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35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世界就有多大。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实施好这一活动是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赋予我们的任务。本文从课外故事和诗文两个角度对此作些探讨。
  
  一、课外故事
  
  某教师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活动,确定一个主题“走进生活故事”,让学生参与,在成果汇报会上学生小王讲了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小伙子,遇到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心生爱慕,于是写了一封求爱信,开头一句:亲爱的姑妈……
  姑娘接到书信,一看开头很生气,便在后面写下四句话,然后把信扔在地下,扬长而去。这四句话是:
  怪你眼睛瞎,姑娘写姑妈。
  若还嫁给你,笑煞我一家。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说的是生活中因写错别字而产生了不良后果,所谓“读书(作文)须用心,一字值千金”。学生小张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意犹未尽,便站起来,要给这个故事补写续文:
  小伙子捡起地上的书信,愣了好一会儿,将“姑娘”“姑妈”二字絮絮叨叨了半天,忽然恍然大悟,于是提笔给姑娘也写了四句话:
  妈也就是娘,娘也就是妈。
  姑娘没有错,姑妈哪会差。
  在座的同学一听,不禁哑然失笑。其实小张同学只是根据“妈”与“娘”同义而续写了此下文。
  语文老教材第三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明代才子祝枝山邀请诸友来家中赏牡丹花,并请大家评点出其中的花魁。一时众说纷纭,或姚黄,或魏紫,莫衷一是,只有唐伯虎笑而不答。大家知道他是个评花高手,便来问他。他微笑着说:“百无一是。”举座愕然。难道他一种也没有看上?祝枝山却大笑说:“自无一是。”众人更是不解。
  同学们知道他俩说的是什么意思吗?其实这只需根据汉字的结构,运用“析字法”便得知说的是“白牡丹”。
  
  二、诗文
  
  某教师开展题为“诗句中的传统佳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其成果展示如下:
  学生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学生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
  学生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
  学生F: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
  学生F把小学课本学过的杜牧《清明》一诗全抄下来,并边读边叙述。这首诗看似短小,却有人物,有情节……
  老师一听,说:“对呀,同学们有谁能根据这首诗的描述把它改编成一个情景剧呢?”
  学生沉思,片刻后学生H站起来走到黑板前,把它改写成了一个短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哇?
  牧童(遥指而言):杏花村里酒旗风!
  教师此时可趁势引导:其实七年级下学期有一篇《孙权劝学》就很有戏剧性。短文简炼,情节生动,人物鲜明。该文写的就是两场戏,第一场“劝学”,第二场“赞学”。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口气、情态、心理改写出孙权与吕蒙的台词、鲁肃和吕蒙的对话,把文言故事改写成剧本排练上演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由课本到生活,由生活再到登台表演,真正把听、说、读、写、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真正把语文与生活连接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对生活充满热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石镇中学)
其他文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长尹蔚民2015年10月14日介绍了“十二五”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就,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经中央批准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终生劳动时间与退休年龄  中国是否为全球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显然不应当由多少岁退休来判断,而是要以一个人一生的劳动时间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