术学习充满信心,而那些获得低分的学生则会受到打击,想要改正自身的不足,却不知从何处入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基于教师的课堂作业评价扬长补短,实现可持续发展,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传统小学美术作业缺乏全面性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作业评价活动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借助“一画定全部”的方式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绘画结果上,忽视了对学生的绘画过程进行评价,这就使得教师无法把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点,不利于学生多种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学生对作业评价不甚重视,将作业评价当作摆设,将作业评价任务全权交给教师,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其无法获得有效的进步。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评价小学美术课堂作业时往往会采取以下方式来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以及激励等功能。
  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评价对策
  关注作业过程,积极进行人文评价
  作业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不仅是检验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促进学生美术成长发展的有力工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作业课堂评价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的绘画结果给予重视,还要对学生的绘画过程给予关注,实现课堂评价与学生情感的和谐发展。为学生布置了课堂绘画任务之后,我往往會先引导学生对绘画任务进行分析思考,借此让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其绘画水平的提升。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我不仅会对学生的绘画思路、绘画方式给予中肯的评价,借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还会对学生的绘画态度进行评价。当学生遇到绘画困难而不愿继续的时候,我则会点拨其思路,鼓励其继续绘画。以关于动物绘画课堂作业评价为例,我在引导学生画小动物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小动物很容易画,但是一拿起画笔就不知从何下手。在看到学生的绘画表现之后,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引导其回想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小动物,想一想其外形特点,然后鼓励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对小动物的整体轮廓进行勾勒。在此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回想这些小动物有何行为习惯、动作有何特点等,借助这种过程性评价,学生画出了造型各异的小动物。
  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落实主体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其主体价值,这里的主体价值不仅是要学生自主掌握有价值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在自我评价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在扬长补短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我在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评价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会为学生制作一个自我评价表,引导学生按照这个表格中的内容,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绘画知识掌握、绘画技能把握等进行自我评价,而我会立足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优势与不足,进而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
  结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作业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立足当前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评价存在的问题,运用过程性评价、学生自评等方式发挥评价作用,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生动的,也是具有个性的。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和思维积累等,在教学“千克和克”时依托学生的生活感知,基于学生的实践感悟,加速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稳健发展。  [关键词]千克与克;学习积累;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68-02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
[摘 要]按照生态学理论,班级学习是个体和群体间相互协调、共生发展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发挥、优秀个体的带头引领、教师卓越的调控艺术是缔造数学课堂“共生发展”的重要保障。借助于课例分析,为更好地实践数学课堂“共生发展”的理念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共生发展 数学课堂 和谐 许卫兵 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0
[摘 要]自主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发挥自身的主观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以“统计与概率”为例,文章分析探究性教学下的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模式,给出有效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自主建构学习;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63-02  
[摘 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畴。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挖掘空间观念发展的要点,基于教材解读,探索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路径,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材;旋转;空间观念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过程。图形的旋转作为小学图形运动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摘要]前测,能够帮教师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学生认知“角”的起点。基于学生起点,对“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进行重新设计,以此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用生长替代重复,而在生长中巩固已有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关键词]前测;数学活动经验;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72-03  [课前思考]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
[摘要]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教与学,是回应学生真实需求,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也是围绕学习目标任务的反思性评价学习。它促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习可见。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深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24-02  杜威曾说:“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这句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关键,通过开展多样的路径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对行为习惯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修正,从而更好地激励自己,培养自己善于纠正不良行为的习惯,实现个人习惯的优化。  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了要求,因此要从行为习惯教育入手来培养小学生多样的核心素养,让小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行为习惯的发展性教育和长远性教育,让学生获得长足的教育动力
[摘 要]在关于“倍”的题目中,关键是要找准标准量,即把谁看作1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改变被比较量、标准量形态、标准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倍数关系的变化,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明晰“倍”的本质。  [关键词]倍;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75-0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
[摘 要]深度学习是对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理解、联系和结构的建立、原理的追求、相关证据的权衡、批判反思和应用。教师应将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过程,构建儿童深度学习课堂,将数学学科课程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以“认识几分之一”教学为例,从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构建深度课堂与反思深度学习过程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詞]“认识几分之一”;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比较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套教材中“体积单位”一课在情境编排、练习编排等方面的异同,并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思考:关注活动经验,融为数学经验。  [关键词]体积单位;活动经验;数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34-02  “体积单位”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基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