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语言知识基本功,还应具有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但是,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达不到《课程要求》的目标,有些学生虽然通过了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却听不懂、说不出;有些学生也能说几句英语,但其语言表达往往是中文的思想加英语的形式,在对外交往中不具备用地道的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常常会犯文化错误,造成误解或谈话的中断。对这一类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失误,人们称之为语用失误。它指的是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而错误地选择语言形式的错误。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艾奇(Edge)也指出,人们通常并不介意外国人犯语法错误,但对于在社交场合的不得体错误却不能谅解。这也是本文提出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依据。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近年来,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人们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误解、冲突,这不仅与交际者的语言能力有关,而且更多地与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交际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提出的。他指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要素:①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②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③适合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得体;④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讲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这里就涉及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是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
自海姆斯首次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之后,不少中国学者错误地把外语水平等同于交际能力。为此,文秋芳指出:“交际能力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二、文化差异的表现
我们知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叫做跨文化交际,其中一定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导致交际障碍。因而对文化的学习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使用语言”和“帮助学习者捕捉、了解文化差异的概念”(Byram)。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内涵、交际模式、思维方式等方面。
1.词汇内涵差异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因而在语言表达和使用的方式,各种文化之间也不是能够完全一一对应翻译和转化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起来意义对等但实际意义有不同程度差异的词汇。例如,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神异动物之一,与凤凰、麒麟和龟合称“四灵”。除这个字义之外,龙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和一些海外华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在现实生活中是吉祥和美好的祝愿和理想。汉文化圈的东亚各国被称为小龙,可见影响是很大的。而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那些与宗教有关的传说中,龙则多是邪恶的象征,是被骑士铲除的对象。不过,现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接受并喜欢龙了。又如,在美国电影《断剑》中,女看林人和一位遇险的美军军官之间有一段对话:
The ranger:I live with Tom.
The officer:Your boyfriend?
The ranger:No.A dog.
和狗住在一起,把狗当作家庭成员,想必令许多中国人吃惊。对中国人来说,狗就是一种动物,既可以当作宠物养,也可以当作家畜养。在中国吃狗肉和吃猪肉都是很普遍的一件事,而这对于西方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2.交际模式差异
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时的交际用语也不相同。许多英语学习者在与英美人交往时不知道或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差异,而运用我们自己的交际模式,造成语用失误,以致产生误解甚至使交际陷入尴尬。交际模式的差异一般表现在打招呼、问候、称呼、赞扬、邀请、告别、致谢等日常生活交往方面。比如,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时喜欢说自己“水平有限,请多指教”,而英美人很重视自我价值,喜欢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因此,他们不会把你的谦虚理解为谦虚,而会认为你真得不行。中国人在和不熟悉的人交谈时,会自然而然地问到对方的工作、家庭、收入、年龄等,却不知道这种做法会使西方人十分恼火,因为他们觉得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导致交际的不顺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见面时的交谈内容和方式。例如,英國人比较保守,见面时常谈论天气情况;美国人习惯直截了当,会首先讲出主要内容,所以与美国人交谈一般不用拐弯抹角。
3.思维模式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方式。而思维不仅仅支配语言的基本结构、用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式,还反映在看待事物、表达思想的方式方法上。因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给人们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的困难。中国人含蓄,西方人直接;中国人重感性,西方人重理性。美国的语言学者卡普兰对在美国使用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用英语写的短文或段落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在修辞方面的差别,从中可以看出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他认为中国人和韩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类似一种涡轮线(gyre)。作者围绕主题绕圈子,从不同的不切主题的观点来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谈及主题。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其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常会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然后说明原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口语交际和书面作文中一定要注意用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否则会引起西方人的误解或导致交际失败。
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胡文仲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结合不同的课型,如读写、听力等,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英美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比如数字,英语国家的人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英语中有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好事成三),on cloud nine(非常快乐),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等,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宾馆常会没有第13层,每个月的13日也不宜进行喜庆活动。与之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则认为“好事成双”,双数是吉利数字,比如“八”在汉语中是人们喜欢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发”谐音,迎合了人们发家致富的心理。相比之下,英语中的“eight”却没有这种意义。又比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有“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要想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教师就必须给学生讲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用粘土(clay)捏成一个泥人(clay figure),然后从其鼻孔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到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因而,作者借用上帝造人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伟大工作。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文化传媒,增大课堂容量,拉近学生的认识空间,使学生尽可能地置身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英美文化的熏染,近距离地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使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因为课时有限,可以为学生举办英美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讲座,如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圣经》故事等,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四、结语
语言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把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但是,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达不到《课程要求》的目标,有些学生虽然通过了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却听不懂、说不出;有些学生也能说几句英语,但其语言表达往往是中文的思想加英语的形式,在对外交往中不具备用地道的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常常会犯文化错误,造成误解或谈话的中断。对这一类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失误,人们称之为语用失误。它指的是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而错误地选择语言形式的错误。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艾奇(Edge)也指出,人们通常并不介意外国人犯语法错误,但对于在社交场合的不得体错误却不能谅解。这也是本文提出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依据。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近年来,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人们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误解、冲突,这不仅与交际者的语言能力有关,而且更多地与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交际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提出的。他指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要素:①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②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③适合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得体;④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讲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这里就涉及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是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
自海姆斯首次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之后,不少中国学者错误地把外语水平等同于交际能力。为此,文秋芳指出:“交际能力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二、文化差异的表现
我们知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叫做跨文化交际,其中一定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导致交际障碍。因而对文化的学习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使用语言”和“帮助学习者捕捉、了解文化差异的概念”(Byram)。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内涵、交际模式、思维方式等方面。
1.词汇内涵差异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因而在语言表达和使用的方式,各种文化之间也不是能够完全一一对应翻译和转化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起来意义对等但实际意义有不同程度差异的词汇。例如,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神异动物之一,与凤凰、麒麟和龟合称“四灵”。除这个字义之外,龙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和一些海外华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在现实生活中是吉祥和美好的祝愿和理想。汉文化圈的东亚各国被称为小龙,可见影响是很大的。而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那些与宗教有关的传说中,龙则多是邪恶的象征,是被骑士铲除的对象。不过,现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接受并喜欢龙了。又如,在美国电影《断剑》中,女看林人和一位遇险的美军军官之间有一段对话:
The ranger:I live with Tom.
The officer:Your boyfriend?
The ranger:No.A dog.
和狗住在一起,把狗当作家庭成员,想必令许多中国人吃惊。对中国人来说,狗就是一种动物,既可以当作宠物养,也可以当作家畜养。在中国吃狗肉和吃猪肉都是很普遍的一件事,而这对于西方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2.交际模式差异
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时的交际用语也不相同。许多英语学习者在与英美人交往时不知道或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差异,而运用我们自己的交际模式,造成语用失误,以致产生误解甚至使交际陷入尴尬。交际模式的差异一般表现在打招呼、问候、称呼、赞扬、邀请、告别、致谢等日常生活交往方面。比如,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时喜欢说自己“水平有限,请多指教”,而英美人很重视自我价值,喜欢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因此,他们不会把你的谦虚理解为谦虚,而会认为你真得不行。中国人在和不熟悉的人交谈时,会自然而然地问到对方的工作、家庭、收入、年龄等,却不知道这种做法会使西方人十分恼火,因为他们觉得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导致交际的不顺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见面时的交谈内容和方式。例如,英國人比较保守,见面时常谈论天气情况;美国人习惯直截了当,会首先讲出主要内容,所以与美国人交谈一般不用拐弯抹角。
3.思维模式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方式。而思维不仅仅支配语言的基本结构、用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式,还反映在看待事物、表达思想的方式方法上。因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给人们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的困难。中国人含蓄,西方人直接;中国人重感性,西方人重理性。美国的语言学者卡普兰对在美国使用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用英语写的短文或段落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在修辞方面的差别,从中可以看出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他认为中国人和韩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类似一种涡轮线(gyre)。作者围绕主题绕圈子,从不同的不切主题的观点来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谈及主题。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其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常会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然后说明原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口语交际和书面作文中一定要注意用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否则会引起西方人的误解或导致交际失败。
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胡文仲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结合不同的课型,如读写、听力等,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英美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比如数字,英语国家的人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英语中有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好事成三),on cloud nine(非常快乐),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等,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宾馆常会没有第13层,每个月的13日也不宜进行喜庆活动。与之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则认为“好事成双”,双数是吉利数字,比如“八”在汉语中是人们喜欢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发”谐音,迎合了人们发家致富的心理。相比之下,英语中的“eight”却没有这种意义。又比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有“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要想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教师就必须给学生讲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用粘土(clay)捏成一个泥人(clay figure),然后从其鼻孔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到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因而,作者借用上帝造人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伟大工作。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文化传媒,增大课堂容量,拉近学生的认识空间,使学生尽可能地置身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英美文化的熏染,近距离地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使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因为课时有限,可以为学生举办英美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讲座,如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圣经》故事等,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四、结语
语言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把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