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带有真情实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充分挖掘语文这门课程人文性的因素,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唤起内心的渴求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感情朗读中,陶冶自己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走进文本,就得吃透教材。我们要求学生学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离不开朗读。不但要读,而且要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读。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有所感悟,教者也不妨放声朗读,特别是在上新课之前非常有必要。
首先,通过朗读能很快地把握住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从而定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处理好语调的高低变化:是亲切爱怜,是追忆缠绵,是压抑悲愤,是激越豪壮,还是深情赞扬等。对于表现歌颂、斥责等强烈感情的文字,应采用高调,而表现低沉、婉约感情的文字,则宜用低调处理。
其次,通过朗读能把握住文章里节奏的快慢变化。比如,抒情色彩浓烈的文字,节奏应快一些,强烈些;而感情色彩的悲喜特点,也对节奏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像悼词,怀念性的语句就要求慢些。大多数情况下,文章朗读应该快慢适中,以便于听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味。
最后,通过朗读能把握住文章里语气的轻与重。一般说来,重要的,有深刻意味的字词句朗读时语气应重一些、强一些;次要的意味平谈的,预期则轻一些、弱些。比如,在读《荔枝蜜》这篇课文时,因课文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由于被蜜蜂蛰过,心情不愉快,朗读时要以贬抑的口吻,用徐缓而略不愉快的语调来读。第二、三部分叙述“我”的一次经历,如话家常,朗读时要用平静、亲切的语调。第四部分是对蜜蜂的敬佩与赞叹,情切意深,然后由物及人从蜜蜂的辛勤无私联想到农民的辛勤无私,进而赞颂建设新生活的农民揭示文章的主旨,朗读时要用朗读时就要用赞叹的语气,颂扬的语调来读。第五部分,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有很深的含义,朗读时要用惊喜的语调。
有了以上的技巧,教者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朗读一次,就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倾心交谈、沟通,自己的情感也就引起共鸣,受到一次熏陶和教育。有了这样的朗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该用什么形式,怎样读等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平等对话中,感动自己
在教学中,为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也为了实现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喜学生所喜,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有忧。教者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而自己则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首先,教者要善于倾听。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
其次,教者要善于欣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于孩子的个性中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承认和赏识,希望充分地展现自己。因此,要在对话中相信学生的潜能,要给与希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必苛求课堂的对话非要达成认识的统一,更不必刻意去追求结果的完美。
最后,教者要善于评价。课堂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不断追求,促使学生学得有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者会惊喜,因为学生的言行常常超出自己的预测;教者会感动,因为学生也让自己明白了许多知识和道理。
三、关注发展中,提升自己
课文只是范例,我们不能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以内,应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做好奠基。用活教材就得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首先,及时拓展延伸。比如,让学生根据原文复述或讲故事,看其是否有胆量;让学生完成选做题,看其能否有自己的见解;用所学的写作手法对原文进行续写、改写或者缩写等,看其能否学以致用;课后收集、阅读作者所写的原文,作者所写的其他文章,与课文类似的文章等,看其能否在课余中增加自己的见闻。教者经常如此训练学生,即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得到了磨练。
其次,经常沟通交流。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不同,兴趣、爱好、需求也就不同,在课堂上也就有了独特的个性。要想走进学生心灵,就得多与他们接触。比如,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了解问题学生家里的状况,他们最近的思想动态,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恰当的时机给予暗示、鼓励,指出前进方向。这样做,使教书与育人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最后,不断思考反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教完一课,一单元,可以进行一些回顾:自己的预设如何,自己的朗读对学生的读起了多大的带动作用,对情感的升华起了推动作用;课堂上的生成是否往预期的发展,哪些生成的处理是合理有效的,在平等对话中哪些方法、哪些语句是成功的。自己以后应朝什么方向努力,比如:看什么样的课外书,怎样和学生相处,怎样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等。这些,会使自己心思变得细腻,情感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趋向合理。
愿每个语文教师都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
一、感情朗读中,陶冶自己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走进文本,就得吃透教材。我们要求学生学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离不开朗读。不但要读,而且要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读。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有所感悟,教者也不妨放声朗读,特别是在上新课之前非常有必要。
首先,通过朗读能很快地把握住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从而定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处理好语调的高低变化:是亲切爱怜,是追忆缠绵,是压抑悲愤,是激越豪壮,还是深情赞扬等。对于表现歌颂、斥责等强烈感情的文字,应采用高调,而表现低沉、婉约感情的文字,则宜用低调处理。
其次,通过朗读能把握住文章里节奏的快慢变化。比如,抒情色彩浓烈的文字,节奏应快一些,强烈些;而感情色彩的悲喜特点,也对节奏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像悼词,怀念性的语句就要求慢些。大多数情况下,文章朗读应该快慢适中,以便于听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味。
最后,通过朗读能把握住文章里语气的轻与重。一般说来,重要的,有深刻意味的字词句朗读时语气应重一些、强一些;次要的意味平谈的,预期则轻一些、弱些。比如,在读《荔枝蜜》这篇课文时,因课文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由于被蜜蜂蛰过,心情不愉快,朗读时要以贬抑的口吻,用徐缓而略不愉快的语调来读。第二、三部分叙述“我”的一次经历,如话家常,朗读时要用平静、亲切的语调。第四部分是对蜜蜂的敬佩与赞叹,情切意深,然后由物及人从蜜蜂的辛勤无私联想到农民的辛勤无私,进而赞颂建设新生活的农民揭示文章的主旨,朗读时要用朗读时就要用赞叹的语气,颂扬的语调来读。第五部分,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有很深的含义,朗读时要用惊喜的语调。
有了以上的技巧,教者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朗读一次,就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倾心交谈、沟通,自己的情感也就引起共鸣,受到一次熏陶和教育。有了这样的朗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该用什么形式,怎样读等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平等对话中,感动自己
在教学中,为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也为了实现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喜学生所喜,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有忧。教者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而自己则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首先,教者要善于倾听。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
其次,教者要善于欣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于孩子的个性中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承认和赏识,希望充分地展现自己。因此,要在对话中相信学生的潜能,要给与希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必苛求课堂的对话非要达成认识的统一,更不必刻意去追求结果的完美。
最后,教者要善于评价。课堂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不断追求,促使学生学得有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者会惊喜,因为学生的言行常常超出自己的预测;教者会感动,因为学生也让自己明白了许多知识和道理。
三、关注发展中,提升自己
课文只是范例,我们不能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以内,应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做好奠基。用活教材就得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首先,及时拓展延伸。比如,让学生根据原文复述或讲故事,看其是否有胆量;让学生完成选做题,看其能否有自己的见解;用所学的写作手法对原文进行续写、改写或者缩写等,看其能否学以致用;课后收集、阅读作者所写的原文,作者所写的其他文章,与课文类似的文章等,看其能否在课余中增加自己的见闻。教者经常如此训练学生,即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得到了磨练。
其次,经常沟通交流。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不同,兴趣、爱好、需求也就不同,在课堂上也就有了独特的个性。要想走进学生心灵,就得多与他们接触。比如,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了解问题学生家里的状况,他们最近的思想动态,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恰当的时机给予暗示、鼓励,指出前进方向。这样做,使教书与育人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最后,不断思考反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教完一课,一单元,可以进行一些回顾:自己的预设如何,自己的朗读对学生的读起了多大的带动作用,对情感的升华起了推动作用;课堂上的生成是否往预期的发展,哪些生成的处理是合理有效的,在平等对话中哪些方法、哪些语句是成功的。自己以后应朝什么方向努力,比如:看什么样的课外书,怎样和学生相处,怎样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等。这些,会使自己心思变得细腻,情感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趋向合理。
愿每个语文教师都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