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川:一出夔门天地宽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huan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川人来说,剑门、夔门是混合着苦乐和梦想的象征之门,是实现飞升一跃的龙门,多得难以胜数的川人正是从这里壮怀激烈地走出盆地,肩挑日月,脚踏江山,化虫为蝶,化鱼为龙。
  
  汉代第一才子司马相如是成都的富家子弟,他好读书,喜舞剑,善鼓琴,丰神瑰姿而才情高卓。当第一次出川前往帝都长安经过成都北郊的一座必经之桥时,他以一种舍我其谁的口吻指着桥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后人于是把这座桥叫做驷马桥)。此去长安,汉景帝看上司马相如的剑术,封他为武骑常侍。但汉景帝对词赋毫无兴趣,素以文才自负的司马相如后来便称病跟随极为赏识他的梁孝王去了梁国,结交邹阳、枚乘等文人雅士,写出成名作《子虚赋》。不料梁孝王早夭,司马相如只好返回成都。回到成都时,他原本富有的家境已没落,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但他高旷闲散的性情并未因此而改变。一次,在临邛富翁卓王孙家做客时,他以一曲《凤求凰》琴挑主人家新寡在家的女儿卓文君,遂有“文君夜奔”、“当垆卖酒”之事。等到汉景帝死后汉武帝登上了金銮宝座,司马相如二次出川前往帝都长安的契机就在某天汉武帝读到《子虚赋》时出现了,“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 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文学史上的司马时代到来了。
  诗仙李白未出川时,他同司马相如一样好观奇书,喜弄长剑,颇有任侠之气。20岁后,李白遍游蜀中山水,尤喜峨眉。公元725年,25岁时,他“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东出夔门开始了长达37年的游吟生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年轻的李白像一只英迈的出笼大鸟,充满了自由高翔的壮思和喜悦。浮洞庭,历湘汉,下江南,仕长安,进中原,隐山东,去夜郎……李白平生以大鹏鸟自况,纵意所如,而他的一生正是一次大鹏鸟漫长的逍遥游。迈出三峡后,他再也没能返回蜀中故土。公元758年,58岁的李白因涉嫌永王之乱,被万里流放前往夜郎,在巫峡时幸逢大赦,这是出川后他距离故土最近的一次。
  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春草萋萋,春花如映,在蓬勃的峨眉春光中,20岁的苏东坡与弟弟苏子由随父亲苏洵北出剑门,万里迢迢前往京都赶考。苏氏兄弟顺利通过秋季的初试后,又参加第二年春的殿试,四月十四日,兄弟俩双双高中进士。
  此次进京赶考,眉山三苏声名鹊起。苏轼兄弟正待平步青云时,却接到母亲在家乡去世的消息,急忙和父亲赶回家乡奔丧。按律,苏东坡和苏子由得为亡母居丧守礼两年零三月。在此期间,他和妻子王弗过着寻幽青山、读书绿水的蛰居生活。居丧期满后,苏家沿水路举家迁往汴梁,他们从嘉州(今乐山)大佛下的岷江上船,一路飘出夔门。一江秋水向东流,水上是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他激动的热血把这次出川的浩气化作了78首诗篇。此后,苏东坡还回过一次四川,那是1066年四月,他的父亲苏老泉去世,他和弟弟辞去官职护送灵柩回乡。两年零三月的服孝期满后不久,苏氏兄弟北上剑门从陆路返回汴梁,从此被拖入政治的旋涡宦游大江南北,再也没有回过故里。
  
  据统计,苏东坡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最严重的一次遭人陷害卷入“乌台诗案”,在大牢里呆了130天差点死于非命。但他并未在严酷的现实中垮掉,相反,他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兼有耶稣所说的蟒蛇的智慧和鸽子的温厚,他是大文豪、大画家、大书法家、大哲学家、大美食家,是佛教徒、瑜珈士,是悲天悯人的士大夫,更准确地说,他是在庙堂上漫步的大地之子。
  44岁那年,苏东坡出狱后被贬往湖北黄州,在这人生的低谷时期,他的人生境界反而猛然大进。他修筑了著名的雪堂,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极品之作。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也。何必回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不必害乡愁之苦了,因为故乡已被他化入到本性之中。
  
  四川高人执牛耳
  
  齐鲁多鸿儒,燕赵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巴蜀多高士。历史上,神秘主义与巴山蜀水相映发,常盛不衰。巴山峨峨蜀水泱泱,灵孕出众多特立独行的奇人,代表人物如严君平、赵直、法照、袁天罡、马祖道一、赵蕤、陈抟、袁焕仙、李果真等等。
  成都人袁天罡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数术风水学大师,生卒年月已渺不可寻。据《旧唐书》记载,公元624年武则天出世后,袁天罡碰巧到过她家,为她看过相,预言她将成天下之主。公元633年,李世民仰慕袁天罡的盛名,把他召进九成宫担任司管全国地理风水的火山令。这似乎不是他第一次出川。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唐贞观中有望气者上言太宗,观测天文,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太宗令袁天罡测步王气,由长安到四川,行至阆中,果见灵山嵯峨,佳气葱郁,其脉在蟠龙山,袁天罡在此处凿断石脉,水流如血,阆中人呼之为锯山垭”,“水流如血”显然不足为信,但“锯山垭”至今尚在阆中,可见袁天罡确实到过阆中。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对阆中风水至为赞叹的袁天罡再次来到阆中,在蟠龙山上筑台观天象,并定居在这里,不久,袁的挚友、另一个赫赫有名的风水学大师李淳风亦尾随来到阆中。俩人一起纵情于嘉陵山水,死后安葬在离城数十里外的天宫乡,袁天罡的墓在观稼山,李淳风的墓在五里台山,两墓相距3公里。他们合著过一本与《诺查丹马斯预言》齐名的预言书《推背图》,书中共有60幅预言图,每幅图附有隐晦的预言诗和颂词,让无数人百般揣测,似乎真能从中看到神秘的未来。
  禅宗六祖惠能曾对衣钵传人怀让预言说:“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这匹马驹就是怀让的高足马祖道一。马祖道一是四川什邡人,俗姓马,出生于一个卖簸箕的穷家小户。12岁时他在什邡罗汉寺出家,后到资州宁国寺处寂法师处修习“息妄修心”之法,学成后回到什邡。不久,马祖道一走岷峨、出夔门前往湖南衡山,拜在怀让禅师门下,后来接承了怀让的衣钵,成为唐代影响空前的禅门领袖,史载他有“入室弟子一百五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百丈、南泉、大珠、智藏、归宗等一代高僧都是他的弟子。
  陈抟是继老子、张道陵之后的道教至尊,五代至北宋时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县台镇)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安徽亳州人或陕西华山人。但最能证实陈抟确系安岳人的是《宋文鉴》,这部书收存有陈抟亲写的《易龙图序》,上面署有“西蜀崇龛陈抟序”七字。陈抟天资纵横,15岁即精读诗、书、礼、术数、方药等经史百家之书,应试落第后,他怀揣着家乡的一块石头开始云游四方求仙访道。后来,在孙君仿、獐皮两位隐士的指点下他前往武当山九室岩隐居修习道家内功。大约在公元936年到944年左右,陈抟返回四川向邛州天师观的高道何昌一学习内丹精修之道。陈抟的后半生是在华山度过的。他的道学体系主要有无极图学、先天易学、玄门丹学,著述有《指玄篇》、《无极图》、《河图》、《洛书》等十余种,对后世影响巨大。北宋端拱二年(989年),他卒于华山莲花峰下的张超谷中。
  
  二十世纪三次浪潮
  
  
  历史的妖刀宰割山河,坐盆地观天的时代杳若黄鹤。在二十世纪,酷食辣椒的川人掀起了多次出川浪潮,如世纪初年的留学潮,三、四十年代的出川抗战潮,八、九十年代的打工潮。狂飙突进的闪电下,人们领教到川人身上火辣的性情。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各地掀起了出国留学运动,四川虽偏居西南一隅,但很快就以高昂的姿态参与到这场新潮流中。1901年,四川首次派遣官派留学生,当时四川总督奎俊挑选22名青年才俊远赴日本,每人每年发给200两白银作费用。1904年后,继任四川总督锡良格外重视教育,当年便让160余人出川赴日,并派出官员、士子13人赴比利时学习路矿技术。到1906年,官派和自费的川籍留日学生迅速增加到800余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当时有960名会员,其中四川留日生就占127人。民国成立后,日本仍是川籍留学生的首选之地,这个弹丸小国迅速崛起的奥秘,令满怀民族主义热血的巴蜀青年们砰然心动。川籍留日学生中,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邹容、喻培伦、尹昌衡、蒲殿俊、吴玉章、张澜、吴虞、王右木、郭沫若、张大千、戴季陶、张群、林思进等等。
  1919年至1921年,四川掀起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先后有二十批留学生远渡重洋奔赴法国。到1921年底 ,川籍留法学生已达511人(其中女生14人),分别来自全省98个县,约占全国留法勤工俭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川籍留法学生中,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邓小平、赵世炎、刘伯坚、陈毅、聂荣臻、刘子华、李劼人、巴金、周太玄等等。
  赴法留学生以学习机器、路矿、外语为主,赴日留学生则以学习师范、军事、政法、警察、铁路为主。除此之外,尚有许多川籍学生留学于欧美各国,如留学美国的晏阳初,留学德国的朱德、王光祈等。清末民初的这场留学浪潮,像热烈的鲜红色曙光,浮动着四塞之国的四川。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生死关头,川人挺身而出。1937年8月7日,成都举行了10万人的盛大集会,呼吁立即发动全民抗战守土卫国,9月后,“四川王”刘湘相继带7个军的川军出川抗日。据统计,八年抗战,四川共征集出川兵源及后勤劳力300多万人,在全国各省中出力最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说:“抗战八年,川军的牺牲相当大,抗日卫国之功,殊不可没”。川人用自己的血肉长城,为受难中的祖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川人再次掀起“百万川军大出川”的滚滚洪流。这支百万大军是由原本因循守土的川农组成的打工族,他们襟山戴河席卷东西南北中,“道路是银行,工厂是金矿,身无分文闯城市,回乡盖起新楼房”。当他们回乡创业时,在带回有形资产的同时,更带回了农村发展所需要的现代观念、实用市场信息和技术,并以自己的实践撞击着本土的农村改革之路。
  即便经济危机劲风疾吹,也依然没有阻挡川人出川的脚步。出川的道路已不独剑门、夔门,现代交通如蛛网密布,出川,已变得再稀松平常不过。
其他文献
本文以西安为例,对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优化进行研究,以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西安市政府n“百村千户”建设工程的响应。在加速乡村旅游资源品牌建设发展的同时推动乡村旅
1986年,洪洞县志办出版了《洪洞县古大槐树志》。此后,一年一度的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于1991年开始。1992年夏天,有60位台湾老者来到祭祖园,齐刷刷跪在大槐树下痛哭,喊着“祖先啊,我回来了”。在种种情绪的驱使下,洪洞从一个想象中的记忆之地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知名之地。    1982年8月,洪洞县志办在《参考消息》上发布了一则三百字的启事,征集古大槐树迁民资料。    这则刊登在报纸中缝里短短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